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整理模板
相关文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经典感人的长征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整理模板 1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整理模板 2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有名的长征故事五:
长征的时候,肖彬在红二方面军6师18团9连当指导员。泽章坝遭遇战中,他负了重伤。过草地的时候,上级给了他一匹马,并安排连里的小通讯员吴玉民照顾他。
小吴这年刚刚16岁,个子不高,黑黑的,长得挺结实。别看小吴年龄小,可是很会照顾人。每到宿营地,他都先找到一块干燥或者背风的地方,把自己那床补丁摞补丁的破被铺在地上,扶肖指导员歇下后,马上支起小铝锅烧开水,给指导员洗伤、消毒,然后拿出半小瓶儿红汞(这是当时他们部队唯一的药品)为指导员换药。
部队一天一天朝前走,肖彬和小吴的粮食袋越来越轻了。伤势好一些,肖指导员开始硬撑着帮小吴打些下手,到了宿营地,小吴拣柴火烧上饭,然后肖指导员看着火,小吴就去放马。
这几天,小吴不用肖指导员烧火了,放马走的时候,他总是带上小锅,说是可以边放马边烧饭,两不耽搁。每回,他都是很晚才回来,把小锅里热腾腾的饭盛给指导员吃。指导员一让他吃,他就笑着拍拍肚子说:"看,鼓鼓的,早吃饱啦!"
可是,指导员总是觉得小吴好象越来越瘦弱了。刚出发时,他每天都马前马后跑来跑去,不知道什么是累似的,可这一段,他不光不大跑了,而且走路急一些都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指导员让小吴爬坡时抓着马尾巴,小吴总是笑笑,坚持自己走。尽管他老是帮作笑容,可指导员却看出他在瞒着什么。
这天傍晚,小吴安顿好指导员,又去放马了。
肖指导员悄悄跟上了他。但由于腿上有伤,他只有慢慢地爬,被远远地落在了后头。当他在一处小树林追上小吴时,小吴正端着锅,一口一口地吃着什么。
quot;小吴!"肖指导员轻轻唤了一声。
小吴吃了一惊,一看是指导员,急忙把小锅藏在了身后,稚气地笑着问:"指导员,你怎么来啦?"
肖指导员没有回答,仍然向前爬着。小吴赶紧起身扶他。指导员顺手端起了小锅。小天急忙用手去捂,指导员用命令的口气说:"把手拿开!"
小吴只好拿开了手。
肖指导员凑着火光向锅里一看:天啊,这能叫饭吗?一锅黑乎乎的草根树叶,即使是饥肠辘辘的时候,见了它也就"饱"了,而这位只有16岁的小鬼,为了照顾战友,自己竟用它来充饥……肖指导员的眼睛模糊了,这时,他的耳边断断续续传来小吴低低的哀求声:"指导员,你别生气,你批评我什么,我都接受……"
肖指导员能批评小吴什么呢?他放下小锅,一把将小吴紧紧地抱在怀里……
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整理模板 3
长征中一路艰辛跋涉背锅造饭的炊事班故事,则更具代表性,更令人感慨万分、感人肺腑。
长征途中,随着行军条件越来越艰苦,总部要求各部在确保必要的粮食弹药外,必须减轻负重,争取轻装行军,以节省体力,提高行军速度。并特别规定:炊事兵每人只准挑20千克。
这一规定下达后,立即遭到了红军各连队炊事兵们的反对,他们纷纷找干部提意见:“上级只知道照顾炊事兵,却不关心战士。行军找不到粮食,我们如果不多挑点东西,战士们吃什么?”
他们的心里头,装的是战士们的饥饱,装的是自己的职责,而不计较自己肩头的重量。他们偷偷地违反“规定”,悄悄地把粮食藏进了行军锅中,担着和原来一样沉重的担子,保障着战士们的基本生活。
然而,在过草地之前,由于粮食非常缺乏,红军战士们都自己携带炒制的青稞麦子,没有多余的粮食让炊事兵们挑了。
红3军的一个连队的炊事班,原来有9个人,有2个长眠在大雪山的冰雪中,过草地时只剩下7个人。这时上级又一次要求轻装,炊事兵们狠狠心,减掉了盆盆罐罐,但无论如何都舍不得丢掉那口铜制的行军锅。他们商量说:“没有粮食做饭,我们总可以给大家烧点开水吧!”于是,一位炊事兵背起了沉重的行军锅,踏入了举步维艰的草地。
进入草地的第二天,炊事班长向谢司务长提议:“司务长!战士们走烂泥地,脚都泡坏了,不烧点热水烫烫脚怎么行呢?”
谢司务长不是没有想到这一点,而是觉得,草地行军炊事员比战士更辛苦,担米、做饭已经够受的了,怎能再加重负担呢?再看看炊事班战士们一个个瘦削单薄的身躯,实在不想让他们劳累了。况且草地上整日阴雨连绵,根本找不到干柴,考虑到这些,谢司务长自然没同意,就一句话也没说。
可是,一到宿营地,炊事员们就忍着疲惫,不知从哪里弄到了几根半干的树枝和柴草,满满地烧好了一锅开水。战士们烫着脓肿的脚,舒服多了,无不异口同声称赞炊事班“真是大家的贴心人”。炊事兵们个个欢喜满面,决心再苦再累,也要将这口行军锅背出草地。
然而,情况越来越严重。草地行军比往日要艰难百倍。炊事兵们每人和其他战士一样,所带的干粮十分有限,有的人偷偷把自己的干粮送给了伤病员,所以他们的身体都非常虚弱。两天之后的一个早上,在艰难的行进途中,背着行军锅的炊事兵走着走着,突然身子一歪栽倒在地,一声不响就牺牲了。后面的一位炊事兵疾步走上前去,脸上挂着悲伤的眼泪,二话没说,解下牺牲在身边的战友身上的行军锅背到自己身上,继续前行。
草地的天气变得也太快了,实在捉摸不透、瞬息万变:一会儿是狂风,吹得人睁不开眼;一会儿又是暴雨,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
果然,背着行军锅走着走着,老天又刮风又下雨,正午,雨下大了,战士们在风雨中冻得浑身哆嗦。于是,部队停下休息,炊事班赶忙找个地方用油布遮挡风雨,支起了行军锅,用另外一名炊事兵一直背在身上的干柴,烧开了一锅辣椒、生姜汤,又挨个送到停下来休息的战友们面前,给战士们解寒。
第二个背锅的炊事兵刚把一碗姜汤递到战友手中后,便倒在了风雨中,停止了呼吸。仅仅半天工夫,战友们眼睁睁地看着牺牲了为大家尽心尽力服务的两个炊事班同志,怎能不伤心呢?战士们手捧着滚热的姜汤,泪水直流,无法下咽。
被姜汤暖热了身子的队伍恢复了生机,又重新上路了。第三个炊事兵背起了行军锅。傍晚宿营时,炊事班照旧给战士们先送来了热姜汤,又送来了烫脚水。
由于没有工夫歇息,炊事班现在仅剩的5个人身体明显非常虚弱。第五天晚上宿营时,连长要给炊事班补充几个战士。这事让炊事员们知道了,他们推荐钱班长去见连长。班长对连长说:“连长,绝不能从连里抽人,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牺牲同志的担子,我们担得起!” 连长饱含热泪,答应了他的请求。其实连队也实在是无兵可抽了,由于长途征战,这个连经过几次战斗,100多人只剩下30多个,也实在不能再往炊事班里调了。
刚到后半夜,炊事班长老钱就偷偷爬起来,悄悄为同志们烧开水。谢司务长知道他昨天还发着高烧,劝他去休息,但他怎么也不肯放手,说:“这是我的任务!明天早晨大家起来后,没有开水喝,我这个炊事班长就太对不起大家了!”他反而一个劲地劝司务长去休息。 红军长征时经过雪山――川康边界的夹金山
于是,谢司务长便起来帮助他,借着火光,谢司务长发现他脸上滚动着黄豆大的汗珠。
只见炊事班长他脸色惨白,用微弱的声音对司务长说:“给我口水喝吧……”司务长连忙去舀水,刚把锅盖掀起来,还未待把水舀起来,就忽然听见身边“扑嗵”一声,回头一看,炊事班长已经倒在行军锅旁一动也不动了!谢司务长急忙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谢司务长的胸前渐渐变冷了。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这位默默无闻的英雄――炊事班的钱班长,却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锅灶前!
炊事员们醒了,连首长、战士们都来了,大家都沉痛地淌着泪,在钱班长烈士面前静静地默哀良久。
转过夜,天亮了,战士们喝了炊事班长生前烧开的水,浑身热乎乎的,又开始了一天的跋涉。炊事班收拾好东西,另一名炊事兵默默地背起了那口行军锅,默默地前行。一天又一天,每当休息和宿营时,连队照旧可以用上热水,可炊事兵却一个接一个地倒下,长眠于茫茫的草地中。
当这个连队终于走出草地、到达陕北的时候,那口铜制的行军锅已经背到了司务长的肩上。连长看见了,低下了头;战士们看见了,流出了眼泪。大家虽然嘴里不说,可是心里都清楚:炊事班的同志们已经全部牺牲了,他们的骨骸将永远地埋葬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中……在最艰苦的长征中,这个连的战士除了战斗减员以外,没有因饥饿而牺牲一个人。而那口标志着烈士们功绩的铜锅,仍被珍贵地保留在这个连里。
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长征期间9名炊事员用过的打火镰刀也在陈列之内。它背后讲述的是“抬石磨行军9炊事员牺牲”的故事,耐人寻味。
原来,一个连有9名炊事员,为了让连队战士能跑能打,这个炊事班成员每到一个地方进行补给的时候,尽量多给自己连队带点粮食,每个战士的标准粮吃完之后,还能将多余的一点点粮食给大家熬粥喝。
当时在藏区,打下来的粮食是原粮,即没有脱壳的粮食。恰在这时,炊事班发现了一个废弃的石磨,为了让战友吃上去壳的粮食,9个炊事员就将五六十斤重的石磨背上了。
就是带着这个石磨,9个战士在长征途中,有的饿死了,有的累死了。到了走出草地的时候,9个炊事员全部牺牲了。
在军队里,炊事员整天围着锅灶转,与那些冲锋陷阵、杀敌夺旗的战斗岗位比较起来,似乎是一种很平凡的工作。但是,在过草地时,那7位炊事兵,用最后的一点精力背着那口沉重的行军锅,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这个岗位,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长眠于草地中的那7个炊事兵,谁能不说他们伟大呢?谁能不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呢?
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整理模板 4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quot;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quot;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quot;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quot;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整理模板 5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最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整理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