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其他故事

党员故事汇集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14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为进一步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牢记初心使命,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争创一流。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党员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党员故事汇集1

孟夏时节,天高日暖。河北省临城县凤凰岭万亩核桃林绿意葱茏,蓝天白云映衬下愈显生机勃勃。

多年前,这里是一片乱石岗。“都该感谢我们的恩人李保国教授啊!”河北绿岭公司负责人高胜福感慨。

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他俯下身子为群众脱贫觅出路,用科技把荒山秃岭抛进历史,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他生前吃着馍就白开水当餐饭,用担当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渐成现实。他就是“人民楷模”、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国。

1958年,李保国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的一个农村家庭。1981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保国在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他便和同事们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太行山区最不缺的就是大石头,最缺的就是土地。在河北省邢台市前南峪村,看着一座座“石头山”,李保国来了“杠头”劲儿。他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认为爆破整地在改善土质方面大有可为。

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在此基础上,李保国开始引导农民种板栗。几年下来,前南峪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从前南峪村开始,李保国就把“家”安在了太行山区。为了帮助邢台市岗底村百姓致富,李保国潜心研究出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仅苹果种植这一项,村民人均年收入就从不足百元达到3万多元。

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回忆说:“他真是为我们这穷乡亲着想,心里就是想着老百姓。经常是起早贪黑,钻沟爬岭,越是刮风下雨越上山,研究他的课题。他自己这样做,他要求他的学生也是这样。老百姓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人家是个大学教授,像这样为咱岗底村服务,从内心非常感激他。”

“是共产党员,我就要为人民服务;是教师,我就要为学生服务。”这是李保国的口头禅,也是他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好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李保国把大批学生“赶”到田间地头去。

他常说:“搞科研就要像农民种地一样,春播秋收,脚踏实地。扎不进泥土地,就长不成栋梁材。”

如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李保国妻子、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说:“经济林专业,就是跟实践紧密结合的,保国通过往点上跑,一方面给农民带来很大效益,帮助农民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同时也不断补充教材、教学内容,使学生们也愿意听他的课。”

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及时更新在教材和授课中。

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他的家人、他的学生、他的太行山里的乡亲们……30余年间,李保国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帮助10万农民甩掉了“穷帽子”。他淡泊名利、坦荡无私,不图回报、不计得失,既不拿农民给的报酬,也不持企业奖的股份,终其一生保持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保国走了,但是他还有未完成的事业,还有很多老百姓需要他,我想这也是他生前最大的牵挂。”李保国的爱人郭素萍回想起自己的伴侣、同事眼圈湿润。她告诉记者,曾与李保国一起并肩战斗过的专家、同事、学生、农民组成了一支科技扶贫团队,正与她一起努力把李保国生前未竟的事业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眼下,为了帮助农民朋友销售核桃、苹果等农产品并获得更好收益,郭素萍和团队利用电商开辟销售新路,她自己也做起了免费的“带货主播”。

为纪念李保国,乡亲们在核桃种植基地专门建设了李保国科技馆,并高高矗立起他的雕像。

党员故事汇集2

“法律是公平公正的,要用法的精神解决问题,服务百姓。”邹碧华曾说,当年他得知自己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录取时,曾激动地给母亲打电话报喜。母亲告诫他:“一定要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这句话,成为邹碧华一生的座右铭。

邹碧华,男,汉族,1967年1月出生,1999年5月入党。曾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14年12月10日,邹碧华同志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7岁。

邹碧华在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当了四年的院长。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务实改革,审理了一批棘手要案。

2009年5月,一个年仅5岁的白血病孩子被父母抛弃。在他爷爷奶奶的带领下,孩子来到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要起诉他的亲生父母,索要抚养费,而长宁区法院当时没有类似的案件可参考。邹碧华得知以后说,这个案件必须要立案。最终,孩子的父亲将名下房产划归孩子作为治病的医药费,孩子坚强地活了下来。

针对信访案件数量居高不下的情况,邹碧华要求加快工作节奏。他亲自主导开发了信访投诉监控系统,让所有的来信来访从纸质化变成了网络化,信息的可视化避免了以往信访件泥牛入海的情况。

为了成为一名更好的法官,邹碧华在法律业务上持之以恒地学习钻研。除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他还主编或撰写了《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中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研究》《法庭上的心理学》等十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在法律界曾引起轰动,连续两年成为法律出版社的畅销书。很多一线法官评价此书“逻辑清晰、思路严密,审判时按图索骥,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还有人戏称,要件审判九步法是“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2014年7月,上海率先在全国拉开了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的大幕。当时,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的邹碧华,成为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起草者之一。邹碧华首创案件权重系数理论,进一步健全科学评估体系。

邹碧华坚持“不让年轻人和老实人吃亏”的原则。“在实行员额制的过程中,当避免搞‘一刀切’,不能为了图省事、求便利,就欺负年轻法官,将助理审判员‘就地卧倒’转为法官助理,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考核标准,让真正胜任审判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员额。”邹碧华曾说。

在接连的疲劳作战之下,邹碧华积劳成疾。2014年12月10日,邹碧华突发心脏病,生命定格在了47岁。

邹碧华证明了法官可以不是一种“官”——不靠森严的行政等级和权力,仅凭自身的法学素养和对职业共同体的尊重,也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敬畏。

党员故事汇集3

在吉林省农安县青山口乡魏家岭村,45岁的驻村第一书记廉中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在网络直播间里喊着“老铁”,说着顺口溜,为村里的产品吆喝、带货。

“饺子面料很重要,荞麦蒸饺特鲜美”——直播间里的廉中锋妙语连珠。几个月时间里,从一名“直播小白”变身“带货主播”,廉中锋感受到了电商带来的活力。

廉中锋已经驻村扶贫整整5年,发展特色产业、整顿村容村貌、联系帮扶单位……在扶贫干部和村民的努力下,2019年末,魏家岭村整村脱贫。

进入2020年,直播带货的风潮兴起。“我想尝试站上这个‘风口’,把农村的好产品卖得更多更远。”他说。

在吉林省驻村第一书记协会的帮助下,廉中锋架起直播卖货的设备。“当时想,直播不就是动动嘴吗?可实际远不是这么简单。”

卖点啥?啥好卖?这是挡在这位新晋“带货主播”面前的第一道关。比对货源、精选品类,廉中锋把当地的农产品企业跑了个遍,厂子一家家进,电话一个个打。那段时间,他每月2000分钟的套餐通话时长全部打光,动辄还要补缴两三百元话费。

渐渐地,货源稳定下来,可又一个困难接踵而至。

听说廉中锋要搞直播,家人最先反对:“你是去扶贫的,村里那么多事,当主播岂不是不务正业?”一些村民也质疑他的做法,认为直播带货“不靠谱”,让他“消停消停”。“流言蜚语袭来,心理压力很大,但不做怎么知道不行?”廉中锋心里暗暗使劲。

直播是项技术活,一次播多久、互动时说啥、如何夸产品……廉中锋开始“恶补”直播技能,“刷”带货视频。

“镜头面前嘴要‘碎’,网言网语得学会。”这是“主播”廉中锋的心得。在豆油厂,他对着镜头,大大方方和“老铁们”介绍产品;在大酱厂,他用流行网络用语推介下饭酱;在家里,他拿着写满字的手稿,对着镜子“表演”……

5月17日,廉中锋迎来首场直播。虽演练多次,但仍有些紧张,网友几番点赞后,他迅速找到状态。“一袋面粉三十九块九,儿时味道就能有”“东北大酱,拌饭做菜嘎嘎香”“老铁请留步,下一单不后悔”……

一场场直播下来,廉中锋越来越熟练。最火爆的一次直播中,有7万多名网友在线观看,全场成交3万多件农产品。

直播给村里带来真金白银。每卖出一袋小米,能增加5元村集体收入,几次直播卖出1.5万袋小米,为村集体增收7.5万元。

如今,不少村民和企业找上门,希望“廉主播”给“带带货”。“手机已是新农具,直播也是干农活,还有许多技能需要学习。”廉中锋说,他正盘算着把村里、乡里分散种植的农特产聚拢起来,建立统一品牌,让更多网友知晓。

党员故事汇集4

凭着一股韧劲,刘印洲磨坏了5双运动鞋,吃了30多包方便面、20多个冷馒头,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别人半年才能完成的走访入户。

正是这股韧劲,刘印洲带领协隆村全村215户、756人,贫困户93户、355人脱了贫致了富。

青海甘德县江千乡协隆村是一个纯藏族村。每天清晨,牧民将自家的牦牛送上海拔4700米的山坡,累了席地而歇,点燃牛粪烧水,一口糌粑、一口酥油茶……过去,靠天吃饭是他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发展之困笼罩着整个村庄。

直到刘印洲的到来。

2017年7月,新任协隆村第一书记的中铁十七局工程师刘印洲,一个28岁小伙,第一天上任就差点被高原反应打垮。“做梦都是头被按在水缸里”“鼻子像是被人用手捂住了”。同事劝他先休息,适应一下。

“时间可不等人。”刘印洲想,“来村里不是让你坐着、躺着,等你适应、让你养身体的。”

入村第二天,刘印洲就着手走访入户。

果洛州地广人稀,村民极其分散,这个山头住这户人家,隔几个山头才有下一户,前后至少一个小时车程。

刘印洲心里盘算,全村215户,按照开车一天最多跑5-6个山头的速度,要走访所有户,至少一个月以上。

说干就干。第一次走访,就遇上极端天气,车陷到泥里。3个路过的老乡“救”了刘印洲。车轮飞转,泥花溅了刘印洲一身。几个小时后,家住最北的散花揉了揉眼,望着眼前的刘印洲,满脸的不可置信,“这怕是个泥书记!”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的话,刘印洲记在心头,落在笔头。谁胆子小,发展产业要多鼓励;谁较莽撞,要提醒不要蛮干;谁家孩子上学困难,要时刻紧盯控辍保学……一圈走下来,扶贫日志上,密密匝匝记录着全村人的性格和家庭情况。

走访只是第一步,整顿村里涣散局面,才是一场大工程。

三个板凳一张桌,几张年代久远的宣传画,歪歪扭扭挂在墙角。“进场”后,刘印洲第一个提议,就是给村里修个像样的会议室。眼看着崭新的桌椅板凳,被摆进了修葺一新的会议室,村干部面面相觑,“咱这第一书记,是说干就真干。”

想干事,人心必须齐。定村规民约,开展“三会一课”,讲党的政策……一段时间下来,村“两委”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可以一起坐下来商定村里的集体经济了。

刘印洲拿出计划:扩建饲草基地,往畜牧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路上走。

“没资金,就是空谈!”有人拍了桌子。

“光说谁不会!”有人不屑。

村民也嚷开了,你一句,我一句,那叫一个呛人。刘印洲心里明白,年龄摆在那,大伙这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行,来这儿就是走过场。

刘印洲没吭声,心里却激起了一团火。

“来了一个娃娃。”一个村干部的小声嘟囔,钻进刘印洲的耳朵。

当初选择驻村扶贫时,刘印洲就已在心里立下了“军令状”。此时,他更是铁了心,向大家承诺,“只要有好的项目,钱我来想办法”。

十多次调研,一呆就是几天几夜;数十个长途电话,一打就是1小时开外;带着近万字的计划书,在乡里一泡就是一天……“刘书记的腿都跑细了!”乡长打趣道。看到了刘印洲的决心,村干部和村民决定跟着他干。资金下来了,运输车队组起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村干部和村民相信,跟着刘印洲能干成事。

心齐了,发展就快。2018年,饲草基地扩建到5400多亩,草长得极其茂盛,每亩草场能收割约两吨青贮草,当年,贫困户每户就分红420多元。“这是我们的饲草基地!”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一个劲地往车上装打好捆的青贮草,忙得热火朝天。

不到三年,以饲草基地为基础,“雪山牧业”新型畜牧企业引进来了,贫困户的部分草地、牛羊、资金入股到企业,企业每年按入股资金8%分红,66户贫困户脱了贫;民族服装厂开起来了,不光年底能分红,还解决了数十人的就业问题,带领25户贫困户脱贫摘帽;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办起来了,牦牛肉、黑枸杞走出高原,端到了全国人民的餐桌上……村民年人均收入从原来的2000元,到现在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土坯房也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易地搬迁房。

这期间,村里传出消息:刘印洲2年驻村期满,要走了。

村民坐不住了,纷纷前来挽留,一定要从刘印州嘴里听到“不走”两个字,才罢休。

刘印洲也坐不住了,眼下,正值协隆村发展的节骨眼,许多事还得靠他张罗,他选择继续留下。

今年,是刘印洲驻村的第四个年头,协隆村已全面实现脱贫摘帽。当初嘟囔“娃娃”的那位村干部,早已改了口,提起刘印洲,也竖起了大拇指:“他是我见过最棒的第一书记。”

党员故事汇集5

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托万哈迪勒克村(以下简称“托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村208户村民中,有203户是维吾尔族。然而,这群维吾尔族乡亲们却有一个汉族“带头人”。他就是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英杰。

在黄英杰带领下,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通了柏油路,家家住进新房、户户通了水电,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2008年的33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60元。谈起村里发生的变化,维吾尔族乡亲们都说:“多亏我们的好书记黄英杰!”

村里的主心骨

1990年,17岁的黄英杰在高考落榜后,跟随亲戚从四川老家来到新疆麦盖提县打工。他至今不能忘记:“刚来村里时,我很穷,乡亲们送我吃、供我住,这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1997年,在托村村民的帮助下,黄英杰顺利承包了80亩荒地,还被允许缓交租金。“更让我难忘的是,老党员买买提·吾守尔从银行贷款1600元给我用。”黄英杰说,这笔钱算是他发家致富的启动资金。

在托村安下家后,头脑活泛的黄英杰不断在沙漠上种树、垦荒,一点一点将沙漠改良成耕地。到2005年时,他手里已经有了300亩土地,每年收入约10万元,成为托村的富裕户。

扎根托村的日子里,黄英杰与维吾尔族乡亲们互帮互助、不分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2006年,乡亲们推选热心能干的黄英杰做村委会副主任。当时,村干部的月收入不到100元,家人和朋友都认为这个差事钱少活多,都劝他不要接。但黄英杰二话没说就走马上任了,他说:“做人不能忘恩,从乡亲们那儿欠下的情,我要涌泉相报。”

当时,村里生产条件很差,基本没有大型农机具,农产品增产增收一直存在困难。为此,黄英杰向亲戚朋友借钱,带头购买一辆东风104大马力拖拉机和一辆504中型拖拉机,帮助有需要的村民开展农业生产犁地、耕种。

多年来,托村村民大都以种植棉花为生,棉花收成直接关系到家里的光景。黄英杰积极向村民宣传科学种田相关知识,讲解棉花生长过程中科学施肥的重要性。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开始学着在棉花地里施用化肥,当年亩产就由原来的200公斤增加到260公斤。

2008年,作为村里的主心骨,黄英杰毫无争议地被村民们推选为托村党支部书记。

百姓致富的领头人

上任后的黄英杰,没有辜负群众的信任。他始终认为:“做好群众工作,就是要实事求是,为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着想。”

当时,村里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田灌溉用水严重不足,黄英杰下定决心改变村里的灌溉窘境。为此,他积极争取乡党委、政府帮扶政策,得到9万元资金支持,加上村民筹集的部分资金,确保了水渠修建工程顺利开工。工程竣工后,彻底解决了5200亩耕地浇水难的问题。

村里的路坑坑洼洼,载重4吨的拖拉机最多能拉出去1吨货物。深知“想要富先修路”的黄英杰,于2011年在村里发起了募捐倡议,并亲自带头捐款5000元,其他村民也捐了起来,很快凑齐了5万元修路款。2012年6月,一条帮助村民致富的柏油路终于修通了。

为村民增加收入,一直是黄英杰心心念念的事情。2009年,他发现核桃市场需求量大,而且符合当地种植条件,便积极向村民推广,并协调农村信用社为农户担保贷款40万元。通过3年努力,全村的核桃种植面积达到3800亩,2013年挂果率达到了100%,林果业成为村里新的支柱产业。

现在,黄英杰又把庭院经济建设作为改善居住环境、节省生活开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按照“前院、中园、后圈”的模式,引导扶持村里低收入家庭发展庭院经济、精品果园和畜牧业。

“他把村民当成了亲人”

心怀对乡亲们的感恩之情,黄英杰把村民当成了亲人,只要群众有困难,他都会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村民吾斯曼·斯依提的儿子出了车祸,黄英杰不仅包车把伤者送往医院,还垫付了7000元医药费;左拉古·阿布拉家有两个孩子在乌鲁木齐上学,春耕又赶上开学,一家人陷入困境,黄英杰又爽快地帮他家解决了3200元的生产资料……村民们说:“黄书记为村民做过的好事,多得如同道路两旁的沙枣花,数也数不清。”

在解决群众问题上,黄英杰坚持“一碗水端平”甚至“心眼偏向群众”。管水、分水是“大事”,就是要让群众先浇,党员干部后浇,而黄英杰总是最后一个;发放扶贫资金,落实惠农政策更是“大事”,黄英杰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看实情,征求意见,保证让最需要的人先得实惠。

黄英杰用点点滴滴的努力,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与爱戴。2016年,黄英杰当选库木库萨尔乡副乡长兼托村党支部书记。得到消息后,村民们纷纷跑去向村主任依明·买买提说:“如果调走黄书记,我们可不答应。”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和村党支部书记,黄英杰用赤诚和奉献架起了民族团结的连心桥,让“团结之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生根发芽、绚丽盛放。

党员故事汇集5篇_精选范文网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为进一步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牢记初心使命,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争创一流。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党员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党员故事1为加强各民族居民沟通,她主动联系高校师生开展汉语培训;为推动社区居民就业,她邀请职校老师开展营销、烹饪等培训,推动建立少数民族创业街……“出了南宁火车站就去中华中路社区,有困难就找谢大姐帮忙。”在南宁务工的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谢大姐”是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党委书记谢华娟,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