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集锦模板
相关文章
修改病句是语文的常见题型,也是很多小伙伴掌握不好的,经常在考试的时候丢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病句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集锦模板 1
一、 人的视觉和听觉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角膜:无色透明,可透光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颜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双凸镜,折射光线 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脉络膜: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视网膜:内有大量感光细胞
2、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一定区域 外界光线经反射在视网膜上成像,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眼的卫生保健: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凹透镜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戴凸透镜 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睑内面的结膜
二、 耳的结构和功能
1、耳的结构与功能
外耳:耳廓: 收集、传导声波; 外耳道:传导声波。
中耳: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听小骨: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鼻咽部有炎症时,如不及时治疗,病菌易由咽鼓管上行,引起中耳炎。
内耳:半规管,前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2、听觉的形成
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一定区域
三、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脑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干: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活动的组 成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2、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结构: 细胞体、突起
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为神经末梢),多条神经纤维结节成束,外面包有膜,组成神经(2)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2、反射弧-----反射的结构基础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如果传入神经受损,无感觉无运动;如果传出神经受损,有感觉无运动
3、反射的类型
简单的反射(非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的,一般不会消失,反射中枢在脊髓)复杂的反射(后天经学习获得的,可以建立也可以消失,反射中枢在大脑)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复杂的反射,也是人累所特有的反射。
四、激素调节
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位置和名称:垂体、甲状腺、胰岛、肾上腺、性腺、胸腺
2、激素:由内分泌的腺细胞所分泌的
3、a.垂体分泌 生长激素(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幼年分泌不足---侏儒症;幼年分泌过多---巨人症 b.甲状腺分泌 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分泌不足---呆小症 分泌过多---甲亢 缺碘(甲状腺激素过少)---地方性甲状腺肿c.胰岛分泌胰岛素 (调节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分泌不足糖尿病,分泌过多低血糖 治疗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
4、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第七章 人类活动队生物圈的影响
5、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滥伐树木、滥捕野生动物、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全球大气污染问题:酸雨(二氧化硫)、温室效应(二氧化碳)、臭氧层破坏(氟利昂和含氮废气)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集锦模板 2
第一节: 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
一: 元素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 C H O N P S 基本元素是: C H O N 最基本元素: C
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的有20多种,根据含量的不同分为: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 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 Fe Mn Zn Cu B Mo
生物与无机自然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元素含量大不相同.
占细胞鲜重的元素是: O 占细胞干重的元素: C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细胞中含量的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水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细胞中含量的有机化合物或
细胞中干重含量的化合物:蛋白质。.
三: 化合物的鉴定:
鉴定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 0.1g/ml NaOH 0.05g/ml CuSO4 甲乙溶液先混合再与还原性糖溶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注:蔗糖是典型的非还原性糖,不能用于该实验。
蛋 白 质: 双缩脲试剂 0.1g/ml NaOH 0.01g/ml CuSO4 先加入A液再加入B液. 成紫色反应。
脂 肪: 苏丹三(橘黄色)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蛋白质
一: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一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除此之外,该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侧链基团(R基)的不同
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分为必需氨基酸(8)和非必需氨基酸(12)两种.
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1. 构成方式: 脱水缩合
脱水缩合: 在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中,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由2个AA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二肽. 由多个AA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多肽.
连接两个AA分子的化学健叫肽键.
2. 脱去水分子数等于形成的肽键数.
假设一个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AA数为n
若蛋白质只有一条肽链, 则脱去水分子数等于形成的肽键数等于n-1
若蛋白质含有m条肽链, 则脱去水分子数等于形成的肽键数等于n-m
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 假设AA的平均分子量为a,含有的AA数为n则,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
a×n-18(n-m) 即:氨基酸的总分子量减去脱去的水分子总量
3.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折叠,盘曲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4. 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功能多样性:催化功能.结构功能.运输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免疫功能等. 请举例:
第三节 核酸
一、DNA与RNA的比较(表)
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化学组成 磷酸(P)+ 脱氧核糖+碱基(A.T.G.C) 磷酸(P)+ 核糖+碱基(A.T.G.U)
存在场所 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主要功能 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核酸的种类及功能
核酸分为两大类: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DNA )和核糖核酸(简称RNA)
核酸的功能: 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原理:根据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用甲基绿和吡罗红的混合液对细胞进行染色。
(2)水解时使用的是8%的盐酸,它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四、核酸的组成
(1)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其组成成分中的五碳糖有两种:核糖、脱氧核糖
(2)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3)DNA 和RNA各含4种碱基,4种核苷酸
(4) 核酸中含有的碱基总数为:5 核苷酸数为 8
五.实验:甲基绿+DNA=绿色 吡罗红+RNA=红色
8%盐酸的作用:①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②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0.9%的NaCl的作用:保持动物细胞的细胞形态
实验步骤:①制片 ②水解 ③冲洗 ④染色 ⑤观察
结论: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少量DNA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中。
原核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拟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六、核酸分子的多样性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就储存在DNA分子中,组成DNA分子的核苷酸虽然只有4种,但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
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或RNA)其中,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1、糖类的化学元素组成及特点:元素组成( C,H.O),特点: 大多数糖H:O=2:1
2, 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 分布 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4) 细胞中都有 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C5H10O5) 细胞中都有 组成DNA的成分
六碳糖
(C6H12O6) 葡萄糖 细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质
果糖 植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半乳糖 动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 发芽的小麦、谷控中含量丰富 都能提供能量
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
乳糖 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
多糖
(C6H10O5)n 淀粉 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 储存能量
纤维素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 支持保护细胞
肝糖原
糖原
肌糖原 动物的肝脏中 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储存能量
3、单糖、二糖、多糖是怎么区分的 ?
单糖:不能水解的糖,可被细胞直接吸收。
二糖:由两分子的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如麦芽糖由两个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 , 蔗糖可 以水解为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 , 乳糖可以水解为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 .( 展示 课本 P31 2-11 〉
多糖:由许多的葡萄糖分子连接而成。如淀粉、纤维素、糖原,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P31)
4、脂质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功能
脂质 脂肪 C、H、O ∕ 1、主要储能物质
2、保温
3、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磷脂 C、H、O
(N、P) ∕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 有利于Ca、P吸收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联系
水 自由水 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 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 约4.5%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1.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2.部分无机盐的作用
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呆小症
缺钙:抽搐、软骨病,儿童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会骨质疏松
缺铁: 缺铁性贫血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集锦模板 3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注:
17、[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D=AD+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注:2H2O2===2H2O+O2↑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Cl-
HNO3==H++NO3-H2SO4==2H++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OH-
aOH==Na++OH-Ba(OH)2==Ba2++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NO3-
a2SO4==2Na++SO42-BaCl2==Ba2++2Cl-
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集锦模板 4
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三大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①铁农具(春秋战国)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犁壁,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②灌溉工具:曹魏翻车 唐代筒车 灌溉工程:都江堰 坎儿井
二、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时期及评价1、原因:生产力发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2、产生:春秋时期3、评价:优点: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高 ;缺点: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发展;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常因水旱灾害或统治者过度剥削而破产。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井田制(国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四、中国古代纺织制瓷业业的成就丝织业:⑴汉代“丝国”唐代出现缂丝技术⑵明清:苏杭是丝织业中心
棉织业⑴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⑵元明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⑶明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制瓷业:(1)新石器时代:陶器(2)东汉:青瓷(3)南北朝:白瓷(4)唐:南青北白,制瓷成为主要部门(5)宋: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6)元:青花、釉里红,进入彩瓷时期
五、古代手工业主要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夏商周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2、私营手工业(明中后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关系)3、家庭手工业
六、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广泛使用白银;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
七、古代城市发展(唐、宋、明清)
1、唐:长安城布局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2、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打破坊市界限;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3、明清: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业市镇兴起,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繁荣
八、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特征1、产生时间、地点:明代中叶以后,在江南地区纺织业中最先出现2、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3、本质特征:雇佣关系
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①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②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③思想文化:愚昧自大,文化专制,鄙薄科技④对外关系:海禁闭关政策
十、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及影响1、目的:①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直接)②巩固封建统治(根本)2、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地主阶级政权;严重阻碍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十一、海禁闭关政策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②直接原因: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叛乱2、影响: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十二、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影响(1)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⑵影响:①对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②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由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十三、殖民扩张⑴扩张方式:荷兰:组建商业公司;英国:海盗掠夺 商业战争 商业活动 黑奴贸易
⑵影响:对欧洲: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的崛起;对世界:亚、非、拉地区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东方日益从属于西方。
十四、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的主要成就及影响
1、成就:①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开始标志)②1875瓦特制成了万能蒸汽机③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④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
2、影响:⑴经济:①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世界经济霸权;⑵外交: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全球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十五、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带动汽车、飞机制造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③化工技术的发展;④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2、影响:①经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②外交:加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集锦模板 5
1.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2.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
初中毕业生,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3.勤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4.开阔眼界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
5.写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6.重视语文课本,学会考前复习的正确方法
虽然从初中开始,语文考试中大部分的题目都不再与课本内容总结相关,但是课本依旧是学习的基础,不能因为考试没有直接考到就认为语文书没有用处了!
7.学会预习和听课技巧
如何听语文课?此话一出,很快就会有人说,"语文课有什么好听的,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不听课,照样能学会。"不错,在众多科目中,语文好学,但要学好却不易,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8.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9.学会独立思考
思维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问,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最好的思考方式是多问几个问题。
10.专心听课
除了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外,还应该开始写,圈出书中的圈子,记下笔记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和要点,积极思考。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集锦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