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四年级推荐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经典成语故事四年级,欢迎查阅。

成语故事四年级推荐模板 1

迂谈阔论

先奉上标题里问题的答案:成语“迂谈阔论”中,迂的意思是“夸诞不实”。详情请见内文。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说“辵”部的三个汉字,这三个汉字中,只有“迂”是常用汉字,因此,今天的重点汉字是迂。

1、迂。读y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迂,避也。从辵,于声。”这个“避”字需要说说,王筠的《说文句读》称:“此避仍是僻字。迂曲是偏僻也。”不过段玉裁的解释更靠谱,《说文解字注》称:“迂曲、回避,其义一也,”略考察一下字形发展:

(《字源》中迂的字形发展)

迂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从止,金文从走,我们前面说过,在古文字里,止、走、辵三个是义近形符,常常通用。迂是形声字,本义是迂回、曲折。比如《书·盘庚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孔传称:“迂,僻。”孔颖达疏称:“迂是迦也,迴行必僻,故迂为僻也。”恐怕有人会使你们的身子不正,使你们心地曲折(即心术不正)。又比如《孙子·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武圣孙子像)

又比如《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二》:“骑夫以家在荞甸,故强余迂此。”因为骑夫家的原因,走了迂回的路线。

本义之外,迂还有很多引申用法,比如:(1)远。因为迂回所以远。比如《荀子·荣辱》:“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求别人,岂不是绕远了吗?

(2)广大。《玉篇·辵部》:“迂,广大也。”比如《礼记·文王世子》:“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郑玄注称:“于读为迂,迂,犹广也,大也。”

(3)迂腐,不切事理。《字汇·辵部》:“迂,阔也。”比如《论语·子路》:“有是哉,子之迂也!”有这个必要吗?老师太迂腐了。这个用法现代汉语也用,比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指柔石足够迂腐,足够不切事理。

(柔石像)

(4)夸诞不实。比如《国语·周语下》:“郤犨(chōu)见,其语迂。郤至见。其语伐。”郤犫谈吐夸诞不实,郤至则自吹自擂,齐国的大臣国佐说话毫无忌讳。又比如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九回:“驺衍等迂谈阔论,虚而无实。”后来,“迂谈阔论”后来发展为成语,就是高谈阔论,但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含贬义),其中的迂,即“夸诞不实”的意思。

(迂谈阔论)

(5)邪。比如《国语·晋语一》:“不度而迂求,不可谓义。”韦昭注:“迂,邪也。不度利害之本,而以邪夺正,不可谓得其义。义,宜也。”

(6)缓慢。比如王粲《儒吏论》:“竹帛之儒,岂生而迂缓也?”

此外,迂还是姓氏,《万姓统谱》有载。

迂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迂字的小篆写法)

2、<辶+聿+彡>,现在的GBK字库已不收录这个字,字形描述困难(<辶+聿+彡>),只能上图:

(<辶+聿+彡>的楷书写法)

读音有两个:

(一)jiā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辶+聿+彡>,目(自)进极也。从辵,<聿+彡>声。形声字,本义是至。桂馥《说文义证》:“自进极也者,《坤苍》:‘至也。’”《玉篇·辵部》:“<辶+聿+彡>,至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二)jīn。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同“津”。渡。也只存在于字典辞书里。《集韵·真韵》:“津,《说文》‘渡也。’古作<辶+聿+彡>。”《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辶+聿+彡>,古文津字。”

lt;辶+聿+彡>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辶+聿+彡>字的小篆写法)

3、邍。读yuá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邍,高平之野。人所登,从辵、备、录、阙”。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人所登,从辵、备、录、阙。此八字疑有脱误,当作从辵,从略省,从录。”这个拆解也并不详细,徐锴的《说文系传》则认为:“臣锴以为人所登故从辵,登而上故从夂,夂,止也。《春秋左传》曰:‘原田每每’,《诗》曰:‘周原膴膴’,故从田,未知何故从录也。”王筠的《说文系传校录》又有补充:“《石鼓》作邍,从辵、从夂、从田以会意,彖则声也。”汇总一下,到王筠这里,算说清楚了,但“彖”后来又改作“录”似乎又成了问题,现在一般认为“彖”后来讹写为“录”,它是邍字的声部。

邍是形声字。本义是地之高平者。即平原的“原”,实际上,在经传里,也多写作“原”。《古今韵会举要·元韵》引作“高平曰原,人所登。”,并云“本作邍”。《集韵·元韵》:“邍,通作原。”《周礼·夏官·邍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邍隰之名。”贾公彦疏称:“高平曰原,平濕曰隰。”又高又平的地方叫“原”,又低又湿的地方叫“隰”。原,在《石鼓文》里来就写作“邍”,就是古原字。比如《农政全书·农本·诸家杂说》:“高下邍隰,燥湿寒燠之气宜候也。”又高又平的地方叫“原”,跟现在的原有区别,我们看李商隐《登乐游原》,其实就是登到了又高又平的乐游“原”上。

(《登乐游原》)

《说文解字》没有收“原”字,篆刻用篆如果用到“平原”的原,就是篆作“邍”。如果用到“原来”的原,就篆作“元”。

邍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邍字的小篆写法)

本课三字,后两个字是生僻字,了解即可

成语故事四年级推荐模板 2

韩信是秦汉时期着名的军事统帅。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与当地的一个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这位小官家中去蹭饭吃,可是时间一长,小官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韩信一气之下便与这位小官绝交了。

为了保住小命,弄点吃的,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天天如此。韩信很受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太太听后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韩信听了很惭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丰功伟绩来。

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也瞧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接下来形势如何演变。只见韩信稍作思考,便默默地从那人的裤裆下钻了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实呢,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国各地反对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韩信加入其中一支实力较强的军队。军队的首领就是后来成为下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刘邦。最初,韩信只是做了一个管押运粮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后来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在萧何的引荐下,韩信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位将军。在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

成语故事四年级推荐模板 3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这个词语用了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成语故事四年级推荐模板 4

春秋战国,楚国有个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彩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嗖”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彩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就在一片喝彩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地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那人平静地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解释】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成语故事四年级推荐模板 5

赵文王3年,赵国消灭了中山国,举国欢庆,并封长子章在安阳郡,由田不礼辅佐。由于他们二人一向怀有篡逆之心,由此引起了朝中正直大臣的担忧。

有一天,李兑跟肥义说:“公子章强壮而意志骄横,党羽众多,欲望很大;而田不礼为人狠毒,贪婪无度,两人彼此合谋,一定要生出作乱的事端。古人说‘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图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到头来互相鼓动作乱,我们得时时提防才行。”

后来李兑又对肥义说:“依我看来,他们叛乱的中心是要权要势,你正是灾祸集中的目标,必然先遭祸害。为什么你不称病不出,把权力交给公子章,却偏要成为灾祸攀登的阶梯呢?”

肥义听了李兑的话很不以为然,告诉他:“不能这样做。从前先父把王位托付给我时就说道,你不要轻易改变念头和你的思虑,应该专心一致终结你的一生。……”

肥义接着说:“我接受了他的委托,并记录在典册上,假如我畏惧作乱,怎么对得起前人,变心臣子,罪大恶极,连刑法都不能容忍,况且贞节之臣必待灾祸来临,才能显示操守;尽心之臣必待大难临头,才会彰明本色,决不违背我的誓言。”

李兑感动得流着泪告别了肥义。此后,公子章和田不礼果然作乱,并杀害了肥义。“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常用来形容犯罪的动机。

成语故事四年级推荐模板_精选范文网

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经典成语故事四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