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化学

高一化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梳理范文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年级化学知识点梳理,以供大家参考!

高一化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梳理范文合集 1

考点1: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表达式:___________。

其常用的单位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主要因素)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

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

(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

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②活化能:如图

图中: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E3,反应热为E1-E2。(注: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

③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之间能够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

(2)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考点2: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压)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

考点3:化学平衡的移动

1、概念

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化学平衡状态的转化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

(3)v正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

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平衡体系

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

5、勒夏特列原理

定义: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C、P或T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原理适用的范围:已达平衡的体系、所有的平衡状态(如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和只限于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勒夏特列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解释: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发生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对这种条件的改变,而不是抵消这种改变,也就是说:外界因素对平衡体系的影响占主要方面。

高一化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梳理范文合集 2

化学要掌握很牢固的基础知识,一个知识盲点就可能致使整个题都做不出来。

1、选择题考的是些基础知识。要想化学拿高分,选择一个都不能错。有一道选择题是计算题,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却时常有陷阱。

2、大题可以说是加一些分析的选择题。要做好大题需要平时的总结,比如说物体的颜色、用途、构成等,将白色的归为一类,以此类推,然后大胆地去做。

3、化学实验题,这个题有固定模式的,有三到四问:

第一问一般问化学物质的分子式,或者电子式之类的问题,这一问要从题中的已知信息解决;

第二问就是稀奇古怪的化学方程式问题,一般写出化学方程式或配平方程式;

第三问是鉴定问题,有时是装置连接问题;

最后一问是问你甲乙两人的实验方案谁的对,或者是要你写出实验方案。

前两问要靠题目信息完成,后三问很繁杂也很长,你要找出关键词从中找出他的实验目的,用所学的实验往上套。

高一化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梳理范文合集 3

一、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二、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三、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高一化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梳理范文合集 4

4.萃取——利用某种物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

实验仪器: 分液漏斗, 烧杯,铁架台(带铁圈)。

实验步骤:①装液②振荡③静置④分液

注意事项:

(1)分液漏斗使用前要先检查是否漏水。查漏的方法:在分液漏斗中注入少量水,塞上瓶塞,倒置看是否漏水,若不漏水,把瓶塞旋转180°,再倒置看是否漏水。

(2)振荡过程中要不断放气,防止内部气压过大将活塞顶开。

(3)分液时活塞和凹槽要对齐,目的是保证内外气压相通,以使液体顺利流下。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

(4)萃取剂选择的三个条件:

①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②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原溶剂中要大

③萃取剂与原溶液不发生反应。

三.Cl-和SO42-离子是如何检验的?

1.Cl-检验方法:先加稀HNO3,后加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Cl-。加稀HNO3的目的排除CO32-的干扰。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Ag+=AgCl↓。

2.SO42-检验方法:先加稀HCl,后加BaCl2(或Ba(NO3)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SO42-。加稀HCl的目的排除CO32-、SO32-和Ag+的干扰。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O42-  + Ba2+ = BaSO4↓

四.物质溶解性口诀是什么?

碱:K、Na、Ba溶,Ca微溶

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部溶

氯化物:AgCl不溶 硫酸盐:BaSO4不溶,CaSO4和Ag2SO4微溶

碳酸盐:NH4+、K、Na溶,Mg微溶

在水中不存在:AgOH,Fe2(CO3)3,Al2(CO3)3,CuCO3

五.除杂有哪些原则?

1.除杂原则:

_不增(尽量不引入新杂质)

_不减(尽量不损耗样品)

_易分(容易分离——生成完全不溶物或气体)

_复原(除去各种杂质,还原到目标产物)

2.注意: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六.粗盐提纯加入除杂试剂的顺序是什么?

1.BaCl2 → NaOH → Na2CO3 → HCl

2.BaCl2 → Na2CO3 → NaOH → HCl

3.NaOH → BaCl2 → Na2CO3 → HCl

注:粗盐中含有的杂质离子有Ca2+、Mg2+、SO42-

1.Na2CO3必须在BaCl2之后加入,目的是除去Ca2+和过量的Ba2+。

2.最后加入的盐酸必须适量,目的是除去过量的OH-和CO32-。

3.加盐酸之前要先进行过滤。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定义及制定标准是什么?

1.物质的量——符号(n),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单位——为摩尔(mol):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 × 1023。

把含有6.02 ×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

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确定为6.02 × 1023mol-1。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成正比:n1/n2=N1/N2

使用物质的量应注意事项:

①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是专用名词,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

②物质的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如原子、分子、离子等。且粒子的种类一般都要用化学符号表示。

③物质的量计量的是粒子的集合体,不是单个粒子。

二.摩尔质量(M)定义及公式是什么?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 或 g.mol-1

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4.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n = m/M

三.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及公式是什么?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或 m3/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特指0℃ 101KPa ,Vm = 22.4 L/mol。

4.阿伏加德罗定律:

v 同温、同压下,等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个数)的体积相等.

5.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克拉珀龙方程):PV=nRT

v 推论: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与其物质的量成正 比:V1 :V2 = n1:n2

(2)同温、同体积时,气体的压强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P1 :P2 = n1:n2

(3)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ρ1:ρ2 =M1:M2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公式是什么?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mol/m3

(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 = n/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的步骤包括哪些?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烧杯中溶解并在容量瓶内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的溶液。

(2)主要操作

所需仪器: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A.检验是否漏水,方法与分液漏斗查漏相同。

.配制溶液 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转移;⑤洗涤;⑥定容;⑦摇匀;

⑧装瓶贴签。

注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F.误差分析

a、称量产生误差

1)称量时左盘高,右盘低↓

2)称量时称量物放在右盘,而砝码放在左盘 (正常:m=砝码+游码;错误:砝码=m+游码)↓

3)量筒量取液体药品时仰视读数↑

4)量筒量取液体药品时俯视读数↓

、溶解、转移、洗涤产生误差

5)溶解过程中有少量液体溅出烧杯↓

6)未洗涤溶解用的玻璃棒和烧杯↓

7)洗涤液未转入容量瓶中而倒入废液缸中↓

c、定容误差

8)定容时仰视刻度↓

9)定容时俯视刻度↑

10)定容时液面低于刻度线↑

11)未等溶液冷却就定容↑

12)定容后发现液面高于刻度线后,用滴管吸出少量溶液↓

13)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再加水↓

14)原容量瓶洗净后未干燥 无影响

15)容量瓶中含有少量的水 无影响

16)往容量瓶中加水时有少量加到瓶外 无影响

3.溶液稀释定律是什么?

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4.浓度(C)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的关系式

C= 1000ρω/ M (ρ的单位为g / mL)

高一化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梳理范文合集 5

两种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分散系分为九种:

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三种之间性质的比较(表):

常见的胶体及其应用

制Fe(OH)3胶体的三个要点:饱和FeCl3溶液、沸水、逐滴加入

明矾净水原因;明矾水解后产生的氢氧化铝胶体吸附水中的杂质。

丁达尔效应的实例:

离子反应:会判断哪些是离子反应(方法见下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定义:(和还是或)只指化合物

酸、碱、盐、水和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硫酸钡、氯化银等难溶盐)

电离方程式及酸、碱、盐的定义。

碳酸氢钠、硫酸氢钠的电离不同。

离子反应指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离子反应,先从是否在水溶液中进行考虑,再看是否有某种物质可以电离出离子.)

判断离子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沉淀、气体、水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四步(写、改、删、查)

改: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其中氢氧化钙要注意,说是澄清溶液则要改写.

常见的微溶物质:Ca(OH)2 CaSO4 Ag2SO4 MgCO3等不改写,仍写成化学式。

气体、水、单质、金属氧化物、弱酸、弱碱、沉淀(包括微溶的)一般都写成化学式。

查: 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电荷总数是否守恒。

离子共存:

若离子之间可以结合生成沉淀 气体 水 弱酸 弱碱则不能共存.反之则可以共存.

注意题干:无色或酸性或碱性

其中常见有色离子:

Cu2+ 蓝 MnO4- 紫红

Fe2+ 浅绿 Fe3+ 棕黄

不能与H+大量共存的有: OH-(大量)、Ac-、HCO3-、HS-、S2-、SO32-、HSO3-等。

不能与OH-大量共存的有:H+(大量)、NH4+、Mg2+、Al3+、Ca2+、Fe3+、Cu2+、Fe2+、HCO3-、HSO3-等。

氧化还原反应: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作还原剂——得到氧化产物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作氧化剂——得到还原产物

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看是否有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实质:电子的转移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TAG标签: 化学 知识点

高一化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梳理范文合集_精选范文网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年级化学知识点梳理,以供大家参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