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中考辅导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提纲集锦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很多人都说初中的地理很难,明明复习了很久还是考不好,其实主要你漏了一些知识点造成的,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写好复习提纲,不能少一个知识点,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中考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提纲集锦推荐 1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3,0)在y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根号3/2 。

2.sin260°+ cos2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9.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10.经过圆心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知识点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2.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4.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

6.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7.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8.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提纲集锦推荐 2

一、填空题。

1.蒋正涵、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爱这土地。

2.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3.大堰河

4.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5.鱼化石

二、选择题。

答案:1.D   2.C 3.A  (解析:A.应该是象征着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人们。)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提纲集锦推荐 3

一、语基:

⑴语音题:包括注音、看拼音写汉字、抄写拼音等,常考教材中出现的生字。解答方法如下:

①直接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

②以熟求生,进行推断;

③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⑵汉字题:包括辨别、修改错别字;解释字义、、抄写汉字等题型。解题方法如下:

①熟练掌握汉字书写规则,规范认真书写;

②注意识记形似字、同音字;

③字义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

④熟记两种常用检字法。

⑶运用题:包括标点符号、词语、修辞、句式等运用,解题方法如下:

①熟记各种标点符号的书写,使用规则,具体结合语境揣摩句间怎么停顿、什么语气。

②正确运用理解词语应注重平时积累,多加辨析,结合语境运用。一般步骤是:先通读全句,体会语境需要,再作比较分析。

③句子:

a、病句修改要先凭语感发现问题,结合语法分析,找准病因,以正确方法修改、不变原意。

、句式选择:要明确句式变换种类、作用,要按语言表达需要选择。

c、造句:造句题中情景衔接类造句题要注意内容情景、形式情景的吻合,要紧扣语境句义解答;情景仿写类造句题常与修辞使用结合,解答时要注意从修辞、句式、内容、情感等方面去做到一致。

d、概括语意题的解答应注意:一要通读感知,把握主旨;二要筛选重点信息;三要概括叙述。

⑷积累题:包括文化知识、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文名句等积累,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

①平时认真积累,做好归纳分类。

②正确理解、运用。

常见题型及解题技法:

1、书写题:

a、认真规范书写;b、不出现错别字;c、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d、学会审题。

2、选择题:a、直选法b排除法

3、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该两处。方法:a、删减;b、添加;c、替换;d、换位;e、重组;

4、名著阅读:《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a、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

、故事情节:人物事例

c、教育意义

二、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题从形式上看是变化无穷的,但就内容而言,无非是做到以下三点:

1、简明;即表达简洁、明白。

2、连贯:即说话时要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照应衔接。

3、得体:即说话要注意场合、对象、礼貌。

解答此类题目要抓具体要求,仔细分析,要善于联系,具体语境,设身处地地作答,不可凭空想像。

常见题型及解题技法: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图表徽标:看懂图画,对图画的画面和文字分析比较、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并一定要挖掘其深层含义。

三、综合性学习

命题趋势:有并入知识积累与运用和现代文阅读中的趋势,答题思路、解题技巧不变。

常见题型及解题技法:

1、活动类:根据活动主题设计活动宣传口号、活动步骤等。

对策:语言表述要简洁。主题词要简明、准确、生动;活动过程或计划要点表述要清楚,目的要明确,过程和计划要分项列出。

2、提取、概括信息、拟写标题类

对策:筛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考材料的共性,找出带有规律性的标题。

3、口语交际语言运用类结合情境,简明、连贯、得体地完成交际任务。

对策:要有说服力和条理性,注意谦语和敬语的使用。

4、语言积累类:

对策:积累古诗文、现代诗文、俗语、谚语、名言警句、文学文化常识,山川名胜、风土人情。特别是时代性、地域性较强的综合性知识表述。

四、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题型及解题技法

中考文言文选材一般来自课内,偶尔有课内外比较阅读,但无论选材来自哪里,考查知识都来自课内,要解答好文言文阅读,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读好课内文言文,尤其是大纲规定必背篇目。

2、多阅读些短小的课外文言语段,以神话、寓言、名人故事为主。

3、注意所学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归纳积累。

4、解题时务必先理解文意再做题。

5、字词释义、句子翻译、理解要结合文章具体语境。

6、阐述见解、看法要观点鲜明,言之有理。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提纲集锦推荐 4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017中考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汇总2017中考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汇总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提纲集锦推荐 5

(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TAG标签: 中考 备考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提纲集锦推荐_精选范文网

很多人都说初中的地理很难,明明复习了很久还是考不好,其实主要你漏了一些知识点造成的,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写好复习提纲,不能少一个知识点,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中考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