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是什么节日大全精选
相关文章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国,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年的知识点_小年的历史,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目录
小年的知识点
小年的历史
小年的习俗
小年是什么节日大全精选 1
1、吃饺子
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2、吃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大多人家自己动手,发面、炕制火烧。
在河南,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3、祭灶吃糖瓜
“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这是一首民歌,说的正是祭灶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过去,祭灶时都会给灶王爷供奉糖瓜,糖瓜是一种麦芽糖做成的糖,非常甜,也是希望给灶王爷吃了以后,让他嘴巴甜一点,上天给玉皇大帝做报告时多言好事。但是毕竟灶王爷不是人,它不会真正吃糖,糖瓜也就最后落在了小孩的嘴里。
〈〈〈返回目录
小年是什么节日大全精选 2
安徽各地小年风俗
小年可不可以洗澡
小年能出门吗
小年是什么节日大全精选 3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除夕。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灶神信仰是民间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据我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宋代范成大所作的《祭灶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小年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近代我国一些地方流传:“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其实,小年不分“官小年”、“民小年”,只是在不同地区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同地区的官、民小年是相同的。传统上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在腊月二十四。在清朝之前,北方地区官民也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因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于是北方地区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在清朝中期之前,北方的祭灶日也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北方人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如《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说:“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也说,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上行下效,北方地区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lt;<<返回目录
小年是什么节日大全精选 4
小年日期在不同的地方有所不同,分别为:农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相传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就是说,官家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更悠久。然而到了清朝,为了节省开支,皇帝会在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神的时候,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自此开始便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区别。又由于清朝的中央政府在北京,所以北方人多选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很多地方仍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可以说,南北小年日子的不同,是受官气的影响。
lt;<<返回目录
小年是什么节日大全精选 5
小年不像春节有固定日期,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主要是因为古代传下来的习俗,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意思是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 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 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各地区小年的时间:
1、北方地区受政治影响较深,小年是腊月二十三;
2、南方地区小年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
3、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传统,把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4、云南部分地区的小年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年是除夕。
虽然时间不同,但无论是哪一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都是一致的。
lt;<<返回目录
小年是什么节日大全精选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