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其他故事

党员故事精选汇总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7

优秀党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党员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党员故事精选汇总1

2017年春节前夕,四川泸县民警蔡松松纵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水库,不顾自身安危,救起两名不慎落水的孩童,自己却再也没有上来,生命定格在31岁。

蔡松松,生前系四川省泸县公安局石桥派出所民警,湖北省松滋市人。2017年1月24日中午,距离除夕只有两天,泸县两名8岁男童到地势陡峭的玄滩幸福水库堤坝上玩耍,不慎滑入水中。正在岳父家准备吃团年饭的蔡松松听见呼救声,本能地冲出院门奔到堤坝。

危急情形下,蔡松松只脱下外套便毫不犹豫地跳进水里进行施救,他用双手死死托住正在下沉的两名孩童,拼尽全力一点一点地将他们顶向堤坝边,此时救援的群众增多,有人找来竹竿伸向两名儿童,当看见两名儿童抓着竹竿被人拉上岸后,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的蔡松松再也坚持不住,精疲力竭的身体随即沉入冰冷刺骨的水中。

现场目击者泸县玄滩镇通山村村民王开贵说,当蔡松松双手将两个孩子托出水面时,水已经没过了他的鼻子,只能看到他的眼睛和头顶。大家拼尽全力将蔡松松打捞上岸,但此时的他再也听不见人们的呼喊声了。

在同事们的眼里,蔡松松在生死关头的抉择并非偶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曾多次挺身而出救助他人。

1996年,蔡松松就曾勇救落水的同村小伙伴,2003年他又从长江里救起了一位落水少年。

2006年,为了帮助失窃的农民工,他徒手制服了掏出匕首的嫌疑人,还自掏腰包为失主买了回家的火车票。

2009年,在阿坝州红原县一起草原火灾中,他带领战友第一时间冲进火场,及时制止了大火的蔓延,保住了数百头牦牛、数百顷草场和牧民的住房。

蔡松松牺牲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决定,追授蔡松松同志“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蔡松松的牺牲,在四川公安系统和广大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他生前的同事谭迎说,蔡松松是湖北人,为了不让自己的湖北口音影响和群众的交流,他努力学习普通话,尽量用普通话和群众交流,当地百姓都感觉他和蔼可亲。工作中他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不该他值班也主动工作,细致认真的作风赢得群众和同事们的一致肯定。

他的离去太突然,在他生前工作的派出所,同事们依然记得他忙碌的身影、因劳累而嘶哑的嗓音。蔡松松的父母是淳朴的农民,谈起独子的牺牲,父亲蔡邦楷强忍着泪水说:“我们养育儿子就是为国家做贡献的,他英勇献身就是报效国家了。”

在生命最后时刻,蔡松松用“生死一托”诠释了作为共产党员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而作为一名警察,他用一生践行了铮铮誓言和对人民警察事业的无限忠诚。

党员故事精选汇总2

30多年扎根司法行政基层一线,时刻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永远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却从不向组织提个人要求。李培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突出的业绩和无私的奉献,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司法行政干警的时代风采。

李培斌,汉族,1965年9月出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11月入党。曾担任山西省阳高县龙泉镇司法所所长、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主任。2015年10月15日,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去世,年仅50岁。

李培斌生前曾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并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他逝世后,中组部追授李培斌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宣部追授李培斌“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中央政法委下发了《关于学习宣传李培斌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司法部追授李培斌“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模”荣誉称号,并作出向李培斌学习的决定。

李培斌30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直至因公殉职。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真情和汗水认真做好服务百姓的“小事”,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30多年来,他先后成功调解矛盾纠纷数千起,制止群体性事件上百起,教育60多名刑释解教人员迷途知返,挽救了50多个濒临破裂的家庭,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李司法”。

李培斌对调解工作十分上心,对群众利益十分关心,对自己的地位、利益却看得很淡,从未向组织提过个人要求,坦坦荡荡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保持一身正气、清正廉洁。

李培斌去世后,4箱证书、3间平房和一摞票据——这是他留给妻子和孩子的所有“家当”。

30多年来,李培斌获得的证书装满了整整4个纸箱:阳高县首届道德模范、大同市首届道德模范、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司法所长……数十项荣誉,记载着李培斌的默默奉献,以及干部群众、各级领导部门对他的认可和褒扬。

那些年,李培斌至少搬了8次家。李培斌在乡下工作时,租住村里的小窑洞。调任龙泉镇工作后,租住小平房。直到2012年,李培斌一家才在县城外3公里远的郊区盖起3间小平房。

李培斌去世后,家人和同事整理出厚厚一摞票据,有北京的、太原的、本县的;有油票、车票、住宿票,最早的有2007年的,都是他多年为工作垫付却一直没有报销的票据。

党员故事精选汇总3

将百姓冷暖放在心里的干部,百姓也将他放在心里。柴生芳就是这样一位被百姓永远铭记的好干部。

柴生芳,甘肃省宁县人,1969年7月出生。1986年7月以甘肃省庆阳市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1990年7月,被分配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200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7年,柴生芳停薪留职自费赴日本神户大学留学,2002年9月,提前半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宁要家乡一抔土,不恋他乡万两金。”留学归来后,他放弃高薪工作,毅然返回陇原大地,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2002年10月,柴生芳到甘肃省委办公厅工作。2006年,他主动要求赴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定西市工作,曾任陇西县副县长,定西市安定区委常委、副区长,临洮县委常委、副县长,临洮县委副书记、县长等职务。

2014年8月15日凌晨,柴生芳因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年仅45岁。

170多万字的民情日记、数百个他曾走过的村子都沉默而忠实地记录了他的扶贫故事。

定西市辖1区6县,其中3个县区都留下了柴生芳的足迹。不管在哪里工作,他都将精力放在了扶贫事业上,用生命为生活在这片“苦瘠甲天下”土地上的百姓奔出一条脱贫之路。

在陇西县任副县长时,柴生芳参与筹建了陇西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多方奔走,找项目、拉投资,引进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等项目。

2009年,柴生芳“转战”安定区工作,积极推进安定工业园、定西现代物流园等多个项目的签约落地。

2011年,柴生芳调任临洮县。“开门办公、马上就办;出门招商、回家下乡”是他的工作作风;“只要心里有百姓,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是他的行为准则。

在临洮工作期间,柴生芳走访群众5000多人次,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等问题,不遗余力推进民生实事的落实。

柴生芳在日记里记录下他所走过的每一个乡镇、村社和困难群众的情况,以及听到的意见和建议。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他将临洮全县300多个村子分为扶贫示范村和潜力村两种类型,标明发展方向,制作成图挂在办公室的墙上。

天天研究、时时琢磨,渐渐地,这位“博士县长”定下了精准扶贫的思路。“每个村都有主导产业,强村抓提升、弱村抓培育,余下村落分步推进。”他立规划、跑项目、引资金、抓落实,使临洮成为“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

“要想富,先修路”。柴生芳多次衔接协调,最终使临洮跻身国家“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之列,争取到1173.3公里的农村公路改造项目。

摆脱贫困,柴生芳有“组合拳”,既要“产业兴县”,也要“文化兴县”。临洮文化资源丰富,柴生芳深知“文化可以改变临洮”。他积极推动马家窑遗址的发掘和保护,重点谋划沿洮文化产业带。

“不搞特殊、不讲特权,公车里不能有‘土特产’;学识渊博,做事严谨;平易近人,善良正直。”与柴生芳共事过的同事这样评价他。

“他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把我们的冷暖记在心里。”得到他帮助的群众这样称赞他。

柴生芳始终信奉“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临洮县政府办公楼里,只要柴生芳在,他办公室的门始终开着。他办事不喜欢拖泥带水,能当场解决的马上就办,一次能解决的绝不会让大家再跑一次。

“工作上,他力求完美,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极致;生活中,他关心家人,孝顺父母,为人随和。他从未用职权给家人行过任何方便。他是我们晚辈的榜样。”说起叔父柴生芳,柴裕红至今仍难掩悲伤。

2014年8月15日凌晨,柴生芳的生命之火熄灭了,但他为这片土地留下了希望的火种。

党员故事精选汇总4

叶培建:1945年生于江苏泰兴,空间飞行器总体、信息处理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中科院院士。他1989年以来先后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计算机应用副总师、总师;1993年之后,先后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平台首席专家,月球探测卫星技术负责人,在卫星研制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重大贡献。

“在困难的时候,我们航天人要做一点事情,去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疫情防控期间,航天人并没有停工停产”“面对只争朝夕的使命,航天人奋发而为,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工作进度”……这段振奋人心的讲话,出现在前不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的一次“云上”微党课中,讲者名叫叶培建。

从我国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第一代长寿命实时传输对地观测卫星,到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甚至包括取代“红马甲”的深圳股票交易卫星VSAT网……作为多个具有开创意义的空间探测器的总师、首席科学家,叶培建在航天领域摸爬滚打了50多年,亲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亲身参与我国卫星研制、遥感观测、月球与深空探测的发展。

“如果有机会,我会选择到更艰苦的地方去”

叶培建从小立志航空报国,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一口气填了好几个航空专业。“第一志愿报北航,第二志愿报南航,可最后却被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录取了。”叶培建回忆。

毕业后,叶培建同无线电系的16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原航天部的卫星总装厂,从杭州来到北京,叶培建当时不太满意。“如果有机会,我会选择到更艰苦的地方去。”

如果说前两次都是阴差阳错的安排,那么几年后,他迎来了一次自己选择的机会。1980年,叶培建远赴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留学。其间,叶培建和同学相处很融洽,他经常用每天15分钟的“咖啡时间”,向外国同学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叶”。那段日子里,他鲜少娱乐,几乎把所有的闲余时间都拿来看书和工作。

瑞士风光秀丽、环境宜人,叶培建刚出国时,就有人议论“小叶不会回来了”,后来他的爱人也到了瑞士,议论越来越多;国外的老师同学们也纷纷劝说他留下来做研究。那时,叶培建对爱人说:“咱们现在不需要解释,等将来学成归国,站在单位同事面前时,别人的疑虑就会烟消云散。”

5年后的1985年8月,叶培建刚一完成学业,就立刻踏上了回国之路。

“科学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走,到月球背面去!”

多年来,叶培建一直从事控制系统、机器人视觉及计算机应用工作,他主持了航天科技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计算机工程和设计“上水平”的工作,推动普及了计算机在卫星、飞船设计及制造中的应用。

而他更为人们所熟知的,则是卫星研制领域的工作。1993年,叶培建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1996年,他又担任了我国第一代长寿命实时传输对地观测卫星中国资源二号的总设计师、总指挥。

卫星研制容不得半点马虎。作为总师,叶培建常说“只要卫星没有加注、没有点火,就要将问题复查进行到底”……在这种近乎苛刻的工作要求下,资源二号成功发射并按时在轨移交,被誉为“精品卫星”。

2007年,在团队一起努力下,嫦娥一号成功绕月,迈出了我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任务成功后,作为其备份星的嫦娥二号该怎么办?团队内一度出现分歧:有人认为,既然已经成功,就没必要再发射备份星;但叶培建果断站到了“反方”:“既然研制了这颗卫星,为什么不利用它走得更远?”后来的事实证明,嫦娥二号不仅在探月成果上更进一步,还为后续落月任务奠定了基础。

2013年,当嫦娥三号探测器完成落月任务后,关于其备份嫦娥四号的任务规划问题也曾出现过争论。有人认为,嫦娥四号落到月球正面比较稳妥,背面的风险太大,还涉及中继通信的问题,这时叶培建又一次提出了不同看法:“中国的探月事业总要向前走,只做别人做过的事情,怎么能创新,科学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走,到月球背面去!”

有人觉得他“犟”,也有人认为正是这股子“犟”劲头,才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叶培建说,“不害怕困难,要让困难怕你。认准的事情,就一定坚持下去。”

“年轻人还是要作息规律,用较高的效率把工作做完、做好”

叶培建75岁了,但语速很快、思维敏捷,只要谈起跟航天相关的话题,参数、术语甚至一些小行星的序号,他都能脱口而出……

如今,他仍肩负着嫦娥系列各型号的总设计师、总指挥顾问的重任;不少活跃于一线的科学家都曾是他的学生。“人家跟我说,中国航天发展速度这么快,老爷子您肯定休息不了。”每每讲到这里,叶培建的脸上总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自豪劲儿。

走进他的办公室,一个摆满书籍的大书柜十分抢眼:除了航天类书籍,还有许多其他学科的专业书。叶培建说,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并且书读得很杂。“这两年眼睛不好了,有些书便改成了‘听’。”叶培建说,自己的生活很规律,即便遇到天气不好,也会在办公楼里走上1万步。“年轻人还是要作息规律,用较高的效率把工作做完、做好。”

2018年5月,叶培建被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院长。除了讲课,他有时还会去宿舍跟学生们聊聊天。他说,除了传授知识,自己更希望学生们把航天人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们航天人跟大家一样,生活在社会当中,也有收入、职称问题,家庭、生活问题,但是有一点不同,就是当自己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的时候,航天人总能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

为了表彰叶培建在卫星遥感、月球与深空探测及空间科学等领域的突出贡献,2017年1月12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为456677的小行星命名为“叶培建星”。自此,“叶培建星”与以钱学森、杨振宁等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一样,将中国人的探索精神铭刻在广袤星空中……

党员故事精选汇总5

在吉林省农安县青山口乡魏家岭村,45岁的驻村第一书记廉中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在网络直播间里喊着“老铁”,说着顺口溜,为村里的产品吆喝、带货。

“饺子面料很重要,荞麦蒸饺特鲜美”——直播间里的廉中锋妙语连珠。几个月时间里,从一名“直播小白”变身“带货主播”,廉中锋感受到了电商带来的活力。

廉中锋已经驻村扶贫整整5年,发展特色产业、整顿村容村貌、联系帮扶单位……在扶贫干部和村民的努力下,2019年末,魏家岭村整村脱贫。

进入2020年,直播带货的风潮兴起。“我想尝试站上这个‘风口’,把农村的好产品卖得更多更远。”他说。

在吉林省驻村第一书记协会的帮助下,廉中锋架起直播卖货的设备。“当时想,直播不就是动动嘴吗?可实际远不是这么简单。”

卖点啥?啥好卖?这是挡在这位新晋“带货主播”面前的第一道关。比对货源、精选品类,廉中锋把当地的农产品企业跑了个遍,厂子一家家进,电话一个个打。那段时间,他每月2000分钟的套餐通话时长全部打光,动辄还要补缴两三百元话费。

渐渐地,货源稳定下来,可又一个困难接踵而至。

听说廉中锋要搞直播,家人最先反对:“你是去扶贫的,村里那么多事,当主播岂不是不务正业?”一些村民也质疑他的做法,认为直播带货“不靠谱”,让他“消停消停”。“流言蜚语袭来,心理压力很大,但不做怎么知道不行?”廉中锋心里暗暗使劲。

直播是项技术活,一次播多久、互动时说啥、如何夸产品……廉中锋开始“恶补”直播技能,“刷”带货视频。

“镜头面前嘴要‘碎’,网言网语得学会。”这是“主播”廉中锋的心得。在豆油厂,他对着镜头,大大方方和“老铁们”介绍产品;在大酱厂,他用流行网络用语推介下饭酱;在家里,他拿着写满字的手稿,对着镜子“表演”……

5月17日,廉中锋迎来首场直播。虽演练多次,但仍有些紧张,网友几番点赞后,他迅速找到状态。“一袋面粉三十九块九,儿时味道就能有”“东北大酱,拌饭做菜嘎嘎香”“老铁请留步,下一单不后悔”……

一场场直播下来,廉中锋越来越熟练。最火爆的一次直播中,有7万多名网友在线观看,全场成交3万多件农产品。

直播给村里带来真金白银。每卖出一袋小米,能增加5元村集体收入,几次直播卖出1.5万袋小米,为村集体增收7.5万元。

如今,不少村民和企业找上门,希望“廉主播”给“带带货”。“手机已是新农具,直播也是干农活,还有许多技能需要学习。”廉中锋说,他正盘算着把村里、乡里分散种植的农特产聚拢起来,建立统一品牌,让更多网友知晓。

党员故事精选汇总5篇_精选范文网

优秀党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党员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党员故事130多年扎根司法行政基层一线,时刻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永远做人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