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春分节气的习俗范文经典
相关文章
最新传统春分节气的习俗
换季时节,天气变化无常,注意保暖,春分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第四个节气,在这一天太阳会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统春分节气的习俗,供大家参考。
传统春分节气的习俗范文经典 1
春分节气从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长短几乎相等,而且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礼天子日坛祭日。
春分习俗: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传统春分节气的习俗范文经典 2
春分是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昼夜相等,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朋友要加强蓄水保墒。
传统春分节气的习俗范文经典 3
萧放说,二十四节气中,“四立”“二分”“二至”是相对重要的“大节气”,而春分又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由于这个节气与农事关系密切,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从春分到清明,是一年之中气温攀升速度最快的时期。春分过后,天气转暖,春雨增多,光照时间也越来越长,大地充满了勃勃生机。俗话说“棒槌落地生根”,形容的就是春分时节农作物生长旺盛的状态。农谚中也有“春风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说。
万物生长靠太阳。在农耕社会,人们对太阳有着强烈的依赖和崇拜,太阳寓意着能量、力量和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上古社会就有了“朝日夕月”的礼仪制度。萧放解释说,“朝日夕月”的意思是,在春分祭太阳,在秋分祭月亮。古人祭日一般在早上,因此叫做“朝日”;祭月在晚上,称为“夕月”。祭祀时,一般用牲畜等祭品放在柴草上焚烧,让烟升入天空。
从周代起,就有了在春分祭日的仪式。山东荣成的成山头在古时被认为是日神所居之地。据《史记》载,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商定天下后,曾在此修日主祠。到了秦朝,秦始皇两次驾临成山头,在这里修建了“始皇庙”,设立了“日主祠”,祭拜日主。后来,历代帝王都在都城设立了祭祀太阳的坛庙,明清两代帝王祭拜太阳的地方是现在位于北京东部的日坛。
萧放介绍,在过去,日神和月神不是普通百姓可以随便祭拜的,祭祀大典只能由朝廷举办。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清时期,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份由官员代祭。祭日也是为了祈求一年有个好收成。
春分这天,北方地区有吃太阳糕的习俗。太阳糕在北京地区尤为多见,既是祭日的供品,又是应节食品,有“太阳高”的寓意。太阳糕一般使用糯米加糖制成,上面印着象征太阳的三足金乌,吃太阳糕是表达对太阳的感恩。
传统春分节气的习俗范文经典 4
春分节气从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长短几乎相等,而且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礼天子日坛祭日。
春分习俗: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春分习俗中最主要的是祭日,最早从周代就开始了。《礼记》说:“祭日于坛。”唐代孔颖达做疏称:“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祭日很重要,选址须谨慎。日坛,就是这样的地方,坐落在北京朝阳">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叫朝日坛,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具体时间定在春分的卯时—上午5时至上午7时,正是太阳升起的时间。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就跟今天国旗班的战士似的,一大早起来去祭祀太阳。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春分习俗:祭日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典礼,但仪式也颇为隆重。
今天的日坛是在北京城里,古代是在京郊。现在北京的这座日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被正方形的外墙围护,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来到北坛门内的具服殿休息,然后更衣到朝日坛行祭礼。
朝日坛在整个建筑的南部,坐东朝西,这是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东方行礼的'缘故。坛为圆形,坛台1层,直径33.3米,周围砌有矮矮的围墙,东南北各有棂星门1座。西边为正门,有3座棂星门,以示区别。墙内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台,叫做拜神坛,高1.89米,周围64米。明朝建成时,坛面用红色琉璃砖砌成,以象征大明神太阳,这本是一种非常富有浪漫色彩的布置,但到清代却改用方砖铺墁,使日坛逊色不少。
祭日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典礼,但仪式也颇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时,要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也很隆重。如今的日坛已经告别了祭日敬神的时代,成为休闲娱乐的公园,但来此的人们都会被太阳崇拜的氛围所感染。
传统春分节气的习俗范文经典 5
1、昼夜平分
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所以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时长都是一样的,白天喝黑夜都是12个小时,这种情况一年中只有春分和秋分会出现。
2、季节平分
春分名字的来源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平分了春季,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刚好将春季一分为二。
3、雨水充沛
春分一到,各地降雨量明显增多,我国多地的气温已经超过10度,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所以春分还是是农耕的重要时节。
传统春分节气的习俗范文经典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