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化学

高一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精选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化学知识点整理整合,以供大家参考!

高一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精选集锦 1

一、化学实验安全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1)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2)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3)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4)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5)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 或 g..mol-1

(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高一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精选集锦 2

1物质的量(n)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摩尔(mol)物质的量的单位

3标准状况(STP)0℃和1标准大气压下

4阿伏加德罗常数(NA)1mol任何物质含的微粒数目都约是6.02×1023个

5摩尔质量(M)1mol任何物质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6气体摩尔体积(Vm)1mol任何气体的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由PV=nRT推导出)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有同分子数

同温同压下:n1/n2=N1/N2=V1/V2

8物质的量浓度(CB)1L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浓度

CB=nB/VnB=CB×VV=nB/CB

9物质的质量(m)m=M×nn=m/MM=m/n

10标准状况气体体积V=n×Vmn=V/VmVm=V/n

11物质的粒子数(N)N=NA×nn=N/NANA=N/n

12溶液稀释规律C(浓)×V(浓)=C(稀)×V(稀)

1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A、需用的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主要步骤:

⑴计算

⑵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

⑶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却)

⑷移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

⑸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

⑹振荡

⑺定容

⑻摇匀装瓶

C、容量瓶使用:

①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容积、刻度线.

②只能配制容量瓶中规定容积的溶液;

③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

④容量瓶不能加热,转入瓶中的溶液温度20℃左右

高一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精选集锦 3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二、主要化合价

(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

五、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一周期中,元素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同一族中,元素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六、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此外还有一些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可以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补充:随着从左到右价层轨道由空到满的逐渐变化,元素也由主要显金属性向主要显非金属性逐渐变化。

随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价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因此排在下面的元素一般比上面的元素更具有金属性。元素的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就越强;价氢氧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强。

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同一族的元素性质相近。具有同样价电子构型的原子,理论上得或失电子的趋势是相同的,这就是同一族元素性质相近的原因。以上规律不适用于稀有气体。还有一些根据元素周期律得出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离能就越小;非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子亲和能就越大。同一周期元素中,轨道越“空”的元素越容易失去电子,轨道越“满”的越容易得电子。周期表左边元素常表现金属性,从上至下依次增大,从左至右一次减小。周期表右边元素常表现非金属性,从上至下依次减小,从左至右一次增大。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银盐(Ag+)检验。

将少量盐酸或少量可溶性的盐酸盐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Ag+的存在。

(3)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4)氯化物或盐酸盐或盐酸(Cl-)的检验。

将少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Cl-的存在。

(5)硫酸盐或硫酸(SO42-)的检验。

将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SO42-的存在。

高一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精选集锦 4

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高一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精选集锦 5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周期

短周期

长周期

对应行数

1

2

3

4

5

6

7

所含元素种数

2

8

8

18

18

32

32(排满时)

每周期0族元素原子序数

2

10

18

36

54

86

118

2.几种关系

(1)电子层数=周期数

(2)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化合价(除F、O)

(3)质子数=原子序数

(4)∣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对非金属元素而言,但对H不适用)

注意: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

3.元素周期表中之最

原子半径最小的原子:H

单质质量最轻的元素:H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H

最不活泼的元素:He

最轻的金属单质:Li

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C

含H质量分数最高的气态氢化物:CH4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N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O,其次是Si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Al,其次是Fe

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F

金属性最强的元素:Cs(不考虑Fr)

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单质:Cs(不考虑Fr)

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单质:F2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酸:HClO4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碱:CsOH(不考虑FrOH)

所含元素种类最多的族:ⅢB

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是Br2,金属单质是Hg

4.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

同位素

核素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数和一定数目的中子数的一种原子

对象

宏观概念,对同类原子而言;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

微观概念,对某种元素的原子而言,因为有同位素,所以原子种类多于元素种类

微观概念,指元素的具体的某种原子

特征

以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性质通过形成单质或化合物来体现

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因为质量数不同,物理性质不同。天然存在的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一般不变

具有真实的质量,不同核素的质量不相同

决定因素

质子数

质子数和中子数

质子数和中子数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依能量的不同是分层排布的,其主要规律是: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注意:以上规律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不能孤立片面的理解。如M层为最外层的时候,最多为8个,而不是18个。

TAG标签: 化学 学习方法

高一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精选集锦_精选范文网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化学知识点整理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