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致辞讲话 > 领导讲话稿 > 乡镇街道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集合整理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怀念着小镇的味道,小镇到底是什么味道呢?是春天的槐香吗?不光是,还有大海的气息。清爽的风挟裹着海的咸腥和湿润扑面而来,熟悉地散在面颊上和眼睛里,再缓缓浸入人心里,心里也就系挂了小镇的风和月。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乡镇街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集合整理模板 1

  在杭州湾南岸,有一块呈折扇形铺开的风水宝地,俗称“三北”—想当年,这是镇海、慈溪、余姚三县的北部地区。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索性沿着翠屏山,把三县的北部地区划成了一个新的慈溪县—她背靠翠屏山,面朝杭州湾,放眼东海,坦坦荡荡,真所谓“涛声接飞浪,朝霞戏山岚”,一派生机,尽显风流! 宁波慈溪位于浙东,历史悠久,据河姆渡出土文物测定,约在公元前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活动。其得名源于“治南有溪”及“东汉董黯母慈子孝”的故事,因青瓷、移民、围垦三大文化名重当世。慈溪是一座山城,山连着山,望也望不到边;慈溪还是一座桥城,桥接着桥,把江南的青石小巷串成戴望舒笔下的唯美意境。桥多的地方水就一定少不了。小小的慈溪,河流纵横,给小城增添了许多灵气,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上林湖。如果说达蓬山、五磊寺、杜湖、杨梅,都是慈溪的标签;那么上林湖则像慈溪的胎记,由始至终,伴随着慈溪成长。“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是前人形容西湖的,可是在我眼里,这诗句大可用来形容上林湖的美景。

  栲栳峰下是上林湖。上林湖这名字起得好,不由得让人想起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当时的栲峰林湖一带,遍布寺院。栲栳溪旁有东山寺,上林湖中有普济寺。岑安卿也曾常去,留下了许多好诗,像《东山寺》有句云:“过湖人骑白雪马,待客僧立青苔矶。花边飞杯酒一斗,石上解衣松十围。”真是好意境,让人心向往之。上林湖,地处慈溪市匡堰和桥头两镇之间,是一处环境优雅风景宜人的所在。 记得第一次去上林湖,是在十多年前的秋天,老师带着我们去上林湖野炊。站在上林湖北边的堤坝上面,迎面而来的秋风带着湖水的清凉和湿润,顿让人神清气爽,忘却尘世间的俗念杂想。只见秋日的上林湖,湖面开阔,安静恬然如处子,湖水清澈碧透,倒映出蔚蓝的天,洁白的云,黛色的山。湖边茂盛的秋草在阳光下一片金黄,熠熠生辉。浅水处清晰可见湖底的卵石,成群结队的小鱼嬉戏在水藻中。风掠过,平静的湖面顿时波光粼粼,点点金光跳跃着,追逐着,似乎上天一不小心把太阳跌碎在湖里。

  上林湖三面环山,眺望四周,群峰连绵如屏障,山上草木繁茂,林壑优美,满眼是不同层次的绿,间或点缀着小片的黄或者红,那是落叶乔木的叶子已经转色了的缘故。湖水是蓝的,倒映着天上的白云;水草是绿得发亮了,于是引得老水牛迈着沉稳的脚步,慢慢地浸入湖水。

  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而据百科“色”字条解释,“色”除了“颜色”一解外,尚可解为“配方”,故所谓“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专家们恍然大悟:秘色瓷我们并不陌生,它原来就是越窑青瓷中的极品,只是从前相见而不相识罢了。

  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那种高难技术一定是秘不示人的。秘色瓷在晚唐时期烧制成功,不久之后,五代吴越国王钱氏就把烧造秘色瓷的窑口划归官办,命它专烧贡瓷,它当然远离百姓,高高在上了。至于它的名称,偏偏不明说是青瓷,也不像宋代那样,取些豆青、梅子青一类形象的叫法,却用了一个“秘”字,着实逗弄得后人伤了一千年的脑筋。而细想想,这个“秘”字又包含了多少实的与虚的内容。这样极富深意的名称,恐怕只有浸泡在诗歌海洋里的聪明的唐代人才琢磨得出吧?

  鼎盛时期的青瓷,生产日益发达,大批越窑青瓷经浙东古运河,转明州港外运,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涉重洋,进入世界文明的交流行列。青瓷如何走出上林湖进入古运河我们不得而知。2004年夏天,干旱无雨,上林湖湖水下降,这使得深藏在湖中的许多秘密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人们发现一地碎片的湖底,居然有一条卵石铺就的精致小路伸向湖中心,3米左右宽,几百米长,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碎瓷片。这一发现令人兴奋不已:路在瓷下面,可以肯定路在制瓷前就已经铺就,也许那就是为运送瓷器的专用通道。那它又怎样与四通八达的运输线连通呢?据说上林湖深处原来有条连通浙东古运河的河流,也许这条路就是连接古运河与窑场的路。那些贡奉朝廷,销往海外的越窑青瓷就是从这里开始它的文明之旅,也许它就是“海上瓷器”之路的起点。

  湖的西边沿山脚有一条小路,蜿蜒曲折。沿山路绕湖前行,耳中不时会传来林中婉转的鸟鸣声,闻之顿觉上林湖之幽静深远,如坠世外桃源。半道上还会碰到一两个樵夫担着柴从山上下来,狭路相逢,必须侧着身子才能让他们过去。樵夫的前面或者后面跑着一只黄狗,碰到生人,会吠上两声,不过这些狗大抵不会伤人,在樵夫的呵斥下径自跑远了。除了鸟鸣声,狗吠声,还会听见叮叮咚咚的声响,仔细察看,只见一条涓涓细流掩藏在枯草之中顺山而下,溪水汇入湖中。因是枯水季节,湖水比平日里小了许多,真正水落石出,大片的卵石,大片的瓷器碎片裸露着。

  之后,我一次次去上林湖,无论春夏秋冬,在上林湖的湖光山色之中流连忘返。某一天,读到余秋雨的散文《乡关何处》,他在文中写到了上林湖的瓷片,那时候我很震惊,是的,确实是震惊!我为自己的家乡有着这么辉煌的文明而震惊,我没想到我一次次用来打水漂的瓷片,竟然就是举世闻名的秘色瓷的碎片,我实在是太奢侈了,奢侈到了无知的地步!

  上林湖的水很清,山很静,在上林山水中穿行,烦躁的心会变得安静,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成为乐山的仁者、乐水的智者。在这里,轮船的马达声是唯一的不协调,像音乐流转时的一个休止符,让人不由多了一声叹息。在群山的环抱中,上林湖慵懒地伸了一下腰,于是玲珑的曲线尽显无遗,曲曲折折是它优美的身姿,水波摇曳是它迷人的笑靥。湖的四周山势陡峭、林丰木茂,清幽的景致独得天地的宠爱。湖南面有山,名曰栲栳山,因故老相传曾有仙人在此居住,又名仙居山。山中小径蜿蜒,流水琮琤,不时有鸟儿扬翚振彩,宛如人间仙境。每逢雨季,飞瀑如练,气势磅礴。湖东面有白湖、杜湖、五磊寺、金仙寺等古迹,风景美不胜收。缓步前行,还能看到一座石屋,由外入内,借陶渊明的话说:“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出门下山,便见两块大石头与小溪毗邻而居,一左一右分列道旁。相传古时候曾有位赤脚大仙挑着担子路过这里,见溪水清澈,便放下担子饮水解渴,谁料担子落地生根,放下之后再也挑不上身,赤脚大仙只得怏怏而去,故当地人称之为“松杠石”。 当然,上林湖的千古流芳,不只在于它有一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容颜,还在于它深邃的内涵。上林湖的内涵便是越窑,是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诗人陆龟蒙用短短十四个字,点出了越窑青瓷的魅力。

  一片湖滩,遍地是瓦砾。大大小小的瓷片,如沙石之贱,从湖底直铺到山脚边。依山而上,是一带竹林,空山寂寂,疏影摇曳。进去的小路,三三两两地铺着几块石板,虽是枯雨时节,边沿里依旧渗出水来。偶有碎碎的阳光射将进来。一条枯溪,填满了败枝残叶。钻出竹林,翻上一土台,是又一种感觉。在这山林深处,太阳也似乎特别地近,特别地净。回头摸一下背,也有阳光散射出来,穿插几缕清风,传出几声尖尖的虫鸣。一株老树,折将了半壁身子,斜倚着,似乎要与你背靠背,又仿佛有小和尚在树荫下偷懒睡午觉。遍寻山岙,似有基石,不知是否就是普济寺旧址。遥想当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何等情境。怎奈“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哪有青山长久?—一切都远去了。

  越窑是我国最古老最著名的青瓷窑系,而上林湖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和中心产区,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淀湖、杜湖、白洋湖一带留下了从东汉到南宋的规模宏大的170多处窑址遗迹,当时越窑烧制的秘色瓷为青瓷中的珍品,“千峰翠色”、“雨过天青”等是前人对越窑青瓷的赞美之词。当时的上林湖青瓷不仅上贡朝廷、下供百姓,还远销海外。历史上上林湖青瓷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钟爱,是“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贸易中的大宗商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信使。可是到了北宋末期,由于种.种原因,越窑青瓷逐渐消失在上林湖畔...

  我看着陈列室里的件件青瓷器皿,那名目繁多的瓶、罐、盘、壶、炉、碗、盒,造型典雅端庄、制作精美绝伦、釉色晶莹剔透。最有意思的是一个三足蟾蜍,其体态丰满,昂首启口,双目圆睁,前两足自然支撑,后独足曲蹲,伏在一片荷叶之上,看情形是蓄势待发。蟾蜍背部有一圆孔,腹中可注水。据说这是古代文人用来盛水以备磨墨之用的文房用具水盂,古代金榜题名也称“蟾宫折桂”,所以用蟾蜍作水盂又可以寄托读书人登科及第的美好愿望...

  俗话说:“一部陶瓷史,半部浙江造”。而浙江的七分秀色尽被上林湖夺去。作为我国青瓷发祥地和著名产地之一,上林湖越窑有“唐宋瓷都”之称,是一座罕见的露天青瓷博物馆,位列国务院公布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001编号。它完成了“原始青瓷”向青瓷的完美过渡,烧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晚期,经过两晋、唐、五代的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最精美的青瓷产地,迄今已发现的古窑址有193处,其中以上林湖窑场最为集中,质量居全国各大名窑之首。据史书记载,五代吴越国在上林湖曾设置过官监窑,专门从事生产釉色青绿、釉质莹澈的“秘色瓷”,作为皇家进贡之用。于是“类如冰、质如玉”的“秘色瓷”成为上林湖上乘青瓷的代名词,也成为历代文人入诗上画的题材被争相吟咏。关于秘色瓷,在当地还盛传着孝女投炉,以身炼就秘色瓷的感人故事。凡是有幸见到“秘色瓷”的人,无不倾倒于它的绝世风华,以至于当这种神秘的瓷器和烧制的秘方消失时,它在世人心中几乎成了一个虚无飘渺的美丽传说...

  对于很多人来说,上林湖还承载着自己童年的记忆。正如余秋雨所言:“我要感谢上林湖,我从小就喜欢在这里玩耍、游泳,正是这样的童年时光给了我强健的体魄。”以前,当地人都喜欢去上林湖游玩、野炊,那里残窑废砖,碎瓷断片,俯拾皆是。“上林湖里有很多滑滑的硬片,弯腰捞起来一看,是瓷片和陶片,一脚一脚趟过去,全是。” 那些瓷片和陶片经过湖水多年的洗涤,釉光锃亮,厚薄匀整,摸在手里有种温润的感觉。踩着满地青瓷,瓷片上的花纹和图案,给人一种残缺的美感,甚至连用瓷片“打水漂”这种孩童的游戏都变得诗意起来。

  如今,那些散落的碎瓷片已被保护起来,交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温暖而滑腻,滑腻而绵长。 然而有一段时间,人们似乎把越窑青瓷给遗忘了。直到青瓷瓯乐重现人间,并由复活走向繁荣,上林湖越窑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线,深深地把人们的心灵震撼。越窑青瓷“瓯乐”,又称“水盏”之乐,是以“越瓯”为主奏乐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表演技艺,它雅俗共赏,既做得阳春白雪,又做得下里巴人。199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在慈溪市上林湖龙口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唐宋时期的多种青瓷器乐,同时研究人员还从古代文献中发现早在唐宋时期,越窑青瓷瓯乐就已深受民间百姓及文人雅士的青睐,还出现过郭道源、步非烟等专攻瓯乐的演奏家。2001年,慈溪青瓷瓯乐课题组经过努力,终于烧制出可用于演奏的越瓯、编钟、瓷鼓及吹奏等4个系列近20多个品种的青瓷乐器,濒临失传的瓯乐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先后登上浙江省文博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舞台。

  我曾有幸听过《越瓷风》、《鸣鹤梦寻》,那韵律里展现的古朴美感和现代气息,美极了。而且声音是那么干净,真如天籁一般,把人心里的杂念都过滤开了。昔日,上林湖炉火熊熊,而今,越窑青瓷将带着曾经的辉煌和梦想,继续绵延传扬。慈溪,这座江南小城,也因那一湖青瓷,独得了半部江南的风采。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集合整理模板 2

  竹泉村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北部,是一个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元明时期叫做泉上庄,清朝乾隆年间改名竹泉村。在这里,泉依山出,竹因泉生。村民绕泉而居,砌石为房,农耕为业。“竹林隐茅舍,家家临清流,田园瓜果香,居者乐而寿”,是中国北方难得一见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也是中国传统的风水宝地。竹泉村旅游度假区以竹泉古村为依托,占地面积800亩。是一处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会务拓展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该村以沂蒙古村生态和古村民俗为资源优势,以“竹”、“泉”、“村”为突出特色,形成了沂蒙特色、泉乡个性、竹乡景观、农家风情、民俗文化,融观光、度假、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沂蒙山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竹泉村利用在几百年内逐渐形成的建筑、街道、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和一些有明显地域特点的历史传说、民俗风情、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逐渐形成了竹泉村独特的文化资源。在结构布局上有“一条文脉主轴,六大空间,三街六巷十二大空间节点”组成的景观格局。文脉主轴空间以石龙泉为中心点,通过景观廊道将丹凤潭、竹泉村社、驸马府、竹林寺连接起来,成为贯穿竹泉村历史、文化的景区主脉,构成以竹·泉·村为特色的观光轴线。该村由南侧入口为综合服务区,竹泉度假区较为安静,位于龙山西侧;龙山东侧以此是竹泉商住区、山间特色度假区、农业休闲娱乐区;龙山北部开敞,有商务会议区。六大分区形成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的完美布局。

  目前,竹泉村将竹泉景观、沂蒙民俗与自然生态有机的融合起来,开创了旅游休闲的一种全新模式。目前已形成了品牌效应, 2010年10月,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1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被住建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该村的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新农村建设,保护了生态环境,传承了文化遗产,形成了地域品牌,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集合整理模板 3

  今年春上,有幸到枝江的关庙山看油菜花。说关庙山是山,顿生疑惑:山在哪里?随行的文史专家黄道华先生解释说,这一带是一马平川,稍高的有利于人类聚居的地方就称作山。我理解,那是低处对高处的渴望,是无对有的遐想吧。

  我真正佩服的是整个村庄将自然与人造景观融为一体,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讲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城里花大价钱搞大树进城,种草绿化,在关庙山这里,农民用庄稼搞绿化,油菜种到了大门口,金色的微笑搬到了窗台旁。有人说,关庙山村“房在景中建,人在画中游”,那是金色海洋托起的精美浮雕。用庄稼作为环境设计的主色调,明丽大方,既美化环境,又收获果实,还有什么比这儿更经济更实惠更随意的绿化?

  我到田野里去转了几圈,顺便拍了不少照片。起初是好玩儿,没想到拍到了几张精彩的瞬间。一张是几只八哥正为满是污垢的水牛啄虫子。先是一群八哥在啄,我靠近之后,大部分都飞走了,剩下三只胆大的还在当“牛医”,那个认真劲儿在图片上清晰可见。古时就有八哥牧牛图,我小时候也见过这样动人的场面,但已经久违了。

  拍摄时,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祈祷八哥不要飞走,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将你们展示给世界,让所有人都爱护你们,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另一张图片,我题为“守巢”,那是一棵古枫杨上,有一个巨大的鸟巢,一对喜鹊筑完爱巢,正在做延续后代的大事呢,其中,一只喜鹊在巢内孵卵(拍不到,但能听到声音),另一只喜鹊在巢外守候,不断有这对鸟夫妻对话的声音从空中传下来,动情悦耳。这对夫妻鸟正在亲热,根本没顾及我的存在,因此,我拍了很多照片,它们也没有惊飞。祝愿这对夫妻鸟长居高枝,永远恩爱,千万千万不能飞入人类的罗网。

  还有一幅,我题为“跟着妈妈学洗衣”,是在一个湖荡边抓拍的,网友说有画外之音。妈妈在一招一式教女儿洗衣服,母女对答,神情活现。我以诗配画的形式写了一首打油诗:“早春的菜花儿黄,早春的蜂蝶儿忙,早春的巧巧唤声娘,要学妈妈清衣裳。娘带女儿下了河,衣裳摆在石板上,教儿抛出如撒网,教儿收拢如收缰。巧巧伸出小小手儿,一招一式学娘样。娘夸女儿手儿巧,长大定是巧姑娘。”?世代传承的生存技艺正在离我们远去,这个场景只能在关庙山这样残存的农耕社会才能看到。

  有位哲人说,今人富有却没有古人快乐。在关庙山的地下,埋有六千年前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存,我在地上每走一步,就感觉古人在地下有知。假如我们努力保护他们留下的灿烂文明,他们一定会保佑我们持续发展。但愿关庙山顺着今天保护利用的思路走下去,走进自己的天地人和。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集合整理模板 4

  跨过那座周身爬满青藤的小石桥,就进入了东屏村。一种宁静古朴,浓郁醇厚,如诗如画的农家风情就扑面而来。驻足而观,大背景是村后葱茏苍翠的连绵山丘,眼前是一条细细弯弯的小街。街的一边是连排的民居,一边是淙淙的小溪。一个老伯叼着旱烟,眯逢起双眼打量着我们,倒是那几条狗也许是早已经习惯了,对我们这些贸然的闯入者毫不在意,径自在玩闹戏耍。春阳罩着民居、小街和我,暖暖融融,一切都那么安宁又那么惬意。曾经到过不少的古镇、古村,如这般原生态的,这还是第一个。东屏就如隐在深山的村姑,不施粉黛,毫无做作,清丽脱俗,风韵迷人。

  东屏村位于浙江三门县横渡镇,因村东的东坑山形似一道帷屏,故名东屏。村里有700多户,人口近2500人。这里至今保存着较完整明清的古民居300多间。走进古村深处,仿佛就穿越到了明清时代。路是鹅卵石铺就,两边小草青青;墙是乱石块垒成,底部青苔依依;窗是圆拱形的,洒满了人间烟火;门是木制的,轻轻一推“依呀”作响。在这样幽静的深巷里徜徉,你可以怀旧也可以思古,会让你浮躁的心渐渐趋于平静。

  在东屏,几乎在每个宅院门前都会看到一块写着――某某道地的牌子。经向当地的村民打听才明白,道地指的就是一个宅院。在东屏,大规模的道地还保存有多处,虽然已经破败,但从其建筑遗迹上,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它当年的风韵和气派。我见到的第一个道地叫“石滩道地”。它是清代早期建筑,占地面积475平方米,建筑面积762平方米。为木结构双层四合院。正南是大石门,东边有二道门。三处出入口有回廊相连。因是在乱石滩上建起的,故名“石滩道地”。这个道地被东屏村人公认是比较精致的。它的规模虽然不大,但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石板铺地,院落精美。关于这个道地还有个有趣的故事。早年,因乡党纠纷,院子的大门被堆满稻草,放火烧屋。熊熊大火烧穿了门楼,没想到门楼上是黄豆仓库,数吨黄豆泥沙般倾泻下来,扑灭了大火,院子因此逃过了一劫。如今,门楼上火烧火燎的痕迹,以及那个被烧穿的火洞,仍像一个难以愈合的伤疤,豁然在目。

  在东屏还有一个有名的道地,号称“华堂三台”。据《东屏村陈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年间“海禁”开放以后,陈氏祖先经商有方,积累了大量财富,建成了以“华堂三台”为代表的民居建筑群。“华堂三台”中保存得最完好的是“陈方来民居”,也称“上新屋道地”。该道地坐北朝南,临街面溪,占地860平方米,二进院落,左右为厢房。这座宅第外观飞檐翘角,高高的马头墙玲珑秀气。内部大天井套着小天井,圆鼓形的柱墩刻着精美的图案。门窗上,梁柱上都雕龙画凤,古韵悠悠。据介绍,这个道地是东屏古代民居的杰出代表,极具观赏价值,也为研究当地古民居的建筑特色提供了实物资料。

  在时光的打磨中,东屏村的大部分民居已如风烛残年的老人,以往的精致和唯美,现在许多只剩下依稀可见的印痕和残存的雕梁画栋。穿梭在鹅卵石铺就的院落小巷中,看阳光在凹凹凸凸的石头上折射出斑驳的光影,我只能在想象中影印东屏村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华彩。好在,2013年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东屏村入围。该县也成立了东屏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指挥部,在不破坏村落“原真性”的基础上,已制订了详细的保护方案,并开始了局部修缮。

  当我步出村口那座石桥时,落日正舒缓地抚摸着这个古朴的村落,七彩的光晕把这个小村映衬得美丽而恬静。一个八旬老农担着刚从山上挖来的竹笋沿着村道姗姗而来。我不禁想起了那首歌:“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东屏古村不就是凝固的古典音乐吗?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集合整理模板 5

  古会,一段历史的记忆,一段灵魂深处抹不掉的记忆。古会,一段历史的记忆,一段灵魂深处抹不掉的记忆。

  记得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三,就是邻近的村子雷庄过古会的节日。那个时候恰逢暑假,我们这些孩子当然就会十分兴奋,欢呼雀跃,其高兴劲头不亚于过春节。因为雷庄处于县城通往关中平原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是通往省会的要道,所以一到古会期间,四面八方的商贩群众就会闻风赶来。也许由于乡里交通工具落后,也许由于古风延绵,也许由于古会期间有盛大的免费欣赏的秦腔艺术,电影放映,各类杂耍等;古会的兴旺就不言而喻了。在物质和精神贫乏的年代,古会无疑是乡里人一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大交流。

  或是为了补充家庭收入,或是为了开阔眼界,或是为了放松一下疲劳的身躯,或是为了让老人们看上喜欢的秦腔艺术,或是为了让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们,总会兴致勃勃的带上老人和孩子,到古会一游。老人喜欢看戏,孩子们喜欢看电影,杂耍,青壮年男子呢,则有一种卸不了的责任,他们有的往往会带上自己家里生产的瓜果,农具等,到古会上换些大团结以补充家用;妇女们呢,也会带上自己编织的手工品,布料等到集市上添些收入;另外,更有外地的商贩带上成品的衣服,洋布,皮鞋,凉鞋,玩具等到古会上展览,之所以称展览,因为那时人们的收入太低,有几个人家有富裕的钱去买那些奢侈品呢?七八十年代之间,大多数人家一贫如洗,人们穿的都是家里妇女们手工做的粗布布衣,布鞋,哪能穿上洋布做的衣服,更别说皮鞋,凉鞋了。也许正因为穿不上,所以人们就总是带着一种羡慕的眼光来古会参观展览,让渴望的心灵产生一种美好的梦想。如今,这种梦想早已实现,也许人们回想那时的梦想心里都会发笑,但在那个时期那种情形下的确是一种奢望。遥远的古会不仅仅是乡人们之间的温馨交流,也许还蕴含着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

  古会一般会持续七天,在到来的前几天,人们就会念叨再过几天就是“雷庄古会了”,孩子们也是奔走相告,好像要迎接一个盛大的节日,人们沉浸在古会到来时的欢乐气氛之中。而一到那个时节,古会的第一天,孩子们就会三三两两地跑着前去,似乎在向大人们证明着自己有能力到这个世界闯荡。大人们这时也会适当的放松对孩子们的束缚,因为古会毕竟是在邻近的村子,还有孩子们都是成群结伴的,但也忘不了反复叮咛孩子“千万要小心,不要走丢了,你们都在一块玩,赶太阳下山前回来。”孩子们也会满口答应,从大人们哪里讨要几分钱或几角钱,然后呼喊着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出发了。

  古会的热闹不仅仅是在古会集上,其实更在古会的路上,从乡里的小路上一眼看去,来自四面八方的乡人陆陆续续的向雷庄汇集,因为那时生产力的落后,自行车都很少,更别说摩托,汽车了,赶集的大多数都是步行前去,但也有赶着骡马车的,不过车上坐着的都是尊贵的客人,出嫁的女儿为了表示一下孝心,特意从娘家接来爹娘,让辛苦的老人享几天福,赶车的女婿也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特别卖力,赶车的吆喝声回荡在幸福的田野上。当“镗镗”的车轮驶过路旁的行人边时,不难看出赶车的人的得意的神态,他们会发出“咦”“驾”“外”的指挥声,让骡马乖乖的回避行人,然后又优游自如的从人群中穿过。可惜,这一种古老的声音早已消逝,只能在记忆里听到他们的吆喝声和指挥声了。赶古会的妇女们走在一起,和孩子们一样,她们也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体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特点,古会时节是个难得的休闲时节,她们聚在一起会唧唧喳喳的品评着对方衣服和手艺,谈论着家长里短,婆媳关系等等话题。青壮年们有的担一担香瓜,有的拉一架子车西瓜,有的推着自己编织的笤帚,还有的驾着小孩,一路上说着笑着,兴冲冲前去赶会。

  古会一到正午时分,就已经是盛期了,雷庄的两边街道上,商贩林立,卖衣服的,农具的,瓜果的,小吃的,一切可谓是应有尽有,万象罗列;集市上吆喝声,说话声,骡马的嘶鸣声,还有汽车的喇叭声,大人喊孩子的高声吆喝声,真可谓是声声入耳,热闹非凡。随着街道边上炸油糕的“啪啪”声的吸引,一阵阵油香气就会扑鼻而来,卖油糕的就会以哪一种悠长的极富诱惑的口吻喊着“热油糕,又香又甜的热油糕”,待你前去,那里却早已围满了人,你就再好耐心等候。转身,旁边又是切开的红瓤西瓜,“沙甜沙甜的西瓜二分钱一斤”“快来品尝幺”,诱惑的叫卖声很快就会吸引有点口渴的人们。孩子们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就像在夹缝里游来游去的鱼,倒也自得其乐。那些到古会上相亲的青年男女,一定不会忘记到那些衣服摊前,给未来的女婿或媳妇买上一两件感心的礼品,然后手拉手就到了雷庄的戏台下。

  雷庄的戏台是最热闹的地方,戏还未开,锣鼓未敲,台下就已经挤满了人,足以见得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慕了。雷庄的戏一般分两场,中午一场,晚上一场。不管哪个时分,都是人山人海。雷庄的戏台是一座古庙改造的,古庙建于村子地势最高处,距离四五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那飞翘的檐角,那高耸的殿宇。雷庄寺庙里里面有很多房子。可以想象这里在解放前就是一座方圆十里的大寺庙,一定有不少和尚,也足以见出雷庄的过去影响力。解放后,人民政府宣传无神论,打倒封建迷信活动,所以精神烧香的人们就少了,和尚们也散了,不过就保留了这么一座宏伟的古代建筑,里面的神像也不知被人们扔到哪里去了,后来为了不浪费这座建筑,雷庄大队的队部就搬进了这里,里面设有民兵连,成为雷庄村级行政部门的办公基地和民兵武装的训练基地。每年一到古会时节,队部就会主动让出让演员们居住休息。

  雷庄的戏台就这样红红火火了几十年,那些传统的戏目里演绎的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杨家将们血染金沙滩的精忠烈魂,周仁回府的荡气回肠,一直在人们的心里回荡和上演,教育感染了一批又一批淳朴的人们;那些豪爽粗犷的西北汉子吼出的秦音震荡着大西北的土地,震荡着黄土高原的村村落落;那些装扮的美若天仙的女演员们柔婉细长的绵绵唱腔落在那些干燥的土地上,落在常年刮着西北风的旱塬上,让粗犷的西北人也有了江南一样的绵绵柔情。最爱欣赏秦腔的老人们饱经风霜的脸上漾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绕于膝下,不懂戏剧,只为那锣鼓敲得兴奋地拍手。看戏,尤其在晚上最好,看那灯光通明的舞台,明暗闪烁的彩灯,化妆的精致美丽的演员们简直看不出一点点破绽,那一处处唱腔,手势,走姿,活化了过去的朝代,曾经的辉煌和衰落,寄予后人的深刻道理。在这座简单的舞台上,上演了一曲曲红脸忠臣,白脸奸臣的历史故事,演绎了一曲曲泣天地感鬼神的梁祝般的圣洁爱情故事,给无数的青年男女心里种下了神圣的美的种子,爱的种子,让人们懂得人间的幸福,人生的追求和意义。

  可惜欢乐的古会只有七天,很快就会过去,但在七天以后仍可以看到人们的余兴未尽,人们的留恋,陆陆续续的商贩和人们还在来来往往。古会的魅力由此就可见一斑。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富裕,家电的普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整个提高。昔日繁华的古会和雷庄戏台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美好记忆,古会就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记录着时代人们的欢乐与幸福,记录着时代沧海桑田的巨变。那一群群涌动的人流,那一声声悠长的吆喝声,那美丽的戏台,那天仙般的演员,那粗犷的苍凉的秦腔,一定还鲜活在人们的心中,鲜活在那些已经长眠在底下的老人心中,在曾经落后贫穷的土地上,在他们看不到背后今天的盛世繁华,享受不到今天的楼房花园汽车的日子,那古会和戏台一定温暖了他们的灵魂,让他们感到了生的欢欣和人间的快乐。

  古会,一段历史的记忆,一段灵魂深处抹不掉的记忆,就让它永远活在热爱它的人们的文字中吧!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集合整理模板_精选范文网

怀念着小镇的味道,小镇到底是什么味道呢?是春天的槐香吗?不光是,还有大海的气息。清爽的风挟裹着海的咸腥和湿润扑面而来,熟悉地散在面颊上和眼睛里,再缓缓浸入人心里,心里也就系挂了小镇的风和月。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