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初二上册知识点大全整理集锦
相关文章
2022年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有哪些你知道吗?生物在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课是高级中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一起来看看2022年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欢迎查阅!
生物初二上册知识点大全整理集锦 1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
1、常见的腔肠动物有:水螅、海蜇、海葵、水母、珊瑚虫等
2、腔肠动物的代表动物:水螅
3、生活环境: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
4、外部形态:有触手,用于探寻和捕食猎物。
5、身体:辐射对称(水螅的身体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左右,前后,背腹,经过身体纵轴可以将身体分为几个对称的两部分)
6、内部结构:水螅的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叫消化腔,外胚层上有刺细胞。
5、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6、水螅的纵切面示意图
二、扁形动物
1、常见的扁形动物有:涡虫、华枝睾血虫、血吸虫、绦虫。
2、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是:涡虫
3、生活环境:在清澈溪流中的石块下面
4、外部形态:身体背腹扁平,身体呈两侧对称,也叫左右对称。
5、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生殖器官很发达,大多数扁形动物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
6、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线形动物
1、常见的线形动物有:蛔虫、绕虫、钩虫、丝虫、线虫。
2、代表动物:蛔虫
3、生活环境: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4、形态结构:身体呈圆柱形,中段较粗,两端较细,体表有角质层。
5、内部结构: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构成,但生殖器官发达,无专门的运动器官。
6、蛔虫病的感染途径:和虫卵有关系
(1)人喝了带有虫卵的生水。
(2)吃了沾有虫卵的蔬菜。
(3)沾有虫卵的手去拿食物
7、蛔虫病的预防
(1)首先注意个人卫生,
(2)不喝不洁净的生水,蔬菜。
(3)水果要洗干净,
(4)饭前便后要洗手
(5)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使用
8、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二、环节动物
1、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蝉、蛭。
2、代表动物:蚯蚓
3、外形: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4、环带:距离环带近的是前端,距离环带远的是后端。
5、用手摸蚯蚓的表面,感觉到粗糙不平,这就是刚毛。
6、蚯蚓的呼吸:湿润的体壁
7、运动:刚毛和肌肉的配合完成运动。
8、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和疣足辅助运动。
9、蚯蚓的作用:
(1)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2)含有蛋白质、脂肪,营养价值高。
(3)药用
(4)帮助处理生活垃圾,消除环境污染。
生物初二上册知识点大全整理集锦 2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个核团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的控制中心。破坏动物的视交叉上核,原有的一些日周期节律性活动。
体温调节
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其体温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后,体温调节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现已肯定,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所在部位,它们感受着体内温度的变化;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
摄食行为调节
用埋藏电极刺激清醒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则引致动物多食,而破坏此区后,则动物拒食;电刺激下丘脑腹内
侧核则动物拒食,破坏此核后,则动物食欲增大而逐渐肥胖。由此认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腹内侧核存在所谓饱中枢,后者可以抑制前者的活动。用微电极分别记录下丘脑外侧区和腹内侧核的神经元放电,观察到动物在饥饿情况下,前者放电频率较高而后者放电频率较低;静脉注入葡萄糖后,则前者放电频率减少而后者放电频率增多。说明摄食中枢与饱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些神经元对血糖敏感,血糖水平的高低可能调节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活动。
水平衡调节
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与排出两个方面,人体通过渴感引起摄水,而排水则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活动。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脑对水的摄入与排出均有关系。
下丘脑内控制摄水的区域与上述摄食中枢极为靠近。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后,动物除拒食外,饮水也明显减少;刺激下丘脑外侧区某些部位,则可引致动物饮水增多。
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下丘脑内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液的晶体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渗透压感受器和抗利尿激素合成的神经元均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内。一般认为,下丘脑控制摄水的区域与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在功能上是有联系的,两者协同调节着水平衡。
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化学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这些调节肽在合成后即经轴突运输并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或抑制某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下丘脑调节肽已知的有九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色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下丘脑内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它主要位于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在动物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该区可获得骨骼肌的舒血管效应(通过交感胆碱能舒血管纤维),同时伴有血压上升、皮肤及小肠血管收缩、心率加速和其他交感神经性反应。在动物清醒条件下,电刺激该区还可出现防御性行为。在人类,下丘脑的疾病也往往伴随着不正常的情绪反应。
生物初二上册知识点大全整理集锦 3
104、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 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05、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106、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107、青霉: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08、曲霉: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09、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110、比较真菌与细菌
相同点: 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不同点: 单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裂生殖。 既有单细胞种类也有多细胞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多数为孢子生殖。
生物初二上册知识点大全整理集锦 4
一、动物(第一章至第三章)
1. 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 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 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②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 ③甲壳动物,如虾、蟹;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3. 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①能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来取食和避敌。
②用鳃在水中呼吸
4. 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
①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角质的鳞或甲,外骨骼.
②缺少水的浮力……具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
③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表呼吸)
④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有发达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5. 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6.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7. 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体表被毛,体腔内有膈,体温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猫
8. 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
9. 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10. 兔:体表被毛,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 四肢灵活
11. 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12. 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蝙蝠、鸟类等
13.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
②体表被羽,前肢特化为翼
③骨坚而轻,多气质骨,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
④胸肌发达
⑤食量大消化快
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完善
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
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特化为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14. 鸟类适于飞行的主要特征?
a)
1.体形为流线型——可减小飞行阻力
2.体表被覆羽毛——保温和飞行
3.前肢变成翼——扇形适于扇动空气
4.胸肌、龙骨突发达——适于完成飞行动作
5.体温高而恒定——释放大量能量适于飞行
6.骨骼中空——可减轻身体比重
7.体内有气囊
8.食量大,消化吸收能力强
15. 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是也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
16. 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17.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18.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或骨、关节、骨骼肌】
19. 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20. 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
21. 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22. 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等。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23. 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因为社会行为大多具以下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24. 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25.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当稳定状态的现象
26.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
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播种
27.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8.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如用瓢虫杀灭、控制棉蚜数量
29. 动物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与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关系密切
30. 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即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 它可节省费用,简化程序和减少污染
31. 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了解常见仿生例子)
生物初二上册知识点大全整理集锦 5
第1节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给其他的神经元。能够传导的兴奋叫做神经冲动。
2、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细胞体密集的部位,色泽昏暗,叫做灰质,灰质上含有具有不同功能的神经中枢。众多的轴突和髓鞘集合形成的神经纤维汇集的部位,色泽白亮,叫做白质。
3、人体的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三部分组成。其中脑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构成周围神经系统。
4、人体的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神经元的细胞体密集的部位,叫做灰质,又叫大脑皮质。大脑皮质上有许多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如运动中枢、视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大脑皮质的内部是神经纤维汇集而成的白质。小脑位于大脑后下方,能够协调全身肌肉的活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内有呼吸、血液循环等活动的调节中枢,因此有“生命中枢”之称。
5、脊髓在脊柱的椎管里。脊髓的灰质在椎管的中央,呈蝶形,白质在外。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脊髓控制的反射也受大脑控制。脊髓内有排尿和排便的神经中枢。
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非条件反射活动是生来就具有的,如膝跳反射、吮吸反射和缩手反射等,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调节方式。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神经调节方式,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如望梅止渴和谈虎色变。
7、反射弧是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基本环节。
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1、眼球的附属结构包括眼睑、睫毛、结膜、泪器、眼肌等,眼球的附属结构对眼球具有保护作用。结膜衬在眼睑的内表面,能分泌黏液,润滑眼球。沙眼和急性结膜炎的发病部位通常在结膜。预防沙眼和急性结膜炎应该做到:不要用手揉眼、不与别人合用毛巾和脸盆。
2、在眼球的结构中,与视觉形成有关的主要结构是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外界光线经过角膜,由瞳孔进入眼球的内部,在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使感光细胞产生与视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经由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如果平时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就会增加晶状体的负担,导致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结果使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前,造成视网膜上的物像比较模糊,人就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近视眼可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远视眼应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4、耳是人体形成听觉的重要器官。耳廓和外耳道属于外耳,具有接受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前庭和半规管与身体平衡有关。耳蜗与形成听觉有关。
5、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由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与听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再由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第3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1、人体内的腺体可以分为两类: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外分泌腺是有导管的腺体,如:汗腺、唾液腺、泪腺等,这类腺体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的毛细血管,再由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各处发挥作用。
2、人体的各种内分泌腺组成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常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胸腺(分泌胸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等)、胰岛(分泌胰岛素)、卵巢(分泌雌性激素等)、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等)等。
3、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又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血液里含量很少,但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4、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俗称“甲亢”),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引起呆小症。婴幼儿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巨人症,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侏儒症。
5、缺碘会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导致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防治方法:食用加碘盐以及常吃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
6、肾上腺素能够促使人兴奋,使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人体是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协调统一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和适应外界环境的。
生物初二上册知识点大全整理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