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整理推荐
相关文章
立春作为一个节气,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同时,在立春这一天,各地都有很多不同的迎春的习俗,这些在先秦文献中就有描述。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立春的传统风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立春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整理推荐 1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
另外,新年的宴席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平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这种春宴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席,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席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席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早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习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
在中国饮食习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曰咬春。”
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习俗。
立春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整理推荐 2
立春的风俗有哪些
立春养生的六个原则
立春时节吃什么最养生
立春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整理推荐 3
《立春》
【唐】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立春》
【唐】韦庄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立春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整理推荐 4
1、迎春
迎春是立春中的重要活动,提前一定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迎春是在立春的前一天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预告立春的时候。然后祭句芒神,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古代的时候祭祀完句芒神就由郡县太守等象征性耕种,并打春牛,代表民间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耕种了。
2、游春(探春、游行)
游春是一项流行于民间的祭祀游行的活动。队伍先是报春额人打扮成公鸡样子走在队伍的最前边,由一群人抬着巨大春牛的形象,其他人打扮成牧童牵牛、大头娃娃送春桃等各种象征春天的形象。这次游春以后就是意味着可以开始踏青的信号,一直到端午之间都是游春的好时机(立春那日游春也叫探春)。
3、句芒神
在“立春”的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活动历史悠久,至少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的事情,说明祭句芒由来已经是非常久了。
4、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比较早,后来一直被保存下来。山东的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的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龟子报春饿活动。
5、祭祖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的时候供奉祖先的食品相对来说是比较特殊的。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
6、躲春
在传统的民俗学上,到了立春这一天就该躲春。因为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产生不利的影响,更严重的话会影响一整年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 就出现了。
立春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整理推荐 5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就要准备好相关事项,然后进行表演。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祭祖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
咬春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很多人喜欢外出踏青、旅游等等。
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清人让廉撰写的《京都风俗 志》中说:“立春之仪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芦棚二,东西各南向,东设芒神,西设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纵观,至立春时……众役打 焚,故谓之打春。”然后,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 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 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如今很多的农村有这些习俗。
躲春
在传统民俗学上,到了立春这一天就该躲春。因为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 就出现了。在民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与忌讳,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方法与习俗。传统留下来的习俗,每到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习俗里面,躲春这一天不宜搬迁、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以免招惹晦气,影响一整年的运气。
“躲春”其实就是“躲太岁”,多数是当年犯太岁之人需要躲春。比如2015年立春这一天上午11点59分,正式进入乙未羊年,以神话色彩来讲,就是 2014马年太岁星君章词大将军正式卸任,以及2015羊年太岁星君杨仙大将军正式上任的交替时间。民俗认为,比如羊年生肖属羊、牛、鼠、狗等犯太岁之 人,就是必需“躲春”之列,就是为了躲开与羊年太岁正面的冲突,缓和与太岁星君的关系,于是年运更有利。
燂春
这种立春跨火堆的传统仪式,即是“燂春”。“燂春”是华夏民族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在民间盛行。因立春之日阳气将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烧樟树枝可祛退阴气,宣达阳气,助阳气生发,有驱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则更蕴含着平安成长的美好祝愿。“燂春”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会 吃“春茶”,“春茶”是用红豆、红枣、桂圆、陈皮、桂花、红糖等6种配料烧煮而成的。按照民间的习俗,过了立春,孩子又长了一岁,而吃了“春茶”,在新的 一年里,不仅祈盼生活红红火火,而且也能护佑孩子们健康成长,平安吉祥。
lt;<<返回目录
立春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整理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