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初二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总结推荐
相关文章
生物是我们初高中必学课程之一,而建立良好的生物学习方法则是学好生物知识的前提,当然,同学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以下几个步骤: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初二生物学习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秋初二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总结推荐 1
八年级生物上册的内容涉及课程标准的三个一级主题:
第一个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包括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四项具体内容。本册教材将此内容列为第五单元第一章和第二章。
第二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病毒、细菌、真菌和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已在七年级上册介绍;而有关无脊椎动物类群、脊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八项具体内容,其中的6项分别安排在本册书的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
第三个主题“生物技术”,包括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三项具体内容,安排在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
整个教材的编排力求“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比较清晰地体现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归结起来本教材有三个特点:一是将十分庞杂较为集中的内容分散到不同的单元,避免内容的罗列辅陈,回到学科严密系统编排的传统弊端中;二是充分体现了“人与生物圈”的教学主线,突出生物与生物圈和谐共处的这一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理念;三是教材从代表生物入手,归纳出生物类群的共性,符合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一、具体内容
关于动物部分,教材改变了长期以来按进化顺序逐门逐纲讲述各类群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做法,而是与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处理思路一脉相承,先探讨生物圈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哪些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再探讨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图1)。为了便于学生探究动物的主要类群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强化动物与环境紧密联系的认识,同时避免按门纲罗列介绍的做法,教材安排了“水中生活的动物”、“陆上生活的动物”和“空中飞行的动物”三节。“水中生活的动物”重点探究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陆上生活的动物”重点探究蚯蚓和家兔适应陆上生活的特点;“空中飞行的动物”重点探究鸟和昆虫适应空中飞行的特点,这样似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关于动物的类群重点阐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要求。关于其他动物的类群,教材则在相应的节中简单介绍。考虑到人体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已在第四单元讲述,本单元关于动物的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简化,以避免重复。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一并安排在第五单元第二章,主要是出于三点考虑:一是在第一章已经介绍了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及其适应意义,这为介绍运动的结构基础和行为都奠定了基础;二是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三是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这一章可以为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基础。
关于细菌和真菌,教材内容既包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又包括课程标准中“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内容。说到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必然要说到发酵食品的制作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生物技术,因此,将课程标准中这两项内容合在一起,应当说是顺理成章的。此外,本单元第四章标题定为“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作为第一节,还安排了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内容,这些内容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
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生物的各个类群也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第六单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包括生物的分类、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现状及保护对策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以及细菌和真菌等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对生物种类及生境的多样性已经有不少感性认识,但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重要意义及人类应当采取的对策,尚需进一步抽象、概括和深入探讨,因此,教材在第六单元的后两章安排了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内容。
关于生物的分类,课程标准中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既是尝试,就意味着不需要完全掌握。因此,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并以马为例介绍了从种到界的分类等级和分类的基本单位。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这样处理也较为适切。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将来并不从事生物学专业工作,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是分类的思想方法。
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课程标准中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是:“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考虑到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应当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等原因,教材从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方面来阐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以期使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对策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关于探究活动: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活动,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所在。在总结前两册经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继续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并注意安排合理的梯度。
从数量和类型上看,八年级上册共有探究活动41个;这个数量与七年级相比大大下降,让教师和学生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做更深入地研究。有关探究活动的栏目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模拟制作”、“制作”、“技能训练”、“角色扮演”、“课外实践”等。本册有“探究”6个。鉴于在前两册书已学习过探究的基本方法,本册的探究活动的设计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性,不少探究活动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自主制定探究计划。例如,关于鱼鳍的作用的探究、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和通讯的探究等。本册教材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这两个环节不再以模拟讨论情景的方式作为重点,而是仅提供背景材料。在对探究活动的引导上,本册重在探究方案的设计。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给出了较详细的提示,或者通过模拟讨论情景等方式进行引导。如关于鱼鳍的作用的探究、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等。
秋初二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总结推荐 2
一、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听讲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有很多学生就是课上认真听讲,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总有些人,课堂上不认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白白浪费掉45分钟,反而在课下再花时间去完成转化,此时已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有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如此花双倍或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就是常说的事倍功半。只要我们把主要功夫下在课上,那么,课下的负担也就会减轻,而且学习效果也会提高,时间上也会更加充裕,这就是常说的事半功倍。所以,听讲这一步骤是极为关键的。
三、复习和作业
每节课上,一般老师都要留一定量的作业,这些作业的内容多是讲课的重点内容,是应该认真对待的。作业的过程就是复习巩固听学知识的过程,但是,很多同学把作业仅仅当成是一种任务,甚至当成是个负担。因此,急急忙忙赶完作业,就认为当天的任务完成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学习的帮助是微小的。无论课上老师是否留有作业,课下都应该先进行复习,及时将当天老师所讲的知识复习一遍,这可以加强记忆,克服遗忘。心理学家对遗忘和记忆都进行过实验和研究,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一个着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就是说,刚刚学习完知识后,遗忘很快就开始,而且一开始遗忘得较多,过一段时间间隔之后,遗忘的发展越来越慢,遗忘得也就慢了。根据这一遗忘规律,我们应该进行及时的复习,不要等到遗忘得差不多时,再进行复习,那样,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由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所以我们复习得越及时越好。
秋初二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总结推荐 3
初中生物主要介绍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生态知识,侧重于生命现象的描述。它与其他学科一样,也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它既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因此,要想学好生物学,首先要搞清楚初中生物的特点。
(一)生命性。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
初中生物以有生命的植物、细菌、真菌、病毒、动物和人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它们具有的新陈代谢、生殖发育、遗传和变异以及应激性等特征。
(二)实验性。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实验性具有如下特点。
(1)实验场所灵活多样。生物学面向广阔的自然界,生物圈的大小、生态系统都可以成为生物实验的对象。生物实验除了充分利用实验室外,生物园地、农田、植物园、家庭等都可以作为实验场地。如课本中增加了学生探究实验的数量和小实验、动动手、实践活动等栏目,使生物学活动的空间进一步扩展。
(2)实验周期一般较长。生物的生命活动一般都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需要较长的实验周期:如种子发芽率的测定、光合作用的实验、树的节瘤的形成等。
(三)现代性。
近年来,生物科学同时向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迅速发展,获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课本中增加基因工程的研究、克隆、,转基因动物、食品等的介绍,引导同学们关注环境、关注社羊会无不说明生物学具有很强的现代性。
秋初二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总结推荐 4
科学方法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和组成部分,没有科学方法就没有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从生物科学发展史的角度看,每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进步,都离不开新的科学方法的出现和应用。例如,细胞学说的提出离不开利用显微镜进行显微观察的科学方法;光合作用生理机制的发现离不开同位素标记法;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提出离不开假说演绎的方法,等等。
科学是系统的观察、实验与严密的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科学方法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的正确方法,是科学认识活动的重要手段[1]。由此可见,观察、实验和逻辑思维是组成科学方法的重要内容,科学方法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实践活动。
科学方法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即学习科学知识需要科学方法作为保障;二是运用所习得的科学方法,将其应用和迁移,解释和解决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现象及问题,为个人和社会的决策提供基础服务,为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做准备;三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严谨的思维方式。
科学方法还体现了科学的求真、求实和进取精神, 蕴含着科学的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2],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秋初二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总结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