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知识点集锦模板
相关文章
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的帮助,先天的才能是无力的。直观能解决很多事,但不是一切。天才和科学结合后才能得到最高的成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知识点集锦模板 1
1、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
(1)和平问题
①和平问题的含义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战争的问题。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的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②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A.和平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当今时代经过世界人民的努力,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有了现实的可能,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当今世界存在危害和平的因素:
当前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大国仍会侵犯别国的主权。(如伊拉克战争),民族宗教争端,边界领土的争端导致局部冲突(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印巴冲突),国际恐怖活动,贫困问题。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2)发展问题
①发展问题的含义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②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有很大发展,发展的规模速度超越以往的历史。经济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1)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①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
A.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②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③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A.保障各国平等的享有主权平等与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C.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
D.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④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⑤要建立的国际新秩序的特点:公正、合理
高中政治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知识点集锦模板 2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基本属性: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用于交换;都凝结了一定量的人类劳动,都是劳动产品。
高中政治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知识点集锦模板 3
1、列举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1)表现: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
(2)具体事例:"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青蔵铁路的建成通 车;奥运会与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战胜洪水、非典、地震等自然灾害等。
2、举例说明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1)生活用品的变化: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为群众的日常用品;轿车步入寻常百姓家、家用电器不断更新;农村盖起了别墅;饮食更加注重营养等。(2)休闲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电视、上网、旅游等休闲娱乐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正享受着改革、开放的 成果。请例举出三个这样的事例。
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实行真正的免费教育;陈旧的校舍得到翻建和维修;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等。
高中政治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知识点集锦模板 4
(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1)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其一,直接性。感性认识是依靠人的感官直接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的;其二,生动、具体性。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其三,表面性、片面性。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片面现象的反映,这是其局限性。?
(2)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①间接性。它是通过思维这个中间环节而产生的;②抽象性。它是对大量感性材料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不是具体生动的;③深刻性。它以事物的本质为反映内容,比感性认识深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来自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感性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做到。?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这是因为,人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在思维着,并以原有的理论知识为背景,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不同人由于理性认识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这是因为,理性认识需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往往是交错进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这一原理的意义?
在理论上,要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骗人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来源于感性认识。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唯心主义唯理论除了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还否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经验论认为,感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认识事物靠感觉、经验就够了,理性认识不过是空洞的抽象,是不可信的。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唯心主义经验论除了否认感性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还否认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毛泽东语),但从整体上都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因而都是错误的。其实践意义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者轻视感性经验,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轻视科学理论,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
(1)掌握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
(2)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也就是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概括和改造,从而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才能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和概括出来。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必要性在于:?
(1)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发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预见性、坚定性。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3)检验和发展认识。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检验理性认识的真理性,使之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1)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3)再次,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4)最后,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和历史的统一?
1.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1)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2)人的认识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3)认识主体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某一理论、思想、方案等,经过反复实践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对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是没有完成。这是因为,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是无限的,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2.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发展的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是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认识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克服和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统一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事物和实践相符合;这种统一又应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着的客观事物和实践相符合。?
这一原理的意义:当客观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左”的错误;当客观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就会思想落后于实际,犯右的错误。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割裂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左”、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高中政治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知识点集锦模板 5
1.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所以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因此要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
2.辩证法:
(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反对孤立的观点和主观臆造的联系。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要有创新精神,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5)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6)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7)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善于把握重点和关键,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同时要作到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10)要分析、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的性质、本质和主流。
(1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1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4)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15)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认识论: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标准。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性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歧途。
(4)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5)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所以我们要相信群众,依*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二者统一于实践。
4.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具有阻碍作用。
(3)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4)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观,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
义。
(5)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
(6)个人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我们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7)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8)人生价值的实现还需要客观条件,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9)崇高理想对社会、对人生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10)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迎难而上,坚忍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
⑾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
高中政治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知识点集锦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