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主要知识点汇总范文推荐
相关文章
高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将来决战高考取胜的关键阶段,今早进入角色,安排好自己学习和生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高一化学期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加油!
高一化学主要知识点汇总范文推荐 1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高一化学主要知识点汇总范文推荐 2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升降。
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或有电子的转移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失电子)→升(化合价升高)→氧(被氧化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得电子)→降(化合价降低)→还(被还原或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注】一定要熟记以上内容,以便能正确判断出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剂、还原剂在反应物中找;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在生成物中找。
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三、如果使元素化合价升高,即要使它被氧化,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如果使元素化合价降低,即要使它被还原,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
高一化学主要知识点汇总范文推荐 3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胶体
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分散系
溶 液
胶 体
浊 液
分散质的直径
<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
1nm-100nm(粒子直径在10-9 ~ 10-7m)
>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实例
溶液酒精、氯化钠等
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
石灰乳、油水等
性
质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性质:
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
、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
(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
(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胶体凝聚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
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42->NO3->C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
(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胶体的提纯净化
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1) 实验步骤
①把10mL淀粉胶体和5mLNaCl溶液的混合液体,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半透膜可用鸡蛋壳膜、牛皮纸、胶棉薄膜、玻璃纸等制成,它有非常细小的孔,只能允许较小的离子、分子透过)。
②2min后,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5mL,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3溶液,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在加入AgNO3溶液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并没有发生变化。
(3)实验结论:Cl-能透过半透膜,从半透膜袋中扩散到了蒸馏水中,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没有扩散到蒸馏水中。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大。
(4)注意事项:半透膜袋要经检验未破损,否则,淀粉粒子也会进入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否则,实验结论不可靠。一般要在2min以后再作Cl-的检验,否则,Cl-出来的太少,现象不明显。
高一化学主要知识点汇总范文推荐 4
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银盐(Ag+)检验。
将少量盐酸或少量可溶性的盐酸盐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Ag+的存在。
(3)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4)氯化物或盐酸盐或盐酸(Cl-)的检验。
将少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Cl-的存在。
(5)硫酸盐或硫酸(SO42-)的检验。
将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SO42-的存在。
高一化学主要知识点汇总范文推荐 5
重点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常用物理方法
(1)化学实验安全及实验室常见事故的预防处理
①实验室安全操作“六防”:防、防暴沸、防失火、防中毒、防倒吸、防污染
②实验室意外事故:着火、割伤、烫伤、灼伤、腐蚀(浓酸、浓碱等)、中毒等处理方法
(2)物质分离、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①过滤的适用范围、所用仪器、操作要点(一低、二贴、三靠);
②沉淀的洗涤(为何洗涤?如何洗涤?如何证明沉淀已洗净?);
③蒸发的适用范围、所用仪器、操作要点;
④结晶(蒸发结晶、冷却结晶、重结晶)的方法;
⑤蒸馏的原理、适用范围、所用仪器、仪器装置、常见示例(制取蒸馏水,由工业酒精制无水酒精,从碘的CCl4溶液中分离单质碘,分离乙二醇和丙三醇,将石油分离成石油气、汽油、煤油等);
⑥萃取及分液的含义、要求、所用仪器、常见示例;
⑦粗盐的提纯(粗盐的简单提纯包括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粗盐的精制需要注意试剂的加入顺序);
(3)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
①常见阳离子如H+、NH4+等离子的检验;
②常见阴离子如OH-、Cl-、SO42-、CO32-等离子的检验。
重点二:以物质的量(n)为核心的计算
(1)核心公式:n=N/NA=m/M=V气/Vm=c·V液(V气表示气体的体积,V液表示溶液的体积)
解题思路:
①“见量化摩”:以n为核心,将已知物理量(N、m、V气、c)通过定义式转为n后再转化为所求的物理量;
②明确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离子、电子等)。
如:NH2-中质子数为5.418×1023个,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
(2)计算物质的量浓度(c)、质量分数(ω)、溶解度(S)
①cB=nB/V液=mB/(MBV液)(单位是L);
②c浓·V浓=c稀·V稀(溶液稀释时,溶质的n不变);
③c=1000ρω/M(ω本身有百分号,溶液ρ的单位是g/cm3);
④c=1000ρV/(MV+22.4m)(标况,VL气体溶于mg水,所得溶液密度为ρg/cm3);
⑤c=(c1V1+c2V2)/(V1+V2)(稀溶液混合时,体积可近似相加);
⑥c=1000ρ混(c1V1+c2V2)/(ρ1V1+ρ2V2)(浓溶液混合时,体积不能相加);
⑦ω=m质/m液=m质/(ρ液V液)=S/(100+S)(饱和溶液时可以用S)
⑧质量分数为ω1和ω2的相同溶质溶液混合
相同溶质的溶液等质量混合时:ω混=(ω1+ω2)/2
ρ>1g/cm3的溶液(如硫酸、硝酸)等体积混合时:ω混>(ω1+ω2)/2
ρ<1g/cm3的溶液(如氨水、酒精)等体积混合时:ω混<(ω1+ω2)/2
(3)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①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推导
同T、p、V,n1=n2,N1=N2
同T、p,V1/V2=n1/n2=N1/N2
同n、p,V1/V2=T1/T2
同n、T,p1/p2=V2/V1
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变形式pM=ρRT推导
同T、p,ρ1/ρ2=M1/M2
③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变形式pV=mRT/M推导
同T、p、V,m1/m2=M1/M2
同T、p、m,V1/V2=M2/M1
同T、V、m,p1/p2=M2/M1
(4)有关气体密度、相对密度和平均摩尔质量的计算
①ρ=22.4/M(求标况下气体密度)
②d=ρ(A)/ρ(B)=M(A)/M(B)
③=m混/n混(m混和n混分别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和总物质的量)
=22.4ρ混(已知标况下混合气体密度)
=M1·n1%+M2·n2%+…+Mi·ni%=M1·V1%+M2·V2%+…+Mi·Vi%
(已知混合气体中各成分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5)计算中常用的快速解题方法
掌握差量法、十字交叉法等快速解题方法。
重点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实验步骤和误差分析
(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实验步骤
①步骤: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并贴标签);
②注意易错点归类:如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配制480mL溶液应选择500mL容
量瓶,计算溶质或溶液体积时也按照500mL;量筒属于“流出量式”量具,内壁残留
液不需要冲洗等。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误差分析
理论依据:cB=nB/V=mB/MV,用mB和V的误差来判断。
①c偏大的情况有:砝码生锈或粘有其他物质;用量筒量取液体溶质,仰视读数;未冷却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定容;定容时,俯视刻度线;用生石膏配制硫酸钙溶液时,所用生石膏已经部分失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中含有氧化钠杂质等。
②c偏小的情况有:用到游码时,药品、砝码左右位置颠倒;易潮解的物质用滤纸称量或长时间称量;调整天平零点时,游码放在刻度线右侧;用量筒量取液体溶质,俯视读数;搅拌时有部分液体溅出;向容量瓶转移时有部分液体溅出;移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定容时,水多加了,用滴管吸出;摇匀后,液面下降再加水;定容时,仰视刻度线;用500mL容量瓶配制450mL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1.8g等。
③对c无影响的情况有:不用游码时,药品、砝码左右位置颠倒;溶解前烧杯内壁有水;配制前容量瓶中有水滴或未干燥等。
高一化学主要知识点汇总范文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