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故事精选大全5篇
相关文章
世界上有许多着名的人才都有着勤奋读书的励志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名人励志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名人励志故事精选大全1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最终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名人励志故事精选大全2
余秋雨是着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许多人追捧。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着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名人励志故事精选大全3
人民的好法官-记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监庭庭长孟育汾
他用点点滴滴的亲民爱民之举,桩桩件件的公正司法案例,扎扎实实的优良工作作风,书写了一个人民法官平凡而又高尚的人生。他就是被当地干部群众誉为人民的好法官——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监庭庭长孟育汾。
心系群众执法为民
2003年底,42岁的孟育汾离开工作了23年的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调整到审监庭担任庭长。
审监庭庭长实际是监督法官的法官,是监督办案的法官。在孟育汾的心中,这里是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求得公道的最后一道关口!
孟育汾上任第一天,他的办公室前就来了一位特殊的上访户——孝义市的王某某。其与前夫赵某某的离婚财产分割纠纷已经持续八年,案子也在法院几进几出,双方闹得不可开交,王某某动辄背起铺盖赴省进京上访,多年的上访让她无所顾忌。这次来找孟育汾,没说上几句,也不听孟育汾解释,就躺在地上不起来了。
不能让她这么无休止地上访下去,这不仅是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对她自己成年累月活在这种纠缠上访中也是十分不幸的。孟育汾立即审查该案,仔细翻阅厚厚的案卷,把几次审理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想方设法进行调解。
为了寻找赵某某,孟育汾十多次去孝义,甚至到赵某某居住的村里寻找,先后行程一千多公里,多次进行调解。为了解决这起纠纷,他还积极寻找当地政府、法院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最终,他的真诚和锲而不舍,使得双方当事人达成了财产分割协议。这起长达八年的“马拉松”案子终于尘埃落定了。
但是,对孟育汾来说,这件案子还没有结束。在调解此案中,他了解到随父生活的双方婚生女儿当年中考成绩不理想,便在案子调解结束后,又多方联系帮助其女儿上了师范学校。一直想变更女儿抚养关系的王某某,感激涕零,表示要重新开始生活。赵某某也从这场纠葛中解脱出来,注册了一家物流公司,一心一意经营生意。
“定纷止争是法院最大的追求。”对此,孟育汾为了最大可能地化解矛盾,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他都不轻言放弃。在他的内心深处牞一直关注困难群体牞一直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王某原本伤残,一次交通事故中再次致残,大小便失禁,下肢瘫痪,生活雪上加霜。王某就事故损害造成的各种费用提起诉讼,屡诉屡胜却屡不服,坐着轮椅到处上访。
接到这个再审案件后,孟育汾便投入到了案子审理中。由于此案历经时间长,当时发生车祸时的司机已去世,且当时的客运联队也已停业,而车主也因一赔再赔对立情绪严重。经过多方努力,合议庭把这起繁杂的上访再审案梳理得条理清楚,作出了依法公正判决。王某从此服判息诉,逢人就说:“这次判决我满意。”
在审监庭几年,孟育汾不畏艰难,忠于职守,心系百姓,带领全庭同志,坚持依法纠错,办铁案,出精品,审结了近100起再审案件。被许多当事人亲切地称为“咱老百姓的法官”。
明辨法理公正如山
孟育汾从小在农村长大。成为法官后,儿时的经历成为了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心心相通!对公平正义的渴盼和追求!
正是因为这样,在依法判案、维护法律尊严和人民群众利益上,孟育汾力争让自己成为一把分毫不差的尺子。
2001年3月,孟育汾时任刑事审判一庭庭长,他和他的同事对故意杀人犯高某某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这样的判决在全国开创了先例。
“自古道,杀人偿命。我做梦也想不到,杀了魔鬼丈夫后,我还能继续孝敬老人,抚养孩子呐!”提到孟育汾,临县村妇高某某热泪纵横。
在过去遭受丈夫蹂躏的恶梦般的日子里,高某某没有眼泪,只有仇恨。是孟育汾法官让她获得了这“多余的生命”,使她懂得生命中除了仇恨还有感动。
接手高某某杀夫案后,孟育汾和他的同事们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适用法律关,判定高某某用投毒的方法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确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但是,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取证,从他们的女儿那里获得这样一条重要证词。张某某道德败坏、丧失人伦,之前竟然多次奸淫两个未成年的亲生女儿。鉴于被害人在案件起因上有重大过错,高某某是激愤杀人,并能坦白交代自己的罪行,遂建议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对其依法从轻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五年。
孟育汾告诉记者:“对此类案子的审判,应充分考虑情节,要以人为本,做到罚当其罪,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孟育汾在对“有罪”和“无罪”的判定上,十分谨慎。
有这样一起案件,当事人在一审中被判挪用公款,到了孟育汾手上,他仔细翻阅案卷,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取证。结果发现证据不足,该罪名不能成立,最终认定为贷款违法行为。经请示省高院,依法改判无罪,当事人的工作和名誉很快被恢复了。现在,当事人不愿再提起那段梦魇般的日子,但是,说起孟育汾,他十分感动。
孟育汾十分清楚,作为法官,自己工作上一时的疏忽或差错,极有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一生的磨难,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
在刑庭工作23年,他经手审理的案子逾千件,不同于现在的谁主张谁举证,以前的法律规定由法官来举证,所以,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收集有力证据,他经常深入现场调查取证,常常自己背着那些“刀子”“锤子”等凶器去案发地核实。为了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快审快判,杜绝超审限办案,他带领全庭审判人员经常放弃休息日,加班加点,力争做到无积案。每个星期都开庭审理好几起案子。27年的法官生涯,孟育汾办过的不少案子人们至今记忆犹新,汾阳“菜刀队”流氓集团案、1998年假酒案、抢劫某县县委书记并绑架人质案、张某某盗窃枪支案等等,桩桩件件都经得起考验。
一身正气铁面无私
多年来,当一名品格高尚、公平正直的法官牞一直是孟育汾的人生追求。可法官也是人牞也有亲情关系网,孟育汾也不例外。他有感情牞但他决不办人情案。
在审理震惊全国的文水“假酒”系列案时,孟育汾负责主审主犯武某某。当他提审时才发现,武某某竟是自己老家的邻居。他非常惋惜地说:“你怎么闯了这么大的乱子,你要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争取宽大处理。咱俩是邻居,依照法律我应当回避,由别的法官对你进行审理。”在武某某满怀期望的目光中,孟育汾选择了回避。最后武某某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审判工作中,常有被告人、当事人为逃避法律制裁、为减轻刑罚而托人情走关系收买法官,这正是考验法官廉洁自律、公正执法的关键时刻。对此,孟育汾常常告诫自己,一定要廉洁公正,任何时候,都不能拿法律和公正做交易。
一次,有位农村老太太拿着5000元要送给孟育汾,希望在她儿子的案子上网开一面。孟育汾严肃批评了她的错误做法,并向她耐心解释了有关法律规定。
孟育汾一般不告诉人们他的家庭住址。有人打问时,他总是很警觉。但亲戚朋友是很难防的。一次,他爱人的熟人上门说情,结果还没说几句就让他给撵出去了,弄得妻子很难为情。
多年来,他采取上缴院纪检部门、全庭曝光或通知当事人到庭公开退还等方式,拒收当事人钱物30余次,价值10万多元。
在“权力”面前,孟育汾不卑不亢,不怕得罪人。十几年前,他审理的一起上诉案,当时有领导示意他维持原判,但孟育汾在审理过程中,发现该案依照事实和法律,应当改判无罪,于是他顶着压力,毅然宣告无罪。后来,该案经省高院复核,认为改判无罪正确,领导也消除了对他的误解。
“权力”“人情”“金钱”,无法动摇法律和公正在孟育汾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位置。
为了维护正义,孟育汾甚至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二十几年他主审了许多大案、要案,判刑数百人,他遇到过恐吓,也遇到过威胁。有人问:“你就不怕报复?”孟育汾回答说:“在刑庭工作还能怕得罪人?怕就不能当法官!”
这就是孟育汾!他将生命的价值定位于维护法律的公正和替百姓服务。正是由于这种对人民的挚爱,对社会安定和谐的责任,使他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矢志不移,用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和人民法官的美好情怀书写平凡高尚的人生。
名人励志故事精选大全4
12岁,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战场的血雨腥风、战争的冷酷无情、红军的英勇奋战;21岁,他背井离乡,奔赴抗战前线,誓死保卫家国人民;25岁,他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在战场的风雨历练中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48岁,他担起守护烈士园林的责任,无论刮风下雨、风吹雨晒,44年如一日……他,就是92岁高龄的守陵老兵刘福昌。他用44年的坚守,向我们践行坚守的力量。
如果说刘福昌老人的前半生是为了中华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战斗,那么老人的后半生则是为了那一句诺言而坚守:我去!我会用一生的时间守护好烈士陵墓!这一守,便是四十五个春夏秋冬,一万秋千多个日夜。但正是因为他的坚守,如今的烈士陵园树木葱郁、街道整洁,由刘福昌老人亲手栽种的2000余棵雪松、衫柏、梧桐早已枝繁叶茂,装点着绿草茵茵的烈士陵园。
这种坚守的力量,是对革命烈士的敬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那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那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上那胜利后的笑容。无数的革命烈士为了战争的胜利、人民的幸福安康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难道这样高尚的民族情怀不值得我们敬仰?正如刘福昌老人所说:我亲眼目睹了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红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人民的江山,换来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因此我为烈士守陵,心甘情愿!话语中包含着老人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敬仰,也正是因为这种敬仰支撑着老人的精神世界。
这种坚守的力量,是对诺言的践行到底。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终身死国亡;商鞅立木为信,变法成功。诚信是立国之本,为人之基。而刘福昌老人对烈士陵园一生的坚守正是中华民族“言必行、行必果”的具体体现。一句诺言,一生践行。在年过九旬的耋耄老人身上,我看到了一名老红军可歌可泣的优秀品质,这种优秀品质警醒着世人、感动着世界。
这种坚守的力量,是对艰难困苦的忍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刘福昌老人在守墓之初,工资仅有每月30元,即便逐渐增加,他现在的收入加上退伍补助也只有1000余元。即使生活清贫,老人也没有一丝的抱怨,忍受着条件的艰苦、生活的单一。“不拿群众一丝一毫”是他坚守的理念,拿着微薄的工资承担起守护陵墓的神圣使命。
这种坚守的力量是刘福昌老人身上的宝贵财富,但更应在无数国人心中澎湃!
名人励志故事精选大全5
“你的《算术研究》使你立刻跻身第一流数学家的行列!”在给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CarlFriedrichGauss)的信里,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表达了他“比任何人都更真挚的”赞美。写信时间是1804年,《算术研究》已印行了3年。
这本著作在1798年秋天已写完,21岁的高斯希望尽早出版,但资金上遇到了困难。在卡尔·威廉·费迪南德公爵的资助下,著作在3年后终于面世。而16年前,正是在公爵的资助下,高斯得以继续接受教育。
然而悲剧很快来临。1806年,公爵在与拿破仑的军队打仗时,遭遇惨败,身负重伤。高斯亲眼看着垂死的公爵被一辆篷车拉走。不久,公爵便凄惨死去。
失去了保护人,高斯不得不自谋生计。在德国著名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努力下,高斯被任命为哥廷根天文台台长,所得薪水足够养家。
但征服者也盯上了这位台长。他们强令高斯给拿破仑的战争基金贡献2000法郎。高斯完全无力支付,幸好,他也完全不必为此发愁。
他的朋友、天文学家奥伯斯已经听闻此事,并及时写来一封信。他除了表达愤怒,还附上了2000法郎。高斯则在表达了感谢后,立即将钱退回。
“能从朋友肩上卸下这个不应有的负担,是一种荣幸。”此后不久,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在短笺里写道。他告诉高斯,他已经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付了2000法郎的罚金。
由于对方在巴黎,无法及时还钱,高斯后来按照市场的利率,连本带息把这笔钱还给了拉普拉斯。但来自法兰克福的一笔捐赠,他不得不接受,因为这是一位敬慕者匿名寄来的。
其实,只要高斯开口,拿破仑随时就可免去那笔罚金。但高斯忘不了公爵的死,也不肯令自己和自己所研究的数学,得到拿破仑屈尊关心。拿破仑垮台后,他也没有欣喜若狂,只是平静地找来一切可以找到的有关拿破仑生平的著作,试图了解这个他曾鄙夷和仇恨的人。
不过,公爵的死以及法国人的劫掠,还是重创了高斯的心灵。“对我来说,死亡比这样的生活更可爱。”在一篇关于椭圆函数的手稿上,纯粹的科学问题,突然被这样一行清晰的铅笔字打断了。
这个孤傲的人,很少向朋友倾诉,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在手稿里写下自己的心迹。他只是安静地守着自己的世界。
巴黎科学院在1816年提出,以证明费马大定理成立或不成立作为新的获奖问题。“亲爱的高斯,在我看来,你理所当然该着手这项工作。”奥伯斯写信劝道。
“我实在没有什么兴趣。”高斯回复道。因为他“可以很轻易地提出一大堆这样既不能证明其成立又不能证明其不成立的命题”。
当有人讲到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他总是非常愤慨地喊道:“愚蠢!”他认为,牛顿那些伟大的工作,都是经过长期准备和不间断思考的。说从苹果落地中得到启发,不过是为了应付一个问弱智问题的家伙,好让他早早走开。
与牛顿不同,高斯对担任公职没有兴趣,只满足于自己的科学研究和简单的阅读消遣。他喜欢英国人沃尔特·司各特的作品。
数学家曾在司各特的作品中找到一个错误,这令他狂喜不已。他不仅在自己那本书上纠正了错误,还跑到哥廷根书店,把能找到的书都改了。同时代的英国诗人拜伦,在高斯眼里,不过是一个眼睛发亮手发颤、沉湎于醇酒和美女的下流诗人,“有点像头蠢驴”。对德国作家歌德和席勒,他也评价不高。
高斯对待科学同行,则更为苛刻。约翰·鲍耶是高斯同窗好友的儿子,多年致力于证明平行线理论,最终取得成功。“我从虚无中创造了一个新奇的世界!”鲍耶忍不住为自己欢呼。可老鲍耶把儿子的成果寄给高斯后,收到的回信却写道:“论文中的全部内容,令郎的工作方法及所得结果,与我30~35年来的思考几乎完全一致。”他拒绝称赞鲍耶的工作,因为“称赞他等于称赞自己”。从此,鲍耶再也没发表任何数学论文。
类似的情况屡有发生,也导致了一次次的争论。1898年,在高斯去世43年后,他的科学日记开始传播。哥廷根皇家科学院从高斯的一个孙子手里,借来这本从1796年3月30日开始记的日记,进行鉴定研究。
他们发现,日记里的东西如果当时就发表,可能会给高斯迎来一堆伟大的声誉。他匆匆写下的这些东西,不少成了19世纪数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可高斯毕竟是个追求完美而自视甚高的人,他在乎的是《算术研究》这种成为“历史财富”的著作。他的印章是一棵只有很少几个果实的树,上面刻着他的励志座右铭“少些,但要成熟”。
这个“吝啬”的人,也有慷慨的时候。称赞欧拉、拉普拉斯、拉格朗日等人时,他用了“无上的辉煌”,给牛顿的词则是“最高的”。不过,那时的高斯,只有17岁。
名人励志故事精选大全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