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简单的复习策略有哪些范文精选
相关文章
在高三第一轮的复习中,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如何才能在二轮复习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更好的效益?小编整理了物理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考物理简单的复习策略有哪些范文精选 1
1.针对高考的命题思路来备考。复习是兼顾知识点、能力点来复习。对于知识点,到了如今的六月份,应该是准备的很好了,在做模拟题的过程中发现有不懂的地方,及时看教材,问老师,把问题及时解决掉。对于能力点的提升,可以通过思考、做题、再思考来逐步提升。高考命题要求是难、中、易的比例为3:5:2,能力题主要体现在中难等程度的题型上,抓住了中等题的得分,高考物理就可以有88分了,这是很好的成绩了,正是这一部分(80%)决定了我们高考是否成功,由此也容易理解狠抓“双基”的好处了。高考题是新题多,但其分析的方法与平时练习题没什么两样,复习时:踏踏实实、难度合适、狠抓基础是取得高考成功的关键。
2.通过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连成线、结成网、形成树。综合归纳的过程,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要的,不可缺的。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夯实基础,将原来的基础知识结构、基本概念规律强化温习、理顺成纲。二轮复习是:综合能力提升、对考点、知识点进行融合,对比分析思考,总结成自己的思想方法。三轮复习:提高熟练程度、提高解题速度、综合能力再提高、解题技巧再提升、增加灵活解题能力、学会分析综合辨识能力的过程。现在到了高考延期阶段,就是四轮复习了,最能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提升阶段到了。进行重复的复习,螺旋式上升阶段了。查漏补缺工作做的好,对提高成绩一定有帮助。
3.提升审题能力。物理考题其独有的魅力之一是:考生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必须是清楚的,考生在读到物理题目之后,对已知条件、所求结果之间所发生的过程必须心中有数,能了解物理情景、建立模型、运用物理规律进行求解。还有一点是:对信息提取能力的考察仍是命题的形式之一。以图象、图表和数据列表方式出现的题目值得关注。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同类题目,达到强化此类题目的解题能力。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热点问题,以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和科学前沿为背景这类的题目,关注科学发展的现状,渗透科学研究方法。这类题目,属于“起点高,落点低”,在审题是,学会与所学物理基础知识相联系,建立模型,这类题,只要能够理解题意,解答过程都不会很复杂。要有答对的信心。
4.往年高考题重做。最多、最真、最好的高考信息体现在最近两年的高考题目上。其难度、题型、考查点都体现在上面。最近两年的题,能体现主要信息。真题重做,能让学生得到真实的提高。市面上的部分模拟题,是新题,但有些题离高考题的要求较远,学生又不会分辨,给中等生带来不少的困扰。因此,直接重练真题,不失为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5.学生应整理出考点、课本知识点。对于2019年的物理考纲,学生应浏览一遍,做到复习无漏点。物理课本的知识点整理成册,做到高效复习。还有物理学史的复习与总结,也要重视,可能就是一道6分的题。
6.注重答题的规范性。做到会做的题一定要得满分,不能因为答题的不规范而扣分。对于不能完全得满分的题,尽可能多拿分,学会拿到步骤分。
高考物理简单的复习策略有哪些范文精选 2
暑假:提前预习
历年中考除非了压轴题较难以外,最让人头疼的无就是多选题和实验探究题了。而这两道题都是考察同学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但很大一部分同学由于不重视基础,对很多概念理解的模棱两可,所以在做选择的时候就会由于不觉,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更不要提设计实验了。
秋季:基础知识深入
进入秋季后,同学们要在学校学习暑期预习的课程,在第二遍学习基本概念的同时,同学们可以开始练习各个章节较难的题目,包括历年模拟题、中考真题。通过做题的形式,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寒假: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的关键在于以往知识的回顾和重新认识,特别是声、光、热等模块的内容。大家要利用寒假整块的时间将这一部分的知识重新梳理一遍,做到不留任何疑点。同时,还要对力学或电学部分的基础进行梳理,很久没接触了、不要遗忘。
春季:第二、三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主要是以历年模拟题、中考真题的专项练习为主,将各知识模块中考常考的题型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归纳总结。一模考试前重点突破力学、电学压轴题,认真准备一模考试。
一模考试后,根据自己一模考试结果,分析自己的不足,开始第三轮复习。第三轮复习以查漏补缺为主,将初三第二学期以来所做过的所有试卷、作业等当中的错题认真研究(平时注意整理),做到以前错过的题目再次遇到时不再犯错。
中考:调整心态,勇敢面对
通过三轮的复习,大家可以轻松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了。7分平时,3分发挥。考场的发挥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在这个时候不去想中考的结果怎么样,只要做到自己的最好就够了。
高考物理简单的复习策略有哪些范文精选 3
一﹑抓住主干知识,把握主干知识之间的关系。
(一)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要重点掌握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二)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
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
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
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二﹑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在复习时你会遇到三种题,一是有十足的把握能完成的;二是难啃的题,即有时反复看题都看不懂,很难进入物理情景的生题、难题,有时甚至通过老师的讲解都不明白的题;三是心中无底的题,即解答过程中能找得到一些头绪,好像能做得出,但心中又不能完全理解,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解答。
对于以上三种题型,分别应以三种不同的对策应付。
1、对第一类型:可以采取做过且过,主要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2、对于第二类题:只好舍痛割爱,因为这类题可能已超出了你的能力水平范围,一直揪着一道题往往得不偿失。
3、对第三类题的解决是我们解题的重点对象,这道题你有了一些头绪,说明它可能只是你的薄弱环节,只要下狠功夫,还是可以掌握的。
这类题往往是隐蔽性强、有一定的迁移性,只要能正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就会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也只是一些概念、规律的基本、直观的应用。
一般在做完这样的题以后要及时反思,分析自己是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欠缺,使自己能通过解答这一道题在知识上澄清了哪些概念的和规律的外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方面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和收获。
这样才能使你的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做到会一题而懂一片,这也是一轮复习的最佳效果。
三、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2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
每次考试总的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影响其他题的解答)。
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关键词语的理解。
很多同学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忽视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
而这些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
如:忽略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刚好能越过最高点”中的“刚好”一类的词,则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原因一是思维定势,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2)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0(因弹力和摩擦力是属于接触力);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最大值;追击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点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1≤V2;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当合外力为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合外力为0,加速度为0,而速度达到最大;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3)排除干扰因素。
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思路就会清晰很多。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1)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2)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3)说明研究对象或研究的过程;
(4)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5)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4)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5)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四、重视大考小考,正确看待考试结果
在一轮复习中,要学会从各种考试、测试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有问题就解决,逐个击破。
至于考试结果,不能轻视,更不能耿耿于怀,相信聪明的考生会利用好这些“认识自己”的机会。
高考物理简单的复习策略有哪些范文精选 4
电压和电阻
(一)电压
1、电压
(1)电路中提供电压的装置是电源。
(2)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3)电压用字母U表示。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4)一节干电池两端的电压是1.5V,一个铅蓄电池的电压是2V,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
2、电压的测量
(1)电压表是测量导体或电路两端电压仪表,电路中的符号。
(2)电压表的使用规则:①使用前注意观察:接线柱、量程、分度值、校“0”;
②电压表应该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否则电流会很大,此时测的是电源电压);
③电压表正接线柱应与靠近电源正极的一端相连,负接线柱应与靠近电源负极的一端相连;(即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④不允许被测电路两端的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测量值。(用较大量程试触,否则指针可能打弯);
⑤读数时看清接线柱(量程)、明确分度值、看清指针位置。
3、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4、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5、把电压比作水压→类比法。
6、电压表与电流表使用方法的相同点:电流表或电压表的电流都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被测的电流或电压都不要超过电流表或电压表的测量值。
7、电压表与电流表使用方法的不同点:电流表与被测部分串联,电压表与被测部分并联;电流表不允许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而电压表能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二)电阻(R)
1、导体对电流碍作用叫电阻,任何导体都有电阻,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电阻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国际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Ω;常用单位:兆欧(MΩ)、千欧(KΩ);1MΩ=1×KΩ,1KΩ=1×Ω。
3、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小,导体的电阻大,或电压相同时,灯泡越暗,电阻大。(转换法)
4、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5、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的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
6、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7、材料和长度相同的导体,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8、大多数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大多数非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9、导体的电阻很小,绝缘体的电阻很大;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做半导体,如:硅和锗。
10、某些导体在温度很低的情况下电阻就变成了零,这就是超导现象。
(三)、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控制某电路两端的电压、分担电压保护电路。
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3、滑动变阻器使用规则:?串联在电路中;?不能使通过它的电流超过铭牌上所标的电流;?连接时,所使用的接线柱要“一上一下”。④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置于阻值处。
4、规格的物理意义:“50Ω,1.5A”表示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范围为0——50Ω,允许通过的电流是1.5A。
5、使用口诀:一上一下接线柱,阻值变化观下柱,滑片靠近阻值小,滑片远离阻值大。
6、电阻箱的优点:能显示电阻箱连入电阻大小的变阻器;
7、电阻箱的原理:与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相同;
8、电阻箱的读数方法:每个旋盘所指示的数字乘以相应的倍数的总和。
高考物理简单的复习策略有哪些范文精选 5
去年高考试题的特点之一是大量的题目紧密联系实际,物理理论原本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但结果是有不少同学反倒对这类题感到生疏,这是很不正常的。在总复习阶段,应善于把物理基础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说力、热、电、光各个分支,都有大量的事实能与高中物理结合,要学会用物理基础理论解释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提高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物理简单的复习策略有哪些范文精选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