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作品 > 生活课堂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的区别经典精选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马上就要过年了,细心的话你会发现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那么你知道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为什么不是同一天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为什么不是同一天,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目录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为什么不是同一天

南方和北方的小年有什么区别

小年的由来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的区别经典精选 1

小年有祭灶的习俗,从秦汉甚至更早时就有记载。《后汉书·阴识传》中说:“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后,暴至巨富。”所谓祭灶,就是祭拜灶神,因而小年也叫祭灶节、谢灶、灶王节等等。

而在民间流传中,灶王爷也逐渐被“人化”。据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

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廿三或廿四,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而,人们在腊月廿三或廿四都要祭灶,祭送灶神升天。祭灶时,通常将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

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最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

大年则有守岁熬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

人家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别的门饰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对联

中国人的传统里有各种形形色色的饭局,但天字一号重要的当属大年三十晚上的这顿年夜饭。大年三十的晚上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候,这一天,离乡游子,非迫不得已,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来,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所以也称团年。

lt;<<返回目录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的区别经典精选 2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除夕。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灶神信仰是民间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据我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宋代范成大所作的《祭灶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小年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近代我国一些地方流传:“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其实,小年不分“官小年”、“民小年”,只是在不同地区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同地区的官、民小年是相同的。传统上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在腊月二十四。在清朝之前,北方地区官民也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因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于是北方地区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在清朝中期之前,北方的祭灶日也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北方人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如《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说:“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也说,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上行下效,北方地区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lt;<<返回目录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的区别经典精选 3

安徽各地小年风俗

小年可不可以洗澡

小年能出门吗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的区别经典精选 4

1、吃年糕

在南方过小年是有吃年糕的习俗的,象征着“新年吉祥,年年高中(粽)”。

2、吃米饼

过小年也是有的地区会吃米饼的,象征着“团团圆圆”。

3、吃汤圆

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惠州则就是有过小年吃汤圆的习惯的,象征着“甜甜蜜蜜”。而且据说汤圆是用来糊灶君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

4、吃荸荠

福州地区,有过小年吃荸荠的习俗,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返回目录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的区别经典精选 5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小年这天,也是汉族民间祭灶的日子。汉族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四,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祭灶对联

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柳腔戏《张郎休妻》、茂腔戏《火龙记》都是说的灶王爷这段故事。

灶王最初只管火,后来受天帝委派为掌管一家的监护神,被封为一家之主。他权力很大,却连个土地庙大小的庙宇也没有,只有一张画像(木板印制的年画)贴在灶墙上。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东厨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

祭灶时要摆上枣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麦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据说是让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说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说好话不说坏话。焚香祭拜后,将旧灶君像揭下焚化。换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爷上天找王皇大帝汇报去了。

祭灶时还要供上碗面汤(面条),俗话说:"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顿杂面汤。"杂面汤是用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制成,可见灶王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灶王腊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来,就算完成汇报任务,带着吉祥保佑一家过平安日子了。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过小年吃糖瓜的习俗仍在汉族民间盛行。

腊月二十四日以后,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居室,清除积垢,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

lt;<<返回目录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的区别经典精选_精选范文网

马上就要过年了,细心的话你会发现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那么你知道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为什么不是同一天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