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中考辅导

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70个词类活用经典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3

初中文言文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比较容易记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考试技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70个词类活用经典总结 1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70个词类活用经典总结 2

考点梳理

古文阅读与品鉴的考查内容多出自于课内,且逐步向课外延伸。2016的热点题型是课内和课外对比阅读,考查题型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其主要考点为:

1.相关篇目中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句读节奏。

2.实词的词义与辨析(主要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重点是“之、其、而、以、于”)。

3.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主要是倒装、省略句)的掌握。

4.重要句子和语段的翻译。

5.文章思路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6.适当的鉴赏评价,拓展迁移(就是从阅读材料出发,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话题、观点、材料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复习指导

由于文言文阅读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特别是注重书中注释和课后练习。因此复习时应注意:

(1)梳理归纳,形成系统。就是对常见的考点进行分类归纳,以便宏观地、全面地、具体地掌握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如实词常考的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虚词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

(2)重视联系,抓“标”务本。根据课标的要求,以课本为范例,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由此及彼,由课内向课外、由历史向现实拓展延伸,巧妙迁移运用学过的知识。

(3)掌握方法,授之以渔。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是相通的,都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两者都遵循整体感知,局部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在解词,理解句意,文意把握,要点概括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因此,适当借鉴现代文阅读方法,有助于提高文言文解题能力。此外,文句赏析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赏析时一般择其一点即可。对于谈作品感受的开放性试题要冷静思考,分析题意,按要求把思维发散开去,然后分析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点,扣住文中观点答、展开答。

(4)研究试题,有的放矢。研究近几年中考命题的走向、命题规律,可以缩小复习范围,提高复习效率和复习的针对性。原则上近几年考过的篇目不会重复,备考时可以大胆舍弃,这样可以腾出时间复习其它篇目。此外,研究考试题型,把握命题规律,可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避免走弯路。

押题训练一《鱼我所欲也》

(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潭西南而望

.是亦不可以已乎 颓然乎其间者

C.得之则生 吾妻之美我者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句。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乡为身死而有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比 喻“义”,以“熊掌”比喻“生”,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与“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都是指“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

C.文章采用了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D.文章采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且长句与短句相间,形成了一种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增强了文章论说的气势。

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5.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一个论据。

6.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结合本文内容,想想孟子的话中哪一句能够印证孔子的观点,并写下来。

【答案】

1.A 2.略 3.A

4.只要言之有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5.只要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二)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乏:贫苦,缺乏)

C.孔子辞不受 (辞:推辞)

D.入谓弟子曰 (谓:认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行道之人弗受 录毕,走送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太医以王命聚之

D.辞而行 思而不学则怠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13.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牺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二接受了。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我听说君子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

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70个词类活用经典总结 3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代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代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70个词类活用经典总结 4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

“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3.“何以...为”

“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70个词类活用经典总结 5

1、文言实词的古今词义变化

A、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

C、词义的转化;

D、感情色彩的变化;

E、古今词义的变化;

F、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2、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3、文言实词的活用

文言中有些词的性质可以临时改变,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等。

4、通假字:古书中用一个字替代另一个字的使用现象,叫通假。

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70个词类活用经典总结_精选范文网

初中文言文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比较容易记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考试技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阅读考试技巧 1、文言实词的古今词义变化 A、词义的扩大; B、词义的缩小; C、词义的转化; D、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