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年级阅读练习与指导总结集锦
相关文章
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那么小学生语文有效阅读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年级阅读练习与指导总结集锦 1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习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l)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语文阅读理解频频出错?解题思路不对!4个技巧让孩子下笔如神
三、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四、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弄清规律,准确判断。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三年年级阅读练习与指导总结集锦 2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
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
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
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
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
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
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
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四、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
我教了《七颗钻石》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地球为什么会发生大旱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随机发动学生,让学生来回答,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学生开始自由发挥,说出很多不同的答案。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
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
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六.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三年年级阅读练习与指导总结集锦 3
1、图文结合,激发兴趣,诱导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新教材的课本(尤其是低年级),每篇课文都配有许多形象、生动、活泼的精美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着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坐井观天》...。低年级学生对这些插图非常喜欢,甚至是爱不释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通过读与看的结合,由直观形象的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既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帮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自由开放是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之一,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培养指的是对于同一篇课文、同一种读物甚至同一语境中的词语每个人的认知和观点都不同,而这种不平衡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和认知水平。文学语言具有比喻性、象征性和想象性等特点,在字面意思之外会留给阅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想象空间为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阅读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感觉比较敏锐,对待同一事物具有出其不意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观点,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较新奇的看法,作为教师应该对这样的个性创意进行保护和鼓励,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例如:在进行诗歌的阅读时,教师可以参照教学内容仿写诗句,然后留出空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填写,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和想法,对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进行保护和鼓励,从而形成小学低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阅读,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2、多种方式引导,感悟阅读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着读,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让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
3、用"读通"的方法指导阅读
读通",即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课文,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的首要环节,一般可分为以下四步:首先,学生试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读"的方法,养成试读的好习惯:(1)边看拼音,边读汉字。(2)读正确每字、每词、每句,一句一句慢慢地读。(3)试读课文至少两三遍。随着学生"试读"能力的发展,自主性的养成,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课前试读"的好习惯;其次,合作对读。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逐个试读。
因此,为了能达到全体学生读通的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试读的兴趣,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合作对读,让他们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试读成功的喜悦;第三,汇报反馈,教师指导。在学生自己试读,伙伴合作对读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使学生体验读书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在班内自愿示范试读。待学生试读后,教师组织学生评议反馈,再相机纠正指导那些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易读破的句子、难读的长句、词语间停顿等学生不易把握的句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示范;第四,学生再读,达到"读通"要求。通过"反馈、矫正、训练、示范"可以相信,即使那些出错较多的学生也会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年年级阅读练习与指导总结集锦 4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三年年级阅读练习与指导总结集锦 5
自然背诵法
自然背诵法是指在自然的状态下,不采用任何记忆方法帮助背诵,只是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练成诵的方法,自然背诵法是一切背诵法的基础。
抄诵法
俗话说:“抄一遍胜过读十遍。”读诗词或短文时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到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读再抄,抄完再读。
抓线索背诵法
抓线索背诵法是一种常用的理解式背诵的方法,在自然背诵的基础上,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语作为线索,作为背诵的提示,用得好,能使背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1)抓主要人物。
记住文章中依次(或分类)出现的几个人物,这样忆人思情,忆人思言,就有助于理解与背诵。
(2)抓时空词。
记住要背内容中表示时间方位顺序的词语。
图像再现背诵法
图像再现背诵法是指将语言材料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图像材料,在头脑中形成一系列可以再现的形象,背诵时把文字材料像“过电影”一样在头脑中一一呈现出来。
联想背诵法
联想背诵法是指通过联想,在头脑中形成暂时的联系来增强记忆,从而达到背诵目的的一种背诵方法。
串字背诵法
在一定数量的诵读基础上,将语言材料几个句子的首字或关键字串在一起,并附加一定的意义,使之组合成为一句完整的句子,不能组成句子的,有时还要使用谐音的方法,这种背诵方法就是串字背诵法。
情境法
创设具体情境,根据情境熟读容易理解和记忆。尤其是优美的诗歌与散文,运用此法效果更佳。
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情节法
掌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等具体情节,据情而背就容易的多了。
延伸法
背短文或诗歌,可从开头逐句延伸背诵,即背会第一句,背第二句时把的一句带上,背会第一二句,背第三句时再把第一二句带上,如此延伸,直到全篇。
对比法
把课文中具有对比的部分找出来,记住这个对比的性质、特点、作用,就容易背诵了。
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抑:没有...没有...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
当你...难道...难道...难道...难道...(第一句是肯定反问,后三句是否定反问,四个反问构成一组排比句群)。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则要比较对话双方的语气:智叟的话句句是嘲讽,愚公则先斥后驳。这样,从比较中折抓住了特点,背得快,记得牢,有效果。
三年年级阅读练习与指导总结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