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故事最新整理集锦
相关文章
在故事中畅游,孩子们会感到身心完全放松,从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通过或富于智慧或充满想象、或饱含大爱或寄寓深情的故事,孩子们能看到世间的善恶,并拓宽心中的天地。许多故事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科学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科学故事最新整理集锦 1
俄国双耳失聪的中学教师齐奥尔科夫斯基,对火箭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震古铄今的贡献。他首先敏锐地指出,巨大火箭的动力应当是液体火箭发动机。他设计了用液体火箭发动机作动力的飞行器草图,并设想用煤油和液氧作推进剂(燃料)。
1857年9月5日,齐奥尔科夫斯基诞生于俄国的一户贫寒农家。9岁那年,由于患了严重的猩红热病,双耳丧失了听力,无法继续上学。从此,他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功课。童年的不幸,使他整天呆在家里阅读书籍,再也无法与别的孩子一起玩,从而疏远了与他同龄孩子的联系。两年后,他母亲去世,这种不幸,使他变得更加孤独,同时也使他开始沉醉在书本的海洋中。
16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莫斯科学习。他住在一位贫苦洗衣妇女家里,每天忘我地自学,不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到附近图书馆里埋头读书,甚至常常忘记饥饿和寒冷。他认识到,刻苦自学,是猎取科学知识的唯一道路。尽管生活上很艰辛,只能用一点黑面包充饥,但在莫斯科的3年里,他自学完微积分、解析几何、球面三角、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许多科学知识,其中关于飞行问题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他,使他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幻想。
3年半后,他回到家乡,当了中学教师。
后来,齐奥尔科夫斯基全力以赴地投身于火箭和宇宙航行问题的研究之中。他确信只有火箭才是实现宇宙航行的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并首先提出多级火箭理想速度的计算公式。这个公式就是著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它解决了火箭及其运动的一系列理论问题。1898年,他完成了第一部有关火箭原理研究的科学论著。这部著作为航天事业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为火箭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5年这位前苏联火箭之父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但前苏联人们沿着他的足迹,于1957年首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世界上第一个制成液体火箭并投入试验的,是美国科学家戈达德。1926年3月16日,在罗斯维尔的荒郊,架起了一座两米多高的发射架,上面竖着—枚高约3.9米的火箭,戈达德要在这里进行划时代的试验。开始发射了,火箭下面喷出燃气,火箭直往上窜,可是只飞了12米高、56米远。这和现代的火箭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它毕竟是世界上第一枚发射成功的液体火箭。戈达德的贡献是把航天理论与火箭技术结合起来,使火箭进入实际的研制阶段。戈达德不断地改进他的火箭,最终使火箭有了相当可观的高度和速度。戈达德是制造液体火箭的创始人。刚开始发射的火箭,由于没有控制设备,火箭不能按预定的方向飞行,1932年,戈达德开始用高速旋转的陀螺来解决火箭的稳定性。陀螺能绕某一个支点自由旋转。最简单的陀螺就是民间玩具“地转子”或称“地牛”。当“地牛”在地面围绕自身轴线飞快转动时,你越使劲抽它,它就转得越欢,立得越稳;不使劲抽就转得慢,开始摇晃;如果不抽,“地牛”最终会倒地,这一特性就是旋转物体的定轴性。火箭装上这种陀螺就能扶摇直上了。
火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还要改变方向,这就需要操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戈达德发明了燃气舵,它的功用有如飞机的方向舵,不过飞机的方向舵是靠外部气流的作用,使其偏转以改变飞机的航向,而燃气舵却是装在火箭发动机的内部靠近喷口的地方,它利用燃气流的作用使其偏转,从而达到改变火箭方向的目的。1932年,戈达德完成了陀螺和燃气舵控制火箭飞行的试验。1935年,戈达德制造的火箭的速度超过音速,射程达到70公里,他的成功就使30年代一大批火箭研制者受到鼓舞,德国的奥伯特就是其中一个。
奥伯特提出许多关于火箭构造和飞行的新观点,他的名著《通向航天之路》又激发了许多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兴趣,许多国家相继成立了火箭和航天爱好者的组织。1927年,德国创建了太空旅行协会,由奥伯特任会长,1928年,前苏联成立了反作用运动研究会,随后英美等国也相继成立了星际旅行的学会或协会,这些组织中的不少成员后来都成为各国研究第一代火箭的领导者或技术骨干。
科学故事最新整理集锦 2
柴油机车
鲁道夫?狄塞尔是德国著名的热机工程师、柴油机的发明家。他在科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发明了以柴油为燃料的新型内燃机。这是19世纪末最重要的机械发明之一。柴油压缩点火式发动机发明后,成为蒸汽机车的竞争对手。
1912年,瑞士温特图尔市的絮尔泽工厂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柴油机车。机车重85吨,功率为 1200马力。在此之前,柴油机轨道车已由“汽车之父”-德国人戴姆勒研制成功。但将这一原理运用于牵引列车,却困难重重,关键问题是如何将动力传递给轮轴。因为和蒸汽机相比,柴油机的传动要猛烈得多。后来人们将发动机和轮轴之间的机械传动改为电动传动,即由柴油机带动发电机向电动机供电。
柴油机车不仅效率高,且只需蒸汽机车20%的燃料费,还能制造数马力至数万马力大小不同的引擎。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使用柴油机车的国家日益增多,并逐步取代了蒸汽机车的地位。
科学故事最新整理集锦 3
测地卫星
以往,人们对大地的测量是通过实地勘测和航海测量完成的。但对于那些人类难以涉足的地带又该怎么办呢?第~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在飞机上安装了专用照相机进行航拍,一幅幅地面图像清晰可见,但因受高度限制,每一幅照片的拍摄面积只有900平方公里左右,若将整个地球用一幅幅照片拍摄下来,再进行连接、确认,其工作的繁杂性是可想而知的。人们在继续思考、努力。终于,人造卫星的诞生实现了人类多年的愿望。测地卫星可立足空间,使用遥感技术将半个地球L的任何山脉、河流的分布、云层、海流的动态以及春、夏、秋、冬的景色变化拍成一幅照片,供人类观察、研究。在人们的视线里,地球表面不再神秘了。
测地卫星是专门用于大地测量的人造卫星。根据测地的任务和方法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种:
几何学测地卫星??它把卫星作为地面各观测站的中间控制点,通过同步观测和空间三角测量,按照统一的全球测地数据进行跨洋的全球大地联测,建立高精度的全球大地控制点网;或把卫星作为定位基准,确定控制点位的精确坐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动力学测地卫星??它利用已知卫星轨道参数或卫星瞬时坐标,根据轨道摄动理论获得引力场参数,定出观测站点位的地心坐标。1962年10月对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安娜” IB号专用测地卫星,重约162公斤,卫星上右闪光灯、多普勒信标机和雷达应答机。之后又发射了。西可尔测地卫星。以及。激光地球动力学卫星”。日本曾利用美国的测地卫星,将原来地图上鸟岛的位置向东偏移 1500米,纠正了原位置的错误。从1966年2月一1975年,法国陆续发射了“调音”号、“皇冠”号、“佩奥利”号和激光测地卫星”,进行了欧、非两块大陆的联测。前苏联发射的测地卫星混编在“宇宙”号卫星系列中。
科学故事最新整理集锦 4
气象卫星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传统的气象观测采用直接测量法,即利用各种测量仪器直接测出大气的温湿、压、风等数据。而面对占地球表面80%的海洋极地和人烟稀少、难以建立气象站的地区,50年代出现了气象火箭、地球物理探测火箭,虽然使对大气的探测高度L升到几百公里的高空,但仍有局限性。人造卫星为气象探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它可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地球大气层外的不同高度鸟瞰大地,对全球各处的大气温度、水气、云层变化、降水量、海洋温度等进行精确观测。
1960年 4月 1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泰勒斯”号气象实验卫星。该星重约 128公斤,用两台电视摄像机进行地面摄影并传递云层照片,使气象学家可追踪、预报和分析风暴。
气象卫星一般由气象观测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两部分组成。专用系统中主要设备是气象遥感器,卫星还载有数据贮存装置和数据传输设备。
气象卫星可按照卫星的轨道分为两类:一类是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又称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它每天对全球表面巡视两周,每12小时即可获取一次全球气象资料,中国1990年发射的“风云”l号气象卫星就属此类卫星2另一类是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简称静止气象卫星,它可对地球近五分之一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并实时将资料送回地面,中国1997年发射的“风云”2号气象卫星即是此类卫星。
随着气象卫星的发展,世界气象组织已经组织了“世界天气监测网”,还组成了“大气科学委员会”进行‘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的规划和组织工作。按照这个计划构成全球气象卫星网,参加的主要卫星系列有:“泰罗斯”号气象卫星系列?美国发射的实验气象卫星系列;“流星”号气象卫星系列-前苏联(现俄罗斯)业务气象卫星系列;“艾萨”号卫星?美国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业务应用卫星;“泰罗斯N/诺阿”卫星系列?美国第三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系列;“静止气象卫星”??日本的地球静止轨道气象业务卫星;‘地球静止环境业务卫星”?美国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系列,此外还有“印度卫星”等。目前,气象卫星探测到大气层中许多气象要素分布和变化的资料,尤其是云图的资料,已广泛、直接地服务于国防和国民经济的建设之中。
科学故事最新整理集锦 5
飞机
飞翔,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并为之探索奋斗了1000多年。1809年,英国的乔治?凯利爵士发明了第一架滑翔机。但滑翔机没有动力装置,还不能实现自主的飞行。此后在1874年和1884年,法国的迪后普尔和俄国的莫查依斯基分别进行了蒸汽动力飞机的飞行试验,但都只实现了短距的跳跃飞行,还不能算作真正的动力飞行。1896年,另一位飞行的先驱、曾为飞行理论作出重大贡献的德国工程师李连塔尔在试飞滑翔机时不幸遇难,但李连塔尔为飞行事业献身的精神却激发了大洋彼岸一对兄弟的飞行热情。美国的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从这一年开始研究飞行,决心实现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他们开办了一家小商行,制造和维修自行车,以此来积蓄资金造飞机。
莱特兄弟首先从滑翔机起步,在研究了李连塔尔等人的著作和经验后,于1899年制造出了他们的双翼滑翔机。他们在滑翔机上学习飞行经验和试验控制飞行状态的方法。1901年,莱特兄弟发明了最早的简易风洞装置,以此来研农机翼形状和气流的关系。莱特兄弟的最终目的是制造一架能靠自身动力在空中飞行的飞行器,为此,动力装置是不可缺少的,但当时没有结构一轻、功率大的发动机。他们经过苦心研究,在1902年完成了自己设计的汽油内燃机,发动机功率为12马力,重70公斤。接着他们又设计制造了螺旋桨。螺旋桨转动时会使飞机机身朝相反方向摇晃,于是他们在飞机的左右机翼上各安装一个朝相反方向旋转的螺转桨,使飞机得以平衡飞行。
1903年秋,莱特兄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飞行者1号”。这是一架用轻质木料为骨架、帆布为蒙皮的双翼机,驾驶者俯卧在下层机翼正中操纵飞机。1903年12月17日晨,弟弟奥维尔?莱特驾驶着“飞行者1号”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动力飞行。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行持续了12秒,飞行距离约36米。在当天的第四次飞行中.飞行时间持续了59秒,飞行约260米。飞机不但能平稳地直飞,还能操纵它转向飞行,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终于诞生了,人类飞行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继莱特兄弟之后,法国的法尔曼、布莱里奥和瓦赞兄弟,美国的柯蒂斯、巴西的迪蒙等人也相继制造出自己的飞机。中国的年轻发明家冯如从1907年开始研制飞机,于1910年试飞成功,他也是卓有贡献的航空先驱之一。早期的飞机飞行高度达200米,时速达100公里,飞行距离达30公里.这已是了不起的成就了。飞机设计师们为追求更高、更快、更远而不断创新。
1909年7月25日,布莱里奥驾驶着他的小型单翼机首次飞越多佛尔海。峡,从法国飞抵英国,完成了人类的跨海飞行。
1919年6月14日,英国的阿尔科克上尉和布朗中尉驾矽“维米”式飞机从纽芬兰起飞,历时16小时27分飞抵爱尔兰,航程3000多公里,完成了人类首次跨越大西洋的飞行。1927年5月21日,25岁的美国人林德伯格只身驾驶“圣路易斯精神号”飞机连续不着陆飞行了5810公里,历时33小时30分,从纽约飞抵巴黎。其壮举惊世,不亚于42年后人类首次登上月球。
这期间,飞机在不断地改进,从木架布蒙皮发展为全金属结构,单翼机逐渐取代了双翼机,飞机的轮子(即起落架)也由固定式变为可收放式,发动机的性能和功率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采用活塞式螺旋桨发动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本级飞机最高时速已达700多公里,最高升限已达8000米,最远航程已接近7000公里。这已是活塞式飞机的极限,但人们还在追求飞得更快、更高、更远的目标的目标。人类航空史将掀开新的一页。
科学故事最新整理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