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知识点下册整理集锦
相关文章
学习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计划本身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计划对学习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制定好的学习计划,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九年级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历史知识点下册整理集锦 1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乎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列宁 战争与革命的关系: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加速战争的结束
(1)二月革命
①时间:1917年3月 ②最大成果: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③结果: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代表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④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十月革命 (又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2)爆发时间:1917年11月6日 城市:彼得格勒
(3)胜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晚上九点“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
(4)特点: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5)性质: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2)巩固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②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满足俄国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④迁都:1918年3
(1)建立: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⑤军事上: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苏俄军队:苏俄红军
(3)结果:1917年至1920年,取得了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
(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④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初三历史知识点下册整理集锦 2
1、做好预习工作。
预习是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预习,自己可以先对课本内容有个大概了解,能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甚或能找出其中明白的和不明白的知识点。这样,在听老师讲课过程中才可以明白老师在讲什么,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有针对性地重点听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2、课上做好笔记。
做好笔记,不是一味地照搬老师各种话语、文字。而是有针对性地记录老师补充的延伸的知识以及课文的总体框架等,填补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知识点,为进一步宏观把握历史事件框架、历程等提供指导。
3、课后注意对知识点的串联整理。
课文中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发展和结果等都是遵循一定历程或规律的,一定要对知识点进行串联,这样知识点就会记得更加牢固,也不易遗漏知识点。
4、独立及时完成作业。
历史作业,是对听课效果的一种检测方式,也是巩固知识点的一种方式。所以,课后要独立、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达到及时巩固学习成果的目的。
5、不要死记硬背。
历史知识需要记住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有些学生就开始死记硬背。为了彻底牢固掌握知识,要在充分理解历史知识框架、关系、大意等基础上,要理解知识点从而去记住这些知识,即尽量在把握知识点意思的基础上,可以将知识内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6、经常性地复习。
可以安排一周复习几次,长期性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多看,这样记忆效果会更好。不至于每当考试前疯狂地学习,一是可能掌握程度不够;而是容易记错知识。
初三历史知识点下册整理集锦 3
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咸阳。
2、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郡下设县。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2)经济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3)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又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
(4)巩固、开发边疆: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开发越族地区,开凿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一)。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汉通西域
1、汉武帝(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的“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破格录用人才(如董仲舒、卫青等)。
(2)经济上:把地方 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6)民族关系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汉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西汉:
①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央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为沟通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做出了贡献。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 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东汉: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
(4)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166年,大秦(古罗马)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三、丝绸之路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从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
说明当时中国已与欧洲建立联系,当时的中国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经过地区古今地名对照:
古代:欧洲 ← 西亚 ←今新疆境内 ← 河西走廊 ← 长安
现在:欧洲 ←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今新疆境内 ← 甘肃河西走廊 ← 西安
四、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位五十多年里,实行许多重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见汉武帝的“大一统”),由于他“兴造功业”,多方建树,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将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
但是汉武帝连年用兵,国力耗损,晚年时社会出现动荡。
面对危机,汉武帝毅然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已昭”,宣布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除去暴政,“与民休息”,使西汉鼎盛局面又得以延续。
五、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208年刘备、孙权联军以少胜多在赤壁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不属于三国时代)
六、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主要原因: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最重要原因);
④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得到迅速开发。
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①三国时的吴国,重视农耕,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②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开始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③东晋南朝时期,使江南得到迅速发展;
④从五代十国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七、北魏(鲜卑族)孝文帝(拓拔宏)改革与民族融合
1、背景: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
(1)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2)实行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 年迁都洛阳;
(4)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3、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八、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初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
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 105 年,改进了造纸术。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推动 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九、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后)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东汉明帝时,派人到西域求取佛经,迎来西域高僧,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的思想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奉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张陵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教徒尊他为张天师。(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宗教)
十、石窟艺术
1、开凿的原因:
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是统治阶级为了宣扬佛教而开凿的。(石窟艺术与都佛教的盛行有关)
2、主要的石窟群:
①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开凿于北魏前期);
②龙门石窟(在今河南洛阳,开凿于北魏至隋唐时期);
③敦煌莫高窟(在今甘肃敦煌,开凿于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十一、《史记》《资治通鉴》
1、《史记》:
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
作者是汉武帝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资治通鉴》:
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初三历史知识点下册整理集锦 4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初三历史知识点下册整理集锦 5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初三历史知识点下册整理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