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经典
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以记忆为主,为了方便大家记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经典 1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前提: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
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高一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经典 2
【一】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知道都江堰、翻车、筒车;知道古代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4课)
(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2)水利灌溉: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人们还创制和改进了农业灌溉工具,如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
(3)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列举纺织、冶金、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2课)
(1)纺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风格。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2)冶金业: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的钢铁技术世界,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陶瓷业: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青花器、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②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③长期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地区,广受赞誉。
【二】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9课)
1)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①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②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③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①背景:面临内忧外患
②重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③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④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⑤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⑥活动:A.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B.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C筹划海防D创办新式学堂
⑦失败标志: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⑧积极作用:A.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B.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C.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0课)
(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①原因:A.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的影响D.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②主要表现:A.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浪潮。B.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增长
(2)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是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②此外,还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三】
1、概述“一五”计划的实施、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_”对生产力的破坏等,总结其经验和教训。(11课)
(1)“一五计划”(1953-1957)的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
(4)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这种左倾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5)1966——1976_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国情,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的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7)_的经验教训: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和意义,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12课)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新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高一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经典 3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列强入侵(国门洞开)
1、背景(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2)清王朝的衰落。
2、途径:(1)武力威逼,发动战争。(2)本质意图:打开并占领市场。(3)方式: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3、过程:
(1)侵华史实: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等。
注意:每次侵华战争的原因各不相同。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打开中国市场;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和市场;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行动。
(2)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内容:略。
影响: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大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4、影响:严重践踏了中国国家主权。
(1)侵犯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2)掠夺中国资财,毁灭中国文化遗产。
(3)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诸多主权完整。(4)经济上: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经济命
总之,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一个原本独立自主的国家逐渐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
(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地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开始:三国干涉还辽。
(3)概况: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等
(4)结果(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2、民族危机加深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①背景: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是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
②原因: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
③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④影响: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3、影响:
(1)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一系列的反抗斗争。
(2)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三、知识拓展与补充
1、南京条约中破坏了哪些中国主权?
2、马关条约中哪条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不利?
3、辛丑条约中哪条对中国的主权危害最大?
高一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经典 4
gt;>>>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专制,抨击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
2.过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斗争。
(3)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通过
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gt;>>>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条件:德意志帝建立(1871年)
(1)原因
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
2.标志:1871年春,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3.内容:
(1)君主立宪政体
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是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是立法机构,分为两院: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其中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对政府没有监督作用。
(2)联邦制
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一些自治权
4.实质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
5.影响
(1)积极:推动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很快世界强国之列
(2)消极: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
高一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经典 5
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高一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经典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