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节日知识 > 24节气 > 清明

清明节气民俗参考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传统清明节气的由来(最新)

我国传统的清明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统清明节气的由来,供大家参考。

清明节气民俗参考模板 1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气民俗参考模板 2

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使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清明节期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清明禁火寒食的形成,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为逃国难流浪于国外,在即将饿死之际,其随从介子推割自己的腿肉烤熟给公子,鼓舞公子战胜困难伺机日后重整国家。后重返国成为晋文公,遍封当时流亡之臣,唯独落下介子推。文公记起去请介子推时,他已背负着老母躲进绵山。文公便命手下放火烧山烧出介子推,未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一片青山成了焦土也不见子推出来。火熄灭才见介子推和老母靠着大松树根死去了。文公追梅之余,规定每年介子推被烧死那天(清明前夕)都要严禁烟火,吃寒食,这就是清明禁火寒食的由来,流传至今。

清明节气民俗参考模板 3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或早一天,或晚一天,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时节,气候逐渐转暖,冰雪消融、草木青青。《逸周书》中说:“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谚语“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就准确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气象特征。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惟一的既作为节气,又作为节日的节令,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清明作为节气,则单纯反映物候的变化和时令的顺序;而作为节日,则包括一定的风俗活动和一定的纪念意义。

古时,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在一起的。寒食节在冬至后105日,亦称“禁火节”、“禁烟节”、“冷节”。这无疑说明了其节俗活动是以禁忌为基础的。那么,禁忌由何而来呢?据说此禁忌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忠臣介之推的。

2600多年前,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后母骊姬的陷害,出逃流亡列国,介子推随其流亡。一次路过卫国,重耳被人追击,逃到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饿累交加。介子推背过重耳,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成肉汤进献给重耳。重耳饥不择食,狼吞虎咽而享之。后得知实情,很是感动,表示即位后,一定重赏介之推。16年后,重耳回国为晋文公,遍封群臣,却偏偏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不慕名利,遂与母亲隐居于故乡绵山(今山西介休县)。群臣有对此不满者,在晋文公的门上挂了封信,信中写道:“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走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反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晋文公见到此信,猛然想起了介子推,遂派人去请介子推出山,子推不从,晋文公便纵火焚山,意欲逼其出来。不想,介子推有自己的想法,与母亲被焚而死。晋文公悔恨不已,遂葬其尸于绵山,改山名为介山,并下令介子推亡日全国禁火寒食(即冷食)。这大概就是“寒食节”禁火的由来。最初禁火时间为一个月,以致出现如《后汉书·周举传》中所记“老小不堪,岁多死者”的情形。东汉末,曹操占领并州后,特发布《明罚令》(也称《禁绝火令》),令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地不得寒食,若有犯者,家长服刑半年,主吏服刑百日,令长夺其一月俸禄。寒食风俗才稍有改变,渐从一月减为7天、3天、1天。以后,介子推被民间尊奉为神,寒食也由规定变为习俗。

清明节气民俗参考模板 4

清明节到了,我跟妈妈都会到外婆的坟前给外婆扫墓。

当我踏上那个不知名的小山头,看着蓝天中飘过的几朵悠悠白云,感受着那拂过山头上青葱的小草的微风,我知道我的外婆在这里一定会开心。

外婆在我六岁的时候就死了,是四老之中最早走的一位,也是最疼我的一位。外婆的死让我第一次懵懂的走近了死亡,也知道了葬礼是怎么样的。老老的房子里,挂着一帘帘白白的帐子,到处都是哭声,熟悉的、陌生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而外婆却安详地躺在棺材里。于是,我莫名地就放声大哭起来。不是因外婆的逝去而哭,因为我并不知道外婆再也不会起来了。我躲在母亲的身后,瞅着躺在棺材里的外婆,哭闹了很久,很久。

死亡,总能让人缅怀与逝者相处的点点滴滴。

记得小时候,外婆总爱背着我到处走,走出那不大的小村,又走回来。沿路上,她不断跟人们打着招呼,还不忘捎上一句:“这是我孙子·”随即,便咧嘴笑了,满脸的皱纹也就更多更深了。

晚上,在那间只点着一根发出微弱黄光的的蜡烛的小屋里,我蜷在外婆的胳膊底下,感受着那温暖的体温。一床被子下,我听着外婆讲那遥远的故事。我很喜欢听外婆讲故事,虽然那时的我并不清楚外婆讲了什么,但那亲切的带着浓重方音的话语跟那缓缓的语速,总能令我安然入睡。

小时候,我总不喜欢吃饭。于是外婆就对我说:“吃完饭,佛祖会保佑你的,会给你一块糖吃。”我信以为真,麻利地吃完饭后,真的在饭桌上发现了一块糖。那时的我,单纯地以为佛祖是一个大好人,而且外婆跟他很要好。她还说佛祖会关心每个人。她自己就常常慷慨地施舍给走过这个小村、这间屋子前的乞丐,尽管会屡屡招来父母的数落与不满。

外婆死前,摔了一跤,随后又马上爬起来。家里的人都以为没事,我也以为没事。于是,我像往常一样乖乖吃完外婆煮的饭,像往常一样得到了一块糖,也像往常一样兴高采烈地出去玩。当下午我回到家中,看见外婆安详地躺在那张她常坐的躺椅上,手中还拿着那个伴随她多年的扇子,我冲上前去,摇着她的手,以为她能像往常一样醒来,再陪我玩。但是,无论我怎么去摇外婆那只发冷的手,也摇不醒她。于是我放声大哭,哭声引来了父母亲,也引来了外婆的死讯。

每到清明节,当我登上那个不知名的小山,看着蓝天,享受着微风,我总觉得外婆就坐在我身边,静静地看着我,直到永远……

清明节啊,清明节,总是让我们这么的思念亲人!

清明节气民俗参考模板 5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_年5月20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AG标签: 清明 养生

清明节气民俗参考模板_精选范文网

我国传统的清明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统清明节气的由来,供大家参考。清明的由来谈到清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