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对于大家进行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学习非常有帮助,为帮助大家学好高一历史必修一,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1
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
1、梭伦出走:
(1)原因:
①尽管梭伦改革意义重大,但由于仍保留了大量的氏族制度残余,加之梭伦改革以财产资格确定公民不同的政治权利,因而梭伦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梭伦没有完全迁就贵族也不代表平民利益,改革不可避免的引起贵族的怨恨和平民的不满足,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仍在继续并走向激化。
②梭伦不愿建立僭主政治,践踏民主政治。
贵族寡头政治:公元前7世纪希腊君主制被贵族集体当政取代,确立起雅典的贵族政治。贵族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必须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废除了世袭制、终身制。贵族寡头政治取代君主制而为国家权力进一步下移、向民主政治转变提供了可能。但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
僭主政治:是一种个人专制的政体,是一些野心家利用贵族寡头政体面临新形势下的无能,纠集心怀不满的平民群众、组织个人卫队,毁弃当时的宪法和惯例,夺取政权而形成的。夺取政权后,由于其本身出身于平民,所以实行一些有利于平民的政策,他们大都装扮成平民群众的保护人,领导他们对付贵族的任何不公道的损害,然而政权则不向平民开放。
实用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2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核心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①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
③成果:“一五计划”成果图
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标志:生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建立。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①中共八大:(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③左倾错误:
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⑤
时间:1966——1976年
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
表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⑥教训:
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①时间:1978年12月
②内容:实行改革开放、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2)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四、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安徽、四川
②前提:土地公有制
③特征:包产到户,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特点
(1)形成:
①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②原因: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或港口;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历史上与海外联系密切
③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④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⑤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⑥沿海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厦漳泉)、长三角、珠三角;
1990年开放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
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各地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开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六、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用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3
1、前提和条件:
A、前提:18世纪英国资产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B、条件:
①资本——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③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海外贸易扩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直接和必要条件)
2、过程: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
新兴工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拓展:由英国到欧洲和美国。
完成标志:机器大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3、工业革命的影响:
a生产力:大机器取代手工劳动,极大提高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组织形式: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业比重上升,城市化进程加快。
c社会关系: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d政治上: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e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盛行。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f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4、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确立欧美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世界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使亚非拉许多国家沦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倾销地。
实用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4
需要背,但是不是无脑的背。理解为先,下来才是背。就这样。死记硬背,不理解是拿不到高分数的。
背大事年表是毫无疑问的,以及那些细小的知识点,这是选择题肯定会考察。你如果连哪个时期发生了什么事,都不知道,那选择题会很惨烈的
关于回答里面各位朋友提及的原因 特点 意义。其实前期文科同学开始学习历史,我建议你们背。记忆这种东西,当你记忆五遍以上,基本烂熟于心(亲测有效)。原因 意义 特点 其实有自己的模板,有的时候做着做着发现写来写去哪个时期也就那几句。前期你的记忆是为了后期你答题时可以很自如地写出,一开始是会辛苦点,但照葫芦画瓢,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高三会轻松很多。
其实高三二轮复习的时候,我已经很少用课本了,背课本,时间那么紧,怎么可能呢。一是我早前的背诵给我打了底子,大题会轻松不少。二是我自己总结了些小套路。三是很多问答答案可以从材料里改装。再多列点,问答题只扣一两分很轻松。
历史建议在二轮复习的时候,按照大事年表的顺序,自己去整理一个表格或是时间轴,归纳在某个时间段内各个因素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这个最好建立你的课本已经把知识点掌握很熟的情况下),同时也能更好的帮助大题的得分。
自己整理笔记这是我在最后一个月的复习内容,到了最后高考其实课本没看就直接上考场了,因为课本的东西我在一百天的时候就打好基础了,最后的冲刺我只是在自己内化知识和寻找选择题提高的方法。
所以,要背书吗,当然要背,不是要一直背,是要你在背诵的过程中记住琐碎的知识点的同时,你能拉出一个历史脉络,一个框架,并且能将其运用,这才是背诵的意义所在。
实用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5
1、现象、表现“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2、体现、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3、说明、表明“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4、评述、评价、评论
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论(评价)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设问呈现: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2)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释、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答题模板:(1)评价类历史评价=史实(即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结论
(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①“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②“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③“怎么样”,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5、联系、结合
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联系”、“结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实际上则是以之作背景用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结合)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那么前者究竟答不答呢?当然要简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700年间的“经济”、“阶级关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个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
6、经验、教训、启示:
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
7、情况、状况
情况和状况都是指情形。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例如:“试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因此在题目问情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8、简述、综述、概述
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三是综合叙述题。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实用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