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经典大全
相关文章
学习是把知识能力思维方法等转化为你的私有产权的重要手段,是“公有转私”的重要途径。你的一生,无法离开学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经典大全 1
第9课《桃花源记》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3.屋舍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4.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5.率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6.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7.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8.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
9.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隔绝不通音信。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三)一词多义
1.出 不复出焉(动词,出去)
皆出酒食(动词,拿出)
2.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3.之 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具答之(代词,代指对方的问题)
处处志之(助词,不译)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4.舍 便舍船(离开,动词)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5.为 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
(四)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分别省略主语“小口”“武陵人”)
②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后省略主语“人们”)
③(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分别省略主语“村中人”“渔人”)
(2)省略宾语
①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问”“要”后省略宾语“渔人”)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后面省略宾语“之”)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后省略宾语“渔人”)
(3)省略介词
林尽水源。(“尽”后面省略介词“于”)
(六)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比喻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3.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得意的样子。
4.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七)名句积累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③):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④、⑤):渔人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和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六、课文翻译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芳草:香草。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人。(有一天)他划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这里的)香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渔人(对桃花林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前行,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原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极:非常。
才: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译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于是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数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屋舍都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原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阡陌:田间小路。
相:互相,指双方。
悉: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孩子。是借代手法。
并:都。
怡然:快乐的样子。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原文: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乃:竟然。
具:详细。
要:通“邀”,邀请。
咸:都。
译文:(桃花源人)见了渔人,竟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原文: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云:说。
先世:先代,祖先。
妻子:妻子和儿女。
邑人:同乡。
复:再,又。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原文: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既:已经。
扶:沿、顺着。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及:到。
所志:所做的标记。
遂:终于。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个清高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桃花源)。计划还未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七、问题归纳
1. 开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铺垫。
2. 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
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
3. 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4. 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
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桃花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5. “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
6.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经典大全 2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 (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7.太丘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 (玩耍)
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 (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 (按时)
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21.静以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 (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 (来得及)
31.一狼径去 (径直)
32.屠暴起 (突然)
33.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
35.苫蔽成丘 (覆盖、遮盖)
36.目似瞑 (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 (猾)
38.眈眈相向 (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 (跟从)
40.屠大窘 (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 (看,视)
42.积薪其中 (柴草)
43.又数刀毙之 (杀死)
44.一狼洞其中 (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 (屁股)
46.乃悟前狼假寐 (假装睡觉)
47.止有剩骨 (仅,只)
48.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 (这里指攻击)
50.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 (倒塌坠落)
52.天果积气 (果然、果真)
53.只使坠 (纵使,即使)
54.充塞四虚 (四方)
55.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56.国人道之 (讲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经典大全 3
一、生字词。
警枕 习惯 稍微 基础 社会 远渡重洋 滚瓜烂熟 药材 徒弟 端详 煮饭 晓行夜宿飞鸟归林 危险 适量 秘密 尸体 物质 浑身 路程 邮递 蜘蛛 信封 跨步 资料无所不有 付款 悉尼 查阅 丰富多彩 息息相关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学贯中西 寺庙博古通今 功成名就 著作等身 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释放 消耗 详细 万水千山 驱动 有所作为 贡献 饥餐渴饮 察访 长年累月 储存 源源不断 名列前茅 隐隐约约 电缆急起直追 断垣残壁 若有所悟 解暑消热 察访民情 蓬头垢面 乘风破浪 不治而愈 不知不觉 树丛 起死回生 浑身无力 又惊又喜 前程似锦 转危为安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二、易错的语音。
勤奋 远渡重洋 剥离 华罗庚 生嚼涏滑 胭脂 长年累月 露出轮廓 青蛙卵
三、组词。
坚(坚持)威(威严)托(托付)资(资本)跨(跨步)捷(敏捷)题(题目)
艰(艰苦)危(危险)拖(拖拉)姿(姿态)垮(垮台)睫(睫毛)提(提问)
剥 (剥离) 宿 (宿舍) 蒙 (蒙骗) 便 (方便)
(剥皮) (一宿)(星宿) (迷蒙)(内蒙古) (便宜)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经典大全 4
第四单元
第13课《背影》
1.文学常识
朱自清(1898-1948),字 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 《背影》是记实散文(叙事散文)。
2.文章思想内容
《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极好的叙事散文。作者通过对几年前回乡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情景的追述,特别是通过对凝聚着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3.重点字词
交卸(xiè) 狼藉(jí) 簌(sù) 赋闲(fù) 惟(wéi)
游逛(guàng)妥帖(tuǒ) 踌躇(chóu chú) 拣(jiǎn) 箸(zhù)
迂(yū) 蹒跚(pán shān) 倾(qīng) 拭(shì) 晶莹(yíng)
颓(tuí)唐 琐屑(xiè) 惦(diàn)记
第14课《白杨礼赞》
1.文学常识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文章思想内容
(1)相关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2)写作思路:描绘形象(白杨树)——精神品质(不平凡、力争上游)——象征意义(北方抗战军民的精神)——抒发情感(通过礼赞白杨树,歌颂抗战军民不屈不挠、坚持奋斗的精神)
(3)写作线索:本文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为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主线。
(4)主要内容:本文以白杨树为象征,通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重点字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yān yān)欲睡 虬(qiú) 枝
婆娑(suō) 秀颀(qí) 倔强(jiàng)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的得到的(妙语佳句)。语出陆游的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主宰]:支配;统治;掌握。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倦怠]:疲乏困倦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
[婆娑]:盘旋(多指舞蹈)。
[泛出]:透出。
[鄙视]:轻视;看不起。
4.重点句子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点拨:起笔破题,直抒胸臆,感情强烈,醒目突出,“实在”强调“不平凡”,突出了礼赞的原因。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点拨:“刹那间……猛抬眼”,傲然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突然出现了。“我”的情绪由“恹恹欲睡”到“惊奇”的一叫,文章由低潮转向高潮,眼前的景色由“单调”的高原,忽又出现了奇峰。将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但又不直接指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的情绪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起了渲染作用。又用问答句提醒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共鸣。
(3)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点拨:“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这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也深化了散文的主题,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第15课《散文两篇》
1.文学常识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思想家”。
2.重点字词
臼(jiù)齿 蔓(màn) 延 凋谢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
3.重点问题
(1)《永久的生命》 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答: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2)《我为什么而活着》虽然罗素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值得活,这体现了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答:热爱人类、热爱生活,具有博大胸襟和高洁情怀的大思想家。
第16课《昆明的雨》
1.文学常识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作品主要有《邂逅集》《羊舍一夕》《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等。
2.重点字词
鲜腴:新鲜肥美。
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
张目结舌:睁大眼睛说不出话。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一般写作“瞠目结舌”。
炽(chì):热烈、旺盛。
密匝(zā)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饱涨:饱满。
3.主题思想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昆明的雨为出发点,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经典大全 5
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怡然自乐。
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赏析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赏析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是议论。杜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迈胸襟。诗人从反面设想入手,化实为虚,评析历史,突出中心,讽喻统治者。
赏析名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环境描写。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经典大全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