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传统习俗及神奇传说5篇
相关文章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立春的传统习俗及神奇传说,欢迎阅读!
立春的传统习俗及神奇传说1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
咬春
立春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
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
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
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龟子报春活动。除了皇历上有春牛图外,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
立春的传统习俗及神奇传说2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生产大国,人们在春天播种,在秋天收获,一年到头的收获关键看春天。所以,在民间才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时候的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相传,《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天子要在立春日这一天,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立春的传统习俗及神奇传说3
到了立春的时候,人们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温度升高。这个时候刚好处于冬春交际的时间,农作物长势很快,对于水的需求很大。3000年前我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立春的传统习俗及神奇传说4
1、早起早睡以养肝
顺应自然,是很好的一种养生方法,如果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则,就会损伤肝脏,因此,这时候就应该早睡早起,去散散步,放松形体,舒畅身体调达情志。
2、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3、每天梳头百下
梳头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这个时候就该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而梳头就是很好的方法。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4、不要过早减衣
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返回目录
立春的传统习俗及神奇传说5
立春的传统习俗及神奇传说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