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生物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整理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10

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理科不一样的特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整理1

课堂上要做到“三听”,即听思路、听联系、听重难点。

首先是听思路。听课时要注意听老师是怎样引出新课题的,又是怎样把新课题展开的,怎样讲解的,怎样归纳小结的。老师的思路,也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思路。

第二是听联系。老师讲课时,一定会联系许多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使学过的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课时注意听这种联系,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对于学习新知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是听重难点。重点内容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会反复强调,一定要用心听,准确地记在心里。难点内容,老师讲解时一定会放慢速度,这时候要跟紧老师的思路,不要遗漏掉一个细节,不然有些难点也会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而对于那些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我们更要弄个一清二楚,丝毫不可以马虎。

二、怎么听?

首先,前面提到的预习步骤要认真落实,使听课能有的放矢。

第二,听讲时要开动“思维机器”,通过听、看、写等方面,随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要多思考,特别是围绕上面提到的“三听”来思考问题,在头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第三,多提问题。无论是课上想到的问题,还是课下遇到的问题,都应及时向老师提出,要有“刨根问底”的劲头儿。课上没时间问,可以在课下问,最终要把自己的问题解决。

第四,认真记好笔记。课堂笔记,应该说是课本知识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也是精华所在,也可以认为是知识内容的纲要,所以要认真记好笔记。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整理2

1.无机盐在体内的分布极不均匀。例如钙和磷绝大部分在骨和牙等硬组织中,铁集中在红细胞,碘集中在甲状腺,钡集中在脂肪组织,钴集中在造血器官,锌集中在肌肉组织。

2.无机盐对组织和细胞的结构很重要,硬组织如骨骼和牙齿,大部分是由钙、磷和镁组成,而软组织含钾较多。体液中的无机盐离子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控制水分,维持正常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帮助运输普通元素到全身,参与神经活动和肌肉收缩等。有些为无机或有机化合物以构成酶的辅基、激素、维生素、蛋白质和核酸的成分,或作为多种酶系统的激活剂,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保持心脏和大脑的活动,帮助抗体形成,对人体发挥有益的作用。

3.由于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无机盐从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因而必腨通过膳食予以补充。无机盐的代谢可以通过分析血液、头发、尿液或组织中的浓度来判断。在人体内无机盐的作用相互关联。在合适的浓度范围有益于人和动植物的健康,缺乏或过多都能致病,而疾病又影响其代谢,往往增加其消耗量。在我国钙、铁和碘的缺乏较常见。硒、氟等随地球化学环境的不同,既有缺乏病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龊齿等,又有过多症如氟骨症和硒中毒。

4.是维持细胞内的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如:血液中的钙离子和钾离子。

5.是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镁离子是ATP酶的激活剂,氯离子是唾液酶的激活剂。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整理3

名词:

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语句:

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高38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4、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5、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规律是: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1:3②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质的量之比为19:1。如果某生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都进行。

6、产生ATP的生理过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暗反应不能产生)。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整理4

第5章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

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

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

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

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

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

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

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

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

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

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

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

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整理5

一.渗透作用

1、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实质:(即顺着水的相对含量梯度的扩散)

2、条件;(1)半透膜(2)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原理:溶液A浓度大于溶液B,水分子从BA移动溶液A浓度小于溶液B,水分子从AB移动

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向溶液浓度高的一侧渗透。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

渗透:水及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区别:渗透与扩散的不同在于渗透必须有渗透膜(半透膜)。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动态平衡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失水皱缩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吸水涨破

把红细胞看作一个渗透装置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质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

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吸水的方式。

(1)吸涨吸水

机理:靠细胞内的亲水性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吸收水分实例:未成熟植物细胞、干种子

(2)渗透吸水(主要的吸水方式)实例:成熟的植物细胞条件:有中央液泡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统称原生质层把成熟的植物细胞看作一个渗透装置。

原生质层(选择性透过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内有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质壁分离外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质壁分离内因:细胞壁伸缩性﹤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问题。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整理5篇_精选范文网

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理科不一样的特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1)光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