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方法措施有哪些经典精选
相关文章
对话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和完善。教学并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而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托,师生交流、相互促进的一个双向互动的一个有机的过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常出现“一言堂”的现象,教师与学生相互隔离,教师与学生不能实现思想上的交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方法措施有哪些经典精选 1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对话教学的本质内涵
对话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
根据刘庆昌先生的研究,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讲解,而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究其实质,是指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对话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位、境界及价值的教学形态。
由此可见,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
二、当前语文对话教学中出现的偏差
当前,许多语文教师都积极地尝试着对话教学,这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表现出一种虚假的或者说没有实际意义的合作、交流、互动,产生了对对话教学的误读,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偏差。
刘徽、李冲锋在《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中尖锐地指出:“轰轰烈烈的对话之时,我们要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警惕教学中的‘假对话’。”对话之初,教师就预设好了提问的模式和答案,抛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
这样的“对话”实际上只是让学生“猜谜”而已。这是教师用“对话”之名行“独白”之实。虽然课堂上有问有答,但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一步步地接近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教学完全封闭在教师的诱导之中,成为掩人耳目的“对话圈套”。
这种对话只是满足了教师顺利教学的需要而未照顾到学生自我体验的需要,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三、语文对话教学策略
要想矫正目前对话教学中所存在的偏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真正的对话教学,教师需要注重采用以下策略:
(一)搭建民主平等的对话平台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精辟地指明了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具体地讲,教学中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背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以权威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交换看法,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更不应该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看法。罗杰斯指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对话教学就要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充满爱心、富有差异和个性的对话平台。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努力:
1.转变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师生之间应是一种教学相长、尊师爱生、交往互动的新型关系。
首先,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应尊重学生,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流;其次,相信学生,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最后,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如一首别样的诗,一首动人的歌,一段美妙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导入,艺术的引导都能在不经意间构建这种和谐的氛围,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2.学会真诚倾听友善评价
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倾听不同的声音,用激励性的语言赏识学生,如“你真棒”、“你思考得很深入”。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悉心寻觅课堂上自然流淌的情思,面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反应,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做到“尊重而不盲从”,并予以中肯的评价。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对话情境
语文教学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与他人的对话。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促成学生与课文作者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有。
教师要摆脱对教参的过度依赖,在对文本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创设丰富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设置有深度有趣味的问题
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作为教学方法,对话教学的运作主要通过“问题”来实现。“问题”又被称为“话题”或“主题”,抑或“议题”。在对话教学中,所有学习活动都是从实际问题开始,而知识则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设置适当的对话问题,问题设置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影响问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进而影响到对话的意义。作为对话教学核心的问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以真正融汇到教学中并产生导向作用。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方法措施有哪些经典精选 2
一、结合动作发现词语本质意义
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因此直接通过语言的描述解释词语的意义对他们而言有很大的难度。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动作的演示让低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质,尤其在进行动词的学习时,动作的演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而领悟相关词语的意义。
例如,在二年级的《看雪》中,文中拥有很多关于下雪和打雪仗的动词描写,诸如飘、铺、披、堆、打等。这些词汇把雪花飘落时的灵动,以及孩子们打雪仗时的活跃与开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想象,做出堆、打的动作,模仿雪花飘、铺、披的样子。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领会下雪时的美丽景色以及孩子们玩雪时的欢乐、活泼,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词语的本质意义,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意会感性认识词语意义
人的学习都需要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小学生学习词语也是如此。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由于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程度,因此很多词语只需要浅层次的理解就可以掌握和运用。而中高年级的文章尽管在词汇的掌握和阅读深度不断增加,教师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深入学习方法。这时,教师通过意会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例如,针对《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美丽”一词,学生通常利用查字典可以很清楚地掌握“漂亮、好看”的意思。但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可以使其意会居里夫人的“美丽”绝非单纯的外貌和身材的美丽,还包括高远的追求、不屈的信念以及对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进而引申出居里夫人的高尚品德和深厚才学,从而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词语。这种对词汇的理解过程,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领悟词义,增强他们品味词语的能力,同时也对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通过互换了解词语的相似意义
利用互换的方式进行词义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词语交换的过程中实现旧知识的巩固以及新词语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从而为写作能力的提高积累语言素材。
比如在讲解“疾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互换的方式进行词语学习。比如通过更改为“飞驰”或者“奔驰”,之后利用近义词对比的方式理解“疾驰”的真正意义。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词汇量,也可以让学生的作文变得词语丰富,进而提升作文的写作质量。
四、信息技术演示词语的深层意义
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将词语所表示的抽象意义能够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高他们对词汇的准确理解。比如在《苏州桥》一文中,学生对于“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这样的词语,单纯利用联想和意会的方式,理解难度会很大。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赵州桥的照片或视频,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赵州桥上千姿百态的雕塑的模样,使其真正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
五、运用演示掌握词语的表现意义
由于直观演示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方法将词语进行呈现,因此对于学生进行词语意义的理解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在语文词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道具进行词语的直接演示,让学生在教师的演示中理解词语的真正内涵。
例如,在《老人与海鸥》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演示的方法解释“旋涡”一词。教师拿一个装满水的透明杯用力摇晃,之后杯中的水会急速旋转形成一个旋涡,教师以此解释旋涡的意义,让学生在理解词汇的同时感悟海鸥对老人真挚的情感。这种演示方法简单易行,并且对于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学习都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方法措施有哪些经典精选 3
(一)预设问题,调动学生好奇心
小学阶段的小孩对世界充满了未知,尤其对新奇的事物、各种各样的问题充满好奇心、求知欲,老师在课堂准备的时候精心设置相关的问题,能够让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主自�X地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小学生在学习课文《狐假虎威》的时候,老师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设置一些有趣并且有意义的问题,可以问他们狐狸是怎样假扮老虎的,狐狸又是怎样瞒过众动物的,狐狸又因为什么去假扮老虎的,又因为什么事情败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等等,老师通过设置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投入到课文中来,调动学生的热情,他们能够把身心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来,是童话教学的成功保障。
(二)对教学方法创新改革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可以启发学生往多方向思维拓展的,但经过比较发现,以往许多教师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无视学生性格多样性的特点,用“一刀切”的方式是不会有太好的教学效果的。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童话教学应该适应班级的特点,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最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性引导学生往先进思想靠拢,启蒙学生的多方面、多角度思维能力,比如在《长征》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分成不同的派别进行轮流角色演出,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一番不同角色的感受,从中感悟不同的体验,引发不一样的,更加全面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探讨交流,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从中获益。教师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室外活动,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最重要的一个点,便是要取代过去沉闷的让学生“坐着听讲”的单一方式,让学生做到“活起来”学习,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充分调动学生热情和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有意义的,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会让人满意。
(三)童话教学需要团结和持之以恒
一个出色的、经得起反复检验的教育方式是许许多多人多年来的智慧结晶,童话教学的变革同样不是一个人努力的成果,而是全体教师,全体教育家所应当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要想让童话教学在中国小学语文课堂中焕发光芒,让小学语文课堂能够高效进行,小学生的语言素质得到快速和卓越的提升,需要大家长久的摸索总结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四)、诵读,走进童话的情感世界
童话故事里那些鲜活的形象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会走进童话世界,带着童话人物的感情色彩,会被那些善良、可爱的形象感染,孩子们也会去主动模仿。教师不能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而是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又比如,笔者为了让学生可以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就曾在教授《一路花香》这篇文章时向他们提出问题。笔者问他们,好的水罐和破的水罐应该怎么去形容呢?学生们的回答各有特色。有的说,好水罐内心非常的骄傲;有的说,好水罐非常的自豪;有的说,坏水罐的心里会很惭愧,也会很自卑;有的说,挑水工人将其缺点转化为了优点,说明不完美的物品也是有它的价值的。学生们纷纷表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都给予尊重。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们对文章中事物的性格特点有了更好更深的理解,也提高了认知的能力。
(五)、练习,强化童话的学习效果
语文课本中,每一篇童话课文之后都有对应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也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之一。而且,练习题也是比较重要的。它对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了强化的练习。这是不容小觑的。笔者也认为,需要好好运用课后的练习题。这也会提高教学的效果。又例如,在课文《三袋麦子》的练习题中有这样的一道题,在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中你最支持谁的做法?原因是什么?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们都比较支持小猴的做法。学生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的也是浅显的看法,那么是不是小猴就真的做得完美呢?这需要老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有自己的体验。而且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这样学生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就更加懂得了文章想表达的内容,也就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方法措施有哪些经典精选 4
一、采用激趣法进行识字教学
有的教师往往易采用单一的讲解、数笔画、抄写等机械的方法来进行识字教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总是不尽人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我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1、猜字谜。如“雨点落在田地上”(雷),“把两只手分开”(掰),“月亮旁边出现了危险”(脆)等等。还鼓励学生自编字谜,回家考一考家长。2、编儿歌区分形近字。在教学“炮”、“跑”、“泡”、“袍”等形近字的时候,我根据形声字的规律,编了一首这样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有足会跑步,有火放鞭炮,有水吹泡泡,有衣穿长袍,用手来拥抱,张嘴来咆哮……这样学生记起来方便,学习兴趣也大为提高。现在学生已经会自己模仿着编儿歌了。3、换部首识字法。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帮学生加深记忆。如:我在教学“猫”这个字时,我让学生说说它还可以换哪些偏旁,分别组成什么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及回顾了以前的生字,又通过编儿歌的方法对这些字加以区分,可谓印象深刻。
当然,在识字教学中,我不仅仅采用了这些方法,还有释义法、口头组词法、加一笔减一笔的方法等等。总之,教师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轻松地记忆生字。
二、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词语
一个词语,它代表着一种情感、一种信息、承载着一种文化。它源自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如:人类的祖先在长期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学会了采集、狩猎、捕捞。这既是一种生产劳动情景的体现,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采集”就是采收积累,“狩猎”就是围堵捕杀,“捕捞”是用渔网在河中围猎鱼类将其拉上岸。它为我们展示了祖先们劳动生产的画面。同时又将人类的文明,历史文化的发展传递给了后世子孙。又如,生活中我们都有不同的情感,“喜、怒、哀、忧”。
当遇上好事、会让我们心里舒畅,便有了“喜悦”,摊上不顺意、无奈气恼的事这就有了“愤怒”,经历痛苦和打击自然感到“悲哀”,苦闷不能排解,终酿出“忧愁”。可见词语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学生初学词语时,我们为何不能从具体的生活情景入手,来引导学生去感知生活,总结归纳,增长知识呢?再如,教“鸟语花香”这一词,可以带学生去到公园、山林里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把自己体验到的感受用语言来描述:树上鸟儿在欢快地鸣叫,山坡上、花园里朵朵花儿在竞相开放,散发着浓浓的香气。词语的意思豁然明朗。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词义,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易于学生接受。
三、用多媒体演示法理解词语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启事语。
象形字的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其演变过程简单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日”字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随着鼠标的控制,那圆圆的红太阳就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了,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而会意字教学,利用课件提供丰富的图景,学生只需看看画面,对字义就能意会,无需教师多讲。如教“笔”字,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四、运用朗读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朗读课文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基本途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有滋有味地读,全神贯注地体验,去感受其中绚烂的语言,让阅读触动心灵,激发学生探究、感悟词语的兴趣。如教学《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教师先让学生自由小声读,并圈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初步感知秋天的颜色美;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放声朗读,并引导学生读出秋天绚丽多彩的美;最后教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什么。
听完录音朗读后,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菊花争奇斗艳,在微风中频频点头。它们把秋天打扮得更美了。”教师见时机已成熟,便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秋天的美,学生轻而易举地找到了“五彩缤纷”这个词。学生在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秋天的颜色美,在美的情感熏陶下,“五彩缤纷”这个词的含义便逐渐丰富成熟,学生对“五彩缤纷”这个词的理解如同春风化雨,悄无声息,对词语意义的认识更加深刻难忘。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方法措施有哪些经典精选 5
一、要品读重点情节,把握童话结构
童话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文学表现形式,童话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是特别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教师在创设了童话阅读教学的基本情境后,还要求语文教师,认真的体味,审视童话,用文学的视觉来审视。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童话的各部情节细细阅读,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学生对童话进行分支理解,引导学生逐个把握认识经典情节,然后教会学生整体把握童话故事的脉络。力求让学生认识,经典情节在整体结构中的价值所在。因为,从童话阅读教学实践证明了童话故事中的重点故事情节,是紧密联系的串联起来构成童话故事内容的整体的“骨架”,就是文章的脉络。
教师要注重这些重点情节的教学,引领学生用心揣摩体会,童话中那些表现力极强的章节,也可以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以提高学生阅读童话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品味了童话内容的经典情节以后,教师接下来就是引领学生们,立足于童话故事的整体,来通篇理解童话故事的内在及其发展的方向。童话中的有关重情节,它的合理性,可欣赏性只有在童话故事的整体中才显示出它的主体性的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童话教学中学会把握童话故事的整体,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把握童话故事的各个情节,理解童话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都是一篇童话的完整性的不可缺少的应有要素,也为我们进行童话阅读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童话阅读教学的成效,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为了学生的真正发展,教师还要考虑如何将童话阅读扩展到课外。童话故事的情节就是由一系列的细节所组成。因此,我们可以说,童话故事中的重点情节,也就是构成一篇童话故事的主要“骨架”。对于童话故事重点情节的品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童话作品的重点情节一般都极具想象力,其中会穿插大量的想象、拟人或夸张,而这些描写往往是超越现实的,总是有一种超现实的“虚构”,在引导学生品读的时候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不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质疑”或“拷问”童话。
引领学生一起细细品读这些重点情节,用心揣摩那些极富表现力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阅历都不同,因此,每一学生对经典的认识也不同。让学生把自己当做童话故事的主人公,也许学生会有比童话故事主人公更精彩的“奇思妙想”,而在儿童逐渐“成人化”的今天,这些极富夸张想象的情节不恰恰是我们还原“童心”的好契机吗?
二、要把握整体脉络
品味了重点情节后,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回到童话故事的整体来把握童话故事的发展走向。而这些重点情节也只有在回到童话故事的主体后,才变得更加“合理”。在完整的童话故事中,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与作品产生“共鸣”,他们能更加理解丑小鸭变为天鹅的激动与兴奋,小男孩在说出真话后所引起的震撼。从整体上把握20童话的发展脉络,有利于理清童话故事的发展线索,有利于从整体把握童话的思想内涵,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就更顺畅了。儿童对事物的喜好总带有一定的偏好型。他们往往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认识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或情节,这也造成了他们认识上的片面性。引导学生学会整体阅读,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童话故事的各要素,认识到童话故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一篇完整的童话必不可缺的,也为我们下面教学环节的进行奠定基础。
三、要处理好幻想和现实、虚构和真实的关系
童话故事是通过幻想虚构的,但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真实。因此,教学童话要处理好幻想和现实、虚构和真实的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读童话,联系现实生活,受到启发、教育。如《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它是以小孩子兴趣无常、办事有始无终、顾此失彼这些常见的缺点为依据的。又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四次出现幻象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穷孩子冻饿而死的事是屡见不鲜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写照,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为了使学生能体会到童话反映的基本思想,受到教育,教师要做好由童话的内容、思想到联系现实的引导。
四、要让学生自己理解童话的内涵
童话语言具有通俗浅显、明白易懂的特点。可是,我们很多教师习惯于深入文本,习惯于微言大义。教师往往抓住一两句话大做文章,意图让学生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好多深刻的内涵。这样的童话教学,是完全违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童话作品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对作品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和议论。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他们走进童话世界,与他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而不是硬拉着学生的手把他们拖进自己所认为的“童话境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成人与孩子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存在着不同那是在所难免的。同理童话中一些深刻的东西,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体验中去品味、去思索。所以说,我们的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学生们对于童话的理解也有一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五、要指导学生复述童话
教学时,教师生动地讲述会把学生带进童话的世界里,激起他们的思想感情,并引起学生复述的愿望。所以,从一年级起,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在学生复述时,教师还要注意要求他们依据童话的语言复述,千万不要随便添枝加叶,应不失去童话优美的色彩。比如,在教完《纸船和风筝》和《从现在开始》后可以让学生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又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则童话看似很长,但是几处情节的结构基本相似,很多词语只有细微的变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细微变化来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他们从词语反复重现的细微变化中进行叙述。这样可以更加有条理地让学生把话叙述完整,可以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使童话真正发挥启迪教育的作用。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方法措施有哪些经典精选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