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参考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知识是嘈杂的,智慧是宁静的。知识总是在卖弄,智慧却深藏不露。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单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参考推荐 1

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一、作者简介

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

二、理解词义

1.脱离:离开(某种环境或情况);断绝(某种联系)。

2.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3.抉择:挑选;选择。

4.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5.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6.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7.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

8.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9.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交代自己当前的人生、思想状态,并引出演讲内容。

第二部分(②—⑦):讲述自己第六次的重要抉择,列举实例,使人警醒。

第三部分(⑧):表达出了自己的期待和美好的期许。

四、问题归纳

1.开头用比尔?盖茨的事例有何作用?

列举比尔?盖茨的事例,运用类比手法,说明让年事已高的自己来领导方正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表现了作者的高度的责任感。

2.王选把人生的不同阶段比作不同的太阳,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的不同阶段比作不同时间段的太阳,语言生动、幽默,形象地说明自己年事已高,只能跟大家讲一下奋斗过来的体会。同时引出下文所要讲述的内容。

3.第②段作用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作用?

列举大量世界上扶植年轻人成功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第③自然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和对比论证作用分析法。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列举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可悲和可笑的事情,说明了“马太效应”的弊端。对比论证进一步否定了一些所谓的“权威”的做法,打消了人们意识中的“权威”的概念,使论述更有说服力,表现出了作者的谦逊及对科学负责的态度。

5.第④段中作者用“狗皮膏药”作比,是否妥当?

用“狗皮膏药”来比喻自己过去的经历和体会,把讲述这些内容比作“卖狗皮膏药”,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自谦的科学态度。同时幽默的语言,增强了演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听众的兴趣。

6.从第④段自然段中,可以看出王选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能正确对待名利,幽默有趣,认真负责的人。

7.第⑤段中,作者举年轻人成功创业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世界上一些年轻人创业成功的例子,强调了国家的重大项目,863计划,学术带头人等,更需要年轻人,彰显了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在科学、创业领域的重要性。事例增强了演讲内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8.第⑥段中,作者举出当今社会哪些弊端?

作者指出了现今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倡导良好的学术氛围,希望能打破论资排辈的风气。他以真诚、幽默的口吻针砭时弊,其良苦用心令人肃然起敬。

9.第⑦段中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在对比中精练地论述了名人和凡人的差别,讽刺了社会上对名人过度推崇的现象。读来有趣,却令人深思。

10.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最后强调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引起听众的思考,升华了演讲的主题。

11.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通过“引出话题——论述话题——结束话题”的结构形式来构建全篇。先通过作者当前的人生、思想状态引出重要抉择的话题,然后讲述了作者第六次抉择,详细写出扶植年轻人的必要,提醒大家不要迷信权威,并积极践行自己的抉择,最后以一个公式结束话题,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期待。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王选一生八次抉择中的第六次抉择,具体写了他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人逐步取代他的作用,表现了王选尊重科技发展规律、不迷信权威、不计较个人名利、认真负责的精神。

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参考推荐 2

1、自然风光:大雨滂沱夕阳西下一帆风顺 草长莺飞 连绵不断湖光山色

夏天、小河、钓鱼:烈日当空垂柳鸣蝉满头大汗清澈见底喜出望外

“根”的成语:根深本固浇树浇根根深叶茂叶落归根

2、民族建筑、山水风光:高堂广厦玉宇琼楼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3、带动物的成语:雏鹰展翅老马识途鱼贯而入倾巢而出鸡飞狗跳狼奔豕突群龙无首狡兔三窟

4、卧薪尝胆成语歌: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发奋图强救亡图存卧薪尝胆

催人奋进羽翼丰满报仇雪恨

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参考推荐 3

5.黄河颂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 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6.最后一课

诧chà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悔不该这样。

婉转:形容抑扬动听。

惨白:(面容)苍白。

惩chéng罚:严厉的处罚。

踱duó:慢步行走。

祈qí祷dǎo: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赚zhuàn钱 攒zǎn钱

钥yào匙shi

思量:动词,考虑。

字帖:供学习写字的人临摹的范本。(贴)

哽gěng住

7.土地的誓言

蕻hóng(端木蕻良)

蕻hòng(菜蕻)

碾niǎn谷 (辗zhǎn转)

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泛滥:动词,汹涌。

呻shēn吟:由于痛苦或兴奋,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奇怪,古怪。

亘gèn古:远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丰饶:形容词,富饶。(求饶 挠)

白桦huà树 (喧哗huá)

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蒿hāo 篙gāo)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蚱zhà蜢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污wū秽huì:肮脏的东西。

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参考推荐 4

岳阳楼记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一词多义

明:

(1)(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越明年

(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

以:

(1)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

(1)(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

(1)( 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

(2)(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

(1)(直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尽头) 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或:

(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

(1)( 天空) 浊浪排空

(2)( 消散) 长烟一空

通:

(1) (顺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峡

和:

(1)(和乐)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则:

(1)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聚拢:云归而岩穴暝

(1)前人之述备矣:译尽

(2):备齐

词类活用

⒈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⒌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⒍刻唐贤今人

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⒎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⒏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⒐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古今异义

⒈气象万千【古义:景色和事物; 今义:天气变化;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⒉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⒊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⒋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⒌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⒍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⒎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

⒏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⒐作文【古:写文章 今:作文】

⒑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⒓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⒔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⒕越明年 【古:及,到;今:越过】

⒖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⒗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

⒘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

⒙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通假字

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

句式分析

⒈倒装句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⒉判断句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⒊省略句

例: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⒋状语后置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⒌定语后置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宾语前置句

例:吾谁与归?

重点语句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无边无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千变万化。

(2)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像那阴雨连绵繁密,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参考推荐 5

(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登幽州台歌》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悠悠(幽幽) 怆(仓)

(二)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故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本诗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第二句的“齐鲁青未了”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坐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两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曾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顶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顶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诵不绝。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曾(层) 眦 凌(临)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赏析: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自(只) 身(生)

(四)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足。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时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趁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赏析: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所酿的酒。豚,是小猪,这里指猪肉。足鸡豚,指菜肴丰足。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怀对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即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诗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诗人于家乡淳朴的生活之中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五)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广大无边。“白日斜”,夕阳西斜。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是十分苦闷的。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这个“愁”不是个人私怨,而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心显而易见。“浩荡离愁”又用夕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一重浓浓的色彩。

“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方。才离京城何来“天涯”呢?这是作者的心态所致。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绪。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落花。“红”,比喻理想与信念。“落红”,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这两句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花虽落但仍然依恋故枝,心系故枝,并且要化成泥土滋养故枝,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诗人虽然像一朵落花辞别故枝一样地离别了京师,但他并不是无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实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明知前途困难重重,他仍执着地“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对理想的坚定追求,高度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献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涯(崖) 作(做)

【练习巩固】

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山势雄峻高大、景色秀丽。

4.《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5.《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表现诗人不畏艰难,极具深刻哲理。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此句不仅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而且蕴意深刻,常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7.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TAG标签: 语文 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参考推荐_精选范文网

知识是嘈杂的,智慧是宁静的。知识总是在卖弄,智慧却深藏不露。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单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1第一单元 (亲情、家庭生活)一、重点字词(加粗字听写,常规字了解):1.《散步》 莫怀戚(qī)嫩芽 分歧(qí) 取决 诀别 熬拆散 折断(zhé) 折(shé)本 折(zhē)腾粼粼 一霎(shà)时 刹(chà)那间 刹(shā)车各得其所 :每个人都得到好的结果。例 句:妈妈在跳舞,爸爸看电视,爷爷听广播,大家各得其所。2.《秋天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