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汇总5篇
相关文章
学习的目的是能够学以致用,学好地理,每个人都能无所畏惧走向世界。想学好地理就必须做到将知识融会贯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汇总1
1.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如气象观测,我们可以观测云的形状。课本中所讲的晴、多云、阴等天气状况下,天空中的云量有什么不同?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观测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2.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南米北面、南船北马、南经北政、南甜北咸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如成语: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蚀作用。沧海桑田——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学习地理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媒体,如电视、广播、网络、书报等。它们能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如中央和各地方电视台播放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栏目,如《开心辞典》、《幸运52》、《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环球》、《天气预报》、等,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3.活动与探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小实验,尝试一些小制作、,也可以探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比如:在乒乓球上绘制经纬网;体验生活中辩认方向的方法:树冠、年轮、房屋朝向(农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同学们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地理大事以及学习地理的心得和体会等编辑起来,出一期以地理为主题的小报。办完后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4.乡土地理调查我们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乡的一切。利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开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既帮助我们了解家乡,也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例如:家乡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汇总2
一、世界地理:
0°经线:“零度经线,大不列颠伊比利亚几内亚湾”
20°E:斯堪的纳维亚山,波罗的海巴尔干,波德平原地中海,刚果盆地好望穿
40°E:东经40度,东欧平原穿,黑海和红海,东非高原边
60°E:北沿乌拉尔,南过阿拉伯海,中有伊朗和咸海
23.5°N:沙漠尼罗阿拉伯,印度河口恒三角,孟湾北侧广台湾,古岛墨中回归穿
30°N:开罗运河波斯湾,伊朗高原长青川;杭州加州夏威夷,墨湾北侧弗罗里
40°N:阿尔卑斯通里海,北疆蒙古千岛寒;西部海岸中平原,五湖渥太加美连
50°N:北海波罗东欧平,西伯利亚连白令;阿拉斯加洛基山,拉布拉多哈得湾。
23.5°S:南非马达澳洲沙,拉普拉普平原河两巴
二、中国地理:
30°N:青藏高原横断山,四川盆地杭州湾
40°N:塔里木盆地祁连山,河套平原渤海湾
20°N;穿海口
23.5°N:“北回归线东西穿,云南两广和台湾”
80°E:天山山脉塔里木,青藏高原穿西部
90°E:阿尔泰山吐鲁番,青藏高原孟加拉湾
100°E:内蒙古高原祁连山,横断山脉泰国湾
110°E:北起阴山贯“三秦”(陕北、陕中、陕南),南过巫山穿海南
120°E:兴安虎生吼,渤海水色秀,长江三角洲,台湾海峡游
三、其他
欧洲:小经大纬,轮廓破碎
非洲:“小东西”,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海岸平直,轮廓完整
澳大利亚:“大冬瓜”--------大号东经度,形状像冬瓜
北美洲:“南全盘西化”--------西半球西经度
南极洲:极点为中心的大洲是南极洲
太平洋:以日界线对中轴线,大西洋以0度经线两侧,印度洋东经80度为中轴线
北冰洋:极点为中心的大洋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汇总3
一、讲究方法,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运用原理、方法和技能来解决新问题。
如复习世界各分区地理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设计自学模板,如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经济地理特(工业、农业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有较全面的复习;其次,思考三点:一是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与相邻区域的位置关系。二是本区域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业特点。三是进行跨区专题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东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通过这一复习过程,使考生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区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思路上,更为开阔;从认识上,更加宏观;从方法上,更符合地理科学的要求。
二、突出主干,落实基础,注意对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相互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以能力立意,不可能对知识点直接考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知识的学习。因为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足够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形成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具体应用。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可以作如下设计:
第一,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在脑海中形成网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第二,在复习大洲、大洋基础上,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地形、气候区等。在脑海中形成相对的位置关系。如,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它们所处的地形、气候、洋流、航运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第三,在复习区域地理基础上,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电灯,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试想,复习到这一程度时,当给你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会稳定提高地理得分率。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汇总4
1、纵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系。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了记忆。
2、横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看,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广延性。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就存在着这种横向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由日光、空气、水、矿物、生物、土壤、岩石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在人文地理知识中,类似的影响与制约的内容也很多,而以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最为典型,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使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等受制于气候;人类活动则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来影响或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象植树造林、修水库等就是通过人类活动来改善气候的重要途径;相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则会使气候恶化,进而影响环境,使人类越来越难以在环境中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所以,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造就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
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可从多方面横向联系。如水能的丰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决定的,我国水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与我国地势、降水特点紧密相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导致水能在空间分布上西南最多,华北最少。通过空间分布上的横向联系,可帮助我们全面思考问题,广泛地联系各项地理事物,并按一定思维线索使知识形成网络
各地理事物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横向联系。区域差异可以对比,地理要素间也可进行对比,运用比较法是学好地理的一项重要方法。如冷锋和暖锋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对比,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对比,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内、外力作用的对比,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生产特点、措施的对比,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对比,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对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许多这样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的对比一般要列表说明要点、概括特征、总结规律,并指出被比较事物的联系。
同一时间出现的不同自然现象或生产活动,在这些现象或活动之间,反映了同一时间地理事物的横向联系。这种联系可解决一些覆盖面广、知识空间、时间跨度较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时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气团及气压带、风带势力的强弱、气候的变化等,可结合起来考虑,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与气候形成变化的原因。总之,要广泛考虑在固定时间内的地理现象,才能适应这种横向联系的有关问题。
从知识的多向联系看,这里既包括地理知识与学科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与学科外各方面的联系,前者称内部联系,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等,都存在可以联系的线索;后者称外部联系,如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联系,特别是与政治、历史、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的联系,与社会热点等问题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汇总5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学习时注意方法是“桥和船”,只要有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则可做到事半功倍.
一、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二、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借助地图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
1地图的阅读
要运用地图,首先必须会读地图.这也是考试大港中能力要求的重要部分.
一般的地图都会涉及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要素,读图时必须先看一下这些要素.接下来要根据提供的图表特点,判断这是哪一类地图,分布图、原理图、统计图、景观图还是其他的图.根据具体图类,运用具体方法读图.如等高线图,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等高距为多少,何处为山峰,何处为山谷,何处为山脊线,何处为集水线,等等.究竟读哪几个方面要视题目要求而定.
2、地图运用
地图的运用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运用政区图,记国家、省(区)、市的空间分布及彼此相对位置关系.读政区图,要注意观察国家、省(区)的轮廓特征,境内河流等地理事物在此基础上多次重复阅读,渐渐的在自己同形成有关国家与地区图.这样当时卷中出现某国家图形时,头脑中存储有关国家的图形会立刻浮现出来,经过联系、核对,片刻即可判断出该图所示国家.
(2)运用地形图、记地势变化、地形区分布、河流流向、河流形状.现行的图册中的地形图均为分层设色法所绘制,给人的感官刺激强,印象深,反复运读后,可在头脑中形成立体感很强的地形图,借此科教容易地记注大洲、国家、地区的地势起伏、地形区分布及受制于地形的河流流向、水系形状.
(3)运用示意图,及有关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复习中要记的概念、原理、规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还较相似,这就给记忆带来了麻烦.若能借助于示意图,寓文于图,则十分简单得一幅示意图就会把有关概念、原理的本质反映的淋漓尽致、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三、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四、善于地理想象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五、要善于动脑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六、要勤于动手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汇总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