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中学生整理推荐
相关文章
在中国文明五千年和汉语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成语故事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它是文明的积淀,汉语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经典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成语故事中学生整理推荐 1
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国,第二次来到齐国。这时候,齐宣王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正准备攻打邻国。孟子反对战争,想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可怎么才能说服固执的齐宣王呢?于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对话。孟子问:“大王心中的愿望是什么?”齐宣王知道孟子要来说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食物不够肥美,衣服不够轻暖,还是色彩不够艳丽,音乐不够美妙?要不就是因为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吧?这些,臣子们都全部能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接着说:“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开拓疆土,收服秦国、楚国,统治中国,安抚边疆。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啊(原文是:'犹缘木而求鱼也’)。”齐宣王吃了一惊,忙问:“为什么?”孟子连忙说:“大王想一统天下,是以弱击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这样,天下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成语“缘木求鱼”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找鱼,它常被用来比喻做事情时,如果方向、方法错误,就一定达不到目的。缘,沿着,顺着。
成语故事中学生整理推荐 2
五子登科
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关于人才的选拔产生了很多制度,而选拔人才的标准也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变化着。科举制度的产生标志着人才选拔制度相对成熟,同时也为统治阶级的人才储备做出了重要的作用,而“五子登科”的故事就与科举考试制度有关。
“五子登科”故事的出处。
从古至今,人才选拔制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人才储备足够,国家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在科举制度还没有产生之前,很多都是通过“举孝廉”的方式,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不过,科举考试中更加注重人才的文学知识或者是逻辑能力等。想要在科举考试中一鸣惊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是,古往今来,追求功名的学子不在少数,他们寒窗苦读十几载,就是希望自己可以榜上有名。
可是,科举考试就如鲤鱼跃龙门一般,不是努力就可以成功,很多人苦读多年却没有结果,这也是科举考试的一个常态。不过,总有那么一些人是例外的,据说五代后周时,有一个人叫做窦禹钧,他有五个儿子。
窦禹钧的那五个孩子个个都是天赋异禀,小小的年纪就有着异于常人的学识,在他们长大之后,都选择了去参加科举考试,而且无一例外的都中了举,所以称其是“五子登科”。在别的人家看来,不仅是羡慕,他们都认为窦禹钧一家是受上天眷顾的一家,非常有福气。如此一来,五子登科还用来做祝福语,寓意着追求得到了满足。
“五子”为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
据说窦禹钧原本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作为商人,他并没有做文人的想法,更没有想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欲望。窦禹钧从商久了,他的内心就慢慢地被利益腐蚀了。
某一天,窦禹钧正在睡觉,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了自己过世的父亲,父亲在梦里和他说:现在你都快三十岁了,还没有一儿半女,你若一直这样沉迷于利益之中,不思进取。将来咱们家就会后继无人,你也会早早地去世。假若你现在悔过,多多行善,才有可能改变你之后的命运。
窦禹钧醒来以后,满头大汗,梦中父亲的话十分触动他。于是,他变得乐于助人,广积善德。后来,他生了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都十分优秀,不仅品德优良,而且非常有学识。
他那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相继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为朝廷、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他的大儿子窦仪是宋初时期的翰林学士,窦仪去世之后,宋太祖赵匡胤还为此感到非常的难过。
不仅是窦禹钧的五个儿子非常有出息,他后来的几位孙子也非常有本事,而窦禹钧也因此长命百岁,一生幸福。因此,五子登科也是人们希望自己的家庭和窦禹钧一家一样,可以总有锦绣前程。
成语故事中学生整理推荐 3
越国有一个人出外经商,在返家途中遇见一条狗。这条狗跑到越人面前,摇首摆尾地对越人说着人话:“我很擅长捕猎野物,只要你对我好,我愿意将猎获的东西与你平分。”
越人见有这等找上门来的好事,不要白不要,于是,很高兴地把狗带回了家中。
狗在越人家中受着很好的待遇。每天,狗吃着用精米做的饭和肥肉做的菜,越人用款待客人的礼节款待这条狗,指望狗将来会好好回报自己。
可是这狗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它受到越人这般优待不但不存感激回报之意,反而日益傲慢骄横起来,每次捕猎到野兽,都是全由自己独吞,把越人忘在一边。
于是有邻人讥笑越人说:“你供给那狗好吃好喝,客气得不得了,可它眼里根本没有你,它猎获的野物,从没你的份,你还要这狗干嘛?”
越人一听,醒悟过来,也很生狗的气。于是待狗捕猎到野兽,就跟狗平分兽肉,并且每次都给自己多留一些。
那狗终于翻了脸,它不愿越人分享它的猎物。一天,它突然扑到越人身上,咬住他的脑袋,撕断了他的脖子和双腿,然后便离开越人的家跑走了。
越人不能识破这条凶残贪婪的狗的真面目,开始还一味娇宠它,终至这条恶狗翻脸不认人。越人招进强盗,自食恶果的教训是深刻的。
成语故事中学生整理推荐 4
手不释卷
【拼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解释】: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成语故事】: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成语故事中学生整理推荐 5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权倾朝野,名气很大。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崔杼前去吊唁,见棠公之妻棠姜姿容绝世,不禁心动神驰。他不顾众人的一再反对,终于娶棠姜为妻。齐庄公性喜渔色,他明知棠姜已是崔杼的妻子,仍勾引她,与她暗中来往。崔杼知道此事,十分生气,便假装有病,不去朝堂理事。
齐庄公色胆包天,借探视崔杼之机和棠姜相会,表现出一副乐不可支的丑态。崔杼见国君这样欺负他,忍无可忍,设计将他杀了,改立景公为国君,自己担任丞相之职。
齐国负责修写国史的人非常正直,要把这件事情公正地记录下来。崔杼听说后,多次暗示史官,要他为自己避讳一二。可是,耿直的史官还是写出了实情。他写道:“崔杼杀了他的君主。”在当时,弑君之罪可是十恶不赦的罪行,谁弑了君,必会被后世之人所谴责。崔杼见史官竟然跟他对着干,又羞又恼,心想你不给我留情面,我就不给你留活路。于是,凶狠的崔杼将那名史官杀死。
谁知道,继任的史官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还是秉笔直书,记录下崔杼的罪行。崔杼心想,既然能杀一个史官,为什么不能杀第二个,不信后来者不怕死。他为了让别人屈从于自己,把这个史官也杀了。可是,下一任史官仍坚持原则,保留崔杼弑君的内容。
崔杼见史官们都如此正直,自己这样肆意杀人,也不会带来好处,只好就此作罢,放了史官们一马。
后来阅读历史的人看到这一节时,都气愤地说,崔杼想掩盖自己的丑事,却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只能是欲盖弥彰。
成语故事中学生整理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