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300字范文推荐
相关文章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作家曹雪芹花费了十年心血铸就的一部文学巨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字,供大家参阅!
红楼梦读后感300字范文推荐 1
最近我们学校又发了一本新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故事的情节非常曲折,讲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小说讲述了林黛玉爱上了贾宝玉,但是贾宝玉的长辈们不许他跟林黛玉结婚,林黛玉虽然长得好看,但是她体弱多病,而且非常娇气,一直要哭,到最后贾宝玉没和她结婚,结果黛玉忧郁而死。这篇故事也讲了当时的人们是多么辛苦,暗示了作者晚年寓居北京西郊,生活贫困的生活现实。整个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展开,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四大家族的由胜而衰的没落过程。作品令人深思,也让我们生活在今天文明富足年代的中国人庆幸生在好年代,由此也更加珍惜,并且提醒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回报生活。
看完书,掩卷思考。我觉得林黛玉这个人不好,我不太喜欢这个人物。她动不动就哭,一直含着泪水。而且身体也不好,总是生病。她和宝钗是一个特别大的对比,宝钗遇事稳重,识大体,顾大局,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对待生活有热情,有上进心。从某个角度上讲,她和宝玉是一对金玉良缘。但是,偏偏又碰上贾宝玉厌恶仕途,由此给这段姻缘增加了一层阴云。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会有许多人,他们有抱负,积极进取,在权力名誉和地位的方向上坚毅地前行着,也有一些人,他们看到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权利和地位,到头来不过是一片浮云,生活在他们看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快乐。所以,这些人并不去追逐名利,只是在享受当下。对待生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价值观是:无论我们的脚步到达了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出发时瞄准的方向是快乐。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读后感300字范文推荐 2
quot;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读后感300字范文推荐 3
纵观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不难采集许多璀璨的明珠,其中一部《红楼梦》人人推崇,堪称绝唱。“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使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从小就听说过的瑰宝,但并不像现代小说受中学生追捧,因为它没有现在的小说直白反转,它节奏慢,夹杂古话难懂,比起它,更喜欢看现代小说也在情理之中,但它又不得不说是一本奇书,可以让你笑,让你哭,让你回味人间百态,苦辣酸甜,各种滋味尽在其中。冰心先生也曾说,少时不喜读红楼,只觉枯燥乏味,到中年再读,已泪流满面。现在想来书中的一些人情世故是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读懂的。
世间的种种再好,不过终究是一梦。诚然,那日林妹妹进了贾府。先是看见外厅处的陈设富丽堂皇,什么都是新的,那种场景很像是我们对富贵大家族的想象。但是到了后堂,却发觉使用的东西都是半旧的。了解“红楼”后,我竟然觉得这一切都好美,但是曹雪芹却接了一个“梦”字。生活的本质不过如此,那么我们既然知道了终究是梦,是不是就要放弃生活,去赴死呢?不是,《红楼梦》更加深刻的向我们讲述了,并且提供了,在面对这些终将消失的美好的东西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的绝佳方案。《红楼梦》中,每一个人物的生死就是一套方案的践行。
出身只能决定你的起点,不能决定你的终点,决定自身命运的,只有你自己。《红楼梦》中人们说探春是“老鸹窠里飞出的金凤凰”,她的生母赵姨娘身份低贱,品德败坏,但她却出落得俊眼修眉,气度不凡。照理说,一个庶出小姐,应该像迎春那样唯唯诺诺,但探春却懂得追求上进,择善而友,培养了过人的见识和能力,成为贾府众小姐中最耀眼的一位。在当代有些人经常埋怨父母无能,没给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父母能力有限,不是我们破罐子破摔的理由。
只有一片真心最可贵。世上不缺美女,也不缺才女,缺的是黛玉这样“真”的女子。她待人真诚,用情至深,一旦认定对方是知己,便不惜掏心掏肺。有人说黛玉刻薄小气,不懂世故。但黛玉初进贾府时,面对一大帮不认识的亲戚,居然能做到言行妥帖,绝不失礼,足以说明她是懂世故的,只是不屑用罢了。做人最难的不是精通世故,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黛玉正是以真性情示人,用真心爱人,才到了宝玉至死不渝的真爱。一开始,我们总是迷恋于别人的外貌、才华、财富,但当繁华落尽,你会发现,只有一片真心最可贵。
生活再难,也要乐观。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又赶上家族败落,她虽名为大小姐,实际却要跟丫头们一起干活,生活过得并不如意。但她每次出场,总是笑脸盈盈,走到哪,就把欢笑带到哪,上至贾母,下至丫头,无人不喜欢她。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其哭哭啼啼,惹人生厌,不如笑着面对,过好每一天。爱笑的人,运气总不会差。
我了解到曹雪芹用一生的精力去铸成这部伟大的著作,他洞察世事,将一个时代的爱恨情仇伴随着深邃的红楼,映出世间百态,他看透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成为史上第一个把女子当成“人”来书写的作家,曹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天真烂漫,活林活现,有血有肉的少女,却又将她们的美随这悲惨的命运毁灭给人看,他的一生又何不是如黛玉,宝玉凄美无果的爱情一样。
都说是读不尽的红楼梦,董卿说过:往浅了读,这是一个院子里的儿女情长;往大了读,这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读起红楼梦,每每掩卷,心里总会想真有味道。
梦回红楼,红楼一梦。牡丹免不了凋零的命运,但其绝世芳华却成了永不抹去的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300字范文推荐 4
我不仅对《红楼梦》爱不释手,还百“吃”不厌。
我总认为《红楼梦》最伟大、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是一种败落凄凉的美,不管是家族、爱情、仕途都在逐步走向没落。红楼里,最引我注意莫过于林黛玉。黛玉是个生性娇弱的女子,没有宝钗的落落大方,没有李执的粗粗咧咧,正像宝玉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也许,她因病而死是我早已预料到的后果。我没想到一个人从小到大受人关心疼爱的她死时,没在见到贾母、王夫人、宝玉,人转眼间变得可真快。死神的到来,使黛玉的悲剧终结,对于她来说是不幸的,但对于作为读者的我来看这很好,很好。因为她死去后,不会再为葬花悲哀,不会再为传情的手帕兴奋,也不会再为焚书而哭泣。有人说黛玉最后是被气死的,的确,她是含恨而终。可我反对,黛玉自幼多病,本身注定的后果,又怎能改变呢?我想,“含恨而终”只是黛玉无顾死去的最佳原因吧!初读红楼,我与冰心奶奶的想法一样,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人厌烦。甚至给我的一种明了的感觉是:在纸上白话,浪费纸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苦。红楼最吸引我的是什么地方?人物?诗词?内容?我想应该是结局吧。我并不是嘲笑它的结局有多么悲观,我只是觉得让受苦的人升天,让可恨的人出家,让可恶的人惨败,结局不错,真的不错。当然,如果没有曹老先生的煞费苦心,绪者高鄂的构思,这也不会成为人们去评价,又被列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了。
红楼梦读后感300字范文推荐 5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更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自十八世纪以来,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著名作家王蒙说过:“它自成一个宇宙,一个世界,既丰富又复杂,既深邃又玄秘,既真实生动又意味无穷。”的确,它确实给人很大的震撼,让人有种无法抗拒的感觉。
初次接触红楼梦的时候,我的眼球就已经定格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上了。四百多位人物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例如林黛玉的孤傲,薛宝钗的贤德,史湘云的娇憨……这些红楼女儿们个个都独具特色,但我却更喜欢那个“衔玉而诞”的公子——贾宝玉。
贾宝玉是曹雪芹笔下最具叛逆色彩的典型人物。他出生于豪门官宦之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的人生道路理应是读书做官,光耀门楣。这是社会的“规定”,家族的“逻辑”。但是,他对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自有规划,并且对做官表现出了极大的逆反心理。他讨厌做官为仕,称做官的为“禄蠡”。其实,在无形之中,我发现他竟是个活在世界前端,最具有潮流的,前卫的封建人物。因为他知道传统的思想观念禁锢了众多有识青年的梦想,也有众多的人为此送掉了性命。所以他选择站出来,选择反抗与批判。
我疯狂的爱上了贾宝玉这个人物角色。他反对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平等,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出淤泥而不染。叛逆不群的个性,是他吸引人的最佳杀手锏。他强烈的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他曾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儿,我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可能有人会认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但我却认为他独具魅力。看过许多“大家”的作品,文中的男主人公,不是过着刀光剑影的生活,就是留连于烟花酒楼之地,要不就是成为传统礼教下的傀儡。而宝玉却不然,他不甘愿做个提线木偶。于是,他发出了对封建社会的挑战。
贾宝玉勇敢的追求自由的爱情,他爱上了那个和他有着共同理想,共同情趣的林黛玉。他们互为知己,互诉衷肠,互吐爱慕之情,执着不屈,坚守着那分反叛的爱情。可是这样的爱情,处在那样的时代,注定得不到祝福,没有结果。他们因为这份爱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以及前所未有的痛苦,所以,这份爱情也注定不会以完美谢幕。
我沉醉了,我完全中了曹雪芹的“毒”。
曹雪芹出身于封建贵族家庭,却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家庭的黑暗与罪恶,“敢于真实描写,并无隐讳。”他借助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发出了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可以说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就是曹雪芹。
这具有高品位,高艺术价值的《红楼梦》,不愧为人类的文化瑰宝。
红楼梦读后感300字范文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