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机化学题的反应范文参考
相关文章
面对种类繁多的高中化学知识,老师们都提倡理解性记忆,那么到底应该“理解”些什么呢?小编整理了化学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做有机化学题的反应范文参考 1
入门版分类:
亲核取代反应
亲核加成反应
亲电取代反应
亲电加成反应
更本质的来看,这么多反应其实只有两类:亲核和亲电取代,因为加成反应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取代。
高级版分类:
有机反应按机理分类可以分为四大类:
离子反应,囊括上面入门版分类的所有门类。
自由基反应,特点是不涉及离子,反应可控制的程度总体偏低,尚未完全开发。
协同反应,特点是不涉及中间体。
金属有机反应,有机金属反应本质上是上述三大反应的综合,但在一些地方有其特殊性,故单列一类。
做有机化学题的反应范文参考 2
1.乙烷或甲烷(乙烯) 溴水 洗气
解析:乙烯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变成了液体,而乙烷不能。
2.乙醇(少量水) 加入新制的生石灰 蒸馏
解析:水与CaO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乙醇易挥发,加热蒸馏即可得到乙醇。
点评:氧化钙除去较多的水分,乙醇和水属于互溶的液体,采取蒸馏的方法
3、乙醇(乙酸) 加入新制的生石灰或NaOH 蒸馏
解析:乙酸与CaO反应生成乙酸钙,乙醇易挥发,加热蒸馏即可得到乙醇。
4.溴苯(溴) 氢氧化钠溶液 分液
解析:Br2+2NaOH=NaBr+NaBrO+H2O,生成的盐NaBr和NaBrO都易溶于水进入水层,而溴苯在常温常压下不与NaOH反应,而且难溶于通过分液取下层既能得到溴苯。
5. 硝基苯(混酸) 氢氧化钠溶液或水 分液
解析:利用浓硫酸和浓硝酸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或易溶于水的性质使混酸进入水层,硝基苯难溶于水,密度大于水,在下层。
6.乙酸乙酯(乙酸、乙醇) 饱和碳酸钠溶液 分液
解析:乙醇溶解在碳酸钠溶液中,乙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均进入水层,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在上层,通过分液即可分离。
7.肥皂(甘油) 饱和食盐水 盐析、过滤
解析:加入饱和食盐水使肥皂发生盐析,再通过过滤滤出肥皂即可。
8. 淀粉溶液(纯碱) 蒸馏水 渗析法
解析:淀粉溶液是胶体,胶体中混有的小分子或离子可以用渗析法除去。
9. 苯(苯甲酸) 氢氧化钠溶液 分液
解析:苯甲酸能与NaOH反应生成苯甲酸钠,苯甲酸钠易溶于水,而苯不溶于水,通过分液取上层就能得到苯。
10. 苯(苯酚) 氢氧化钠溶液 分液
解析:原理与1类似,苯酚能与NaOH应生成苯酚钠,苯酚钠易溶于水。
11. 苯(乙苯)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分液
解析:先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将乙苯氧化为苯甲酸,再用氢氧化钠溶液将苯甲酸转化为苯甲酸钠溶于水层,分液即可。
12. 苯酚(苯甲酸)加足量NaHCO3 溶液充分振荡后分液,取下层即为苯酚。
解析:苯酚不能与NaHCO3溶液反应,而苯甲酸能与NaHCO3 溶液反应生成苯甲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苯甲酸钠溶于水,用分液法即可与苯酚分离。
13.乙烯(CO2、SO2) NaOH溶液 洗气
解析:NaOH溶液与CO2、SO2反应生成盐和水留在洗气瓶中,乙烯不反应。
14.溴乙烷(乙醇) 水 分液
解析:乙醇易溶于水中,溴乙烷不溶于水,采用多次洗涤分液的方法可以除去乙醇。
15、1,2二溴乙烷(Br2) Na2CO3溶液 分液
解析:Br2能与Na2CO3溶液反应转化为易溶于水的盐,1,2二溴乙烷不溶于水,分液取下层即可。
做有机化学题的反应范文参考 3
有机化学在高中阶段也仅仅是初步认识,接触阶段。所以考试的难度应该不大。 按照教材的编排,高中有机化学占高中化学知识的30~35%,选择题会有1~2个(4~12分),后面的大题至少有一个(16~24分)。 差不多这样吧,高中有机化学要求还是比较低,掌握好系统命名法,知道不同官能团的特点,理解记住各个官能团的性质,某些有机物与盐的显色反应(如苯酚和FeCl3显紫色),计算有机物的C原子个数,推导有机物的化学式和结构(简)式等等,有机方面就差不多了。
做有机化学题的反应范文参考 4
1911年11月24日 出生于天津市(原籍贵州省贵阳市)。
1933年 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
1933-1936年 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6-1937年 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维兰德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37-1941年 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44-1946年 在新四军华中军医大学任教。
1946-1949年 在北京大学农化系和化学系任教授,兼任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0-1952年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并兼任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主任。
1952-2002年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并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2年 被聘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
1962年 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78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至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并兼任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和青年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 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4年 被聘为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二届专业组顾问。
1986年 当选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
2002年11月4日 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北京。
邢先生在数十年的科学研究生涯中,一向重视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天然资源,他主持的重大基金项目,对于发掘天然药物宝库、开发先导药物与新药筛选以及推动中药现代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有机反应机理、分子结构测定方法和立体化学等基础研究领域,邢先生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邢先生既是造诣深厚的有机化学家,也是享有盛誉的教育家。他数十年潜心教学研究,对我国高等化学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理论和实验的关系、中学教育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以及公民全面素质教育等问题,都提出过许多看法和建议。同时,他身体力行,几十年耕耘于课堂和实验室。他编著的《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是教育部最早指定的全国高校通用教材。他主持撰写的《基础有机化学》是一部综合反映现代有机化学的教科书,对于高校的有机化学教学具有广泛影响。这些著作滋育了几代化学家的成长。
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邢其毅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11月4日20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邢其毅先生一生忠诚爱国,追求真理,光明磊落,是楷模学界的一代宗师。
做有机化学题的反应范文参考 5
1. 实验前应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以试管为例)
答:(1)微热法:塞紧橡皮塞,将导管末端伸入盛水的烧杯中,用手捂热(或用酒精灯微热)试管,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冷却后,导管末端回升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
(2)液差法: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皮管部分,从长颈漏斗中向试管中注水,使长颈漏斗中液面高于试管中液面,过一段时间,两液面差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若为分液漏斗,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皮管部分,向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打开活塞,若分液漏斗中液体滴下的速率逐渐减慢至不再滴下,说明气密性良好。)
2. 在进行沉淀反应的实验时,如何认定沉淀已经完全?
答:在上层清液中(或取少量上层清液置于小试管中),滴加沉淀剂,若不再产生沉淀,说明沉淀完全。如粗盐提纯实验中判断B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在上层清液中再继续滴加BaCl2溶液,若溶液未变浑浊,则表明BaCl2已过量。
3. 化学实验中,过滤后如何洗涤沉淀?怎样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以BaCl2沉淀Na2SO4为例)
答:向过滤器中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待水滤出后,再加水洗涤,重复操作2-3次。
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洗液,滴加AgNO3溶液,若无沉淀产生,说明已洗涤干净。
4. (1)用图1(图一)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该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________。
答:
(1)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氨气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
(2)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5. 引发铝热反应的操作是什么?
答:加少量KClO3,插上镁条并将其点燃。
6. 常用的试纸有哪些?应如何使用?
答:(1)试纸种类:① 石蕊试纸(红、蓝色):定性检验溶液的酸碱性;② pH试纸:定量(粗测)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③ 品红试纸:检验SO2等有漂白性的物质;④ 淀粉KI试纸:检验Cl2等有强氧化性的物质;⑤ 醋酸铅试纸:检验H2S气体或其溶液。
(2)使用方法:① 检验液体: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蘸有待测液的玻璃棒(或胶头滴管)点在试纸中部,观察试纸颜色变化。② 检验气体:一般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并使其接近试管口,观察颜色变化。
(3)注意事项:① 试纸不可伸人溶液中也不能与管口接触。② 测溶液pH时,pH 试纸不能先润湿,因为这相当于将原来溶液稀释了。
7. 烧杯中使用倒置漏斗可防止液体倒吸原理是什么?
答:当气体被吸收时,液体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的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液体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了倒吸。
8. 只用一种试剂如何鉴别 AgNO3、KSCN、稀H2SO4、NaOH四种溶液?
答:四种溶液各取少量,分别滴加FeCl3溶液,其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AgNO3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的原溶液是KSCN,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NaOH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稀H2SO4。
9. 在如右图(图二)所示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硫酸等试剂制备Fe(OH)2。
(1)在试管里Ⅰ加入的试剂是 。
(2)在试管里Ⅱ加入的试剂是 。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 。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
答:(1)稀硫酸和铁屑(2)NaOH溶液(3)检验试管Ⅱ出口处排出的氢气的纯度,当排出的氢气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4)试管Ⅰ中反应生成的H2充满了试管Ⅰ和试管Ⅱ,且外界空气不容易进入。
10. 现在一个分液漏斗中,有水和苯的混合物,静置后,液体明显分为二层。请在滴管、试管、水、苯中选择器材和药品,用实验说明哪一层是水,哪一层是苯。
答:将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放入试管中少量,然后用滴管加入少量水(或苯),若试管内液体分层,则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为苯(或水),若试管内液体不分层,则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为水(或苯)。
11. 如何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液?
答:往瓶内加入一定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漏出。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仍把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
12. 在中和滴定实验操作的要点是什么?如何判断滴定终点?(以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为例,酚酞作指示剂)
答:左手控制活塞(玻璃珠),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当滴入最后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
13. 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通入SO2后溶液褪色,试通过实验证明。
答: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再滴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若溶液还能变红,说明是SO2酸性所致,若溶液不再变红,说明是SO2的漂白性所致。
14. 焰色反应应如何操作?
答:将铂丝用盐酸洗过后放到无色火焰上灼烧至无色,再用铂丝蘸取样品,放到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若是钾元素,则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
15. 如何进行结晶蒸发操作?
答:将溶液转移到蒸发皿中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待有大量晶体出现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剩余水分。
16. 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符的是()
A. 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 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C. 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D. 在含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足量Cl2后,充分加热,除去过量的Cl2,即可得到较纯净的FeCl3溶液
答案:B
17.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
A. 用渗析法分离淀粉中混有的NaCl杂质
. 配制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慢慢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产生沉淀后继续滴加到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C. 配制100g10%的硫酸铜溶液时,称取10g硫酸铜晶体溶解于90g水中
D. 鉴别溴乙烷:先加NaOH溶液,微热,冷却后再加AgNO3溶液
E. 将一定量CuSO4和NaOH溶液混合后加入甲醛溶液,加热至沸腾,产生黑色沉淀,原因可能是NaOH量太少
F. 进行中和热测定实验时,需测出反应前盐酸与NaOH溶液的各自温度及反应后溶液的最高温度
G. 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一般不应接触
H. 配制FeCl3溶液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Fe和稀硫酸
I. 滴定用的锥形瓶和滴定管都要用所盛溶液润洗
J. 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
K. 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内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答案:C D H I K
18.亚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起着向人体组织传送O2的作用,人如果缺铁就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但是摄入过量的铁也有害。下面是一种补铁药品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该药品为无水碱式盐,含Fe2+ 34%~36% ,是薄衣片,...,与VC(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
某同学设计实验对其中的铁成分进行了验证。请一起完成该实验:
第一步:查阅资料得知,双氧水可以氧化SCN- 生成N2、CO2和SO42-,也可以将Fe2+氧化成Fe3+。
第二步:向去掉糖衣、研磨好的药品中加稀盐酸,出现淡绿色浑浊液,说明有 离子存在(填离子符号);
第三步:往上述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出现浅红色,说明溶液中有少量Fe3+离子存在。该离子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填序号):
①药品中的铁本来就是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
②在制药过程中生成少量三价铁;
③本实验过程中有少量三价铁生成。
第四步:将第三步所得溶液分成2份,分别装在A、B两个试管中。
第五步:向A试管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再慢慢滴入过量的H2O2溶液,溶液的红色先变深,之后红色逐渐褪去。红色变深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溶液红色又褪去的原因可能是: ;请自选中学实验室中常用仪器、药品,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测: ;
第六步:向B试管的溶液中加入一片VC片,片刻后溶液红色也褪去,说明VC有 性;怎样理解药品说明中所述“与V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这句话?。
答案:第二步:Fe2+ ; 第三步:②③第五步:2Fe2++H2O2+2H+ 2Fe3++2H2O
Fe3++3SCN- Fe(SCN)3(血红色)H2O2氧化SCN-,使平衡Fe3++3SCN- Fe(SCN)3左移,红色消失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FeCl3溶液和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加入适量H2O2振荡,产生气泡,红色褪去,说明是H2O2氧化了溶液的SCN-离子使溶液褪色.
做有机化学题的反应范文参考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