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初三历史必修知识点精选合集
相关文章
知识点是网络课程中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研究知识点的表示与关联对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三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初三历史必修知识点精选合集 1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1919年6月
⑵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1922年
⑵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有关初三历史必修知识点精选合集 2
一、告别“雅尔塔”
1、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
经济上:提出了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政治上:
①提出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
②主张由“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度。
2、苏东剧变:实质是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即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严重挫折。
3、1991年,苏联解体影响: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主要支撑的雅尔塔体系宣告结束。
二、干戈不息
1、1948年至1982冲突是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根源之一。
2、在安理会支持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了海湾战争。
3、非接触性战争(科索沃战争):1999
4、北约停止轰炸南联盟说明:
①北约的这次行动没有得到安理会的授权,破坏了不干涉内政的国际原则,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批评。
②显示了俄罗斯、中国等国在阻止美国的强权行为上的积极有效的作用。
5、美国在未得到联合国许可之下,联合英国对伊拉克宣战。
6、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1)对人类进步的危害:不少经济制度和竞争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对他们自身有利。
2)对人类和平的危害:凭借自身实力,操作国际或地区事务,侵犯他国主权,甚至进行侵略战争。以强凌弱,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7、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和表现:
1)形成:
①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②俄罗斯复兴,中国崛起,日本和欧盟快速发展,与美国抗衡,阻碍其成为世界霸主。
③世界出现一超多强的政治多极化局面。
2)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①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的地位相对削弱。
②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巨大进展,全球影响越来越大。
③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并试图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
④俄罗斯积极开展东西方兼顾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振兴和恢复大国地位。
⑤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国家地位举足轻重。⑥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
有关初三历史必修知识点精选合集 3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_的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兼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2)国家:英、法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国建立初等、中等、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_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_。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酝酿着战争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
(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_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7年11月
3、:列宁
4、结果:_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2、经济: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20年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有关初三历史必修知识点精选合集 4
俄十月革命
一、 二月革命
1、 时间: 1917年3月
2、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 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 背景: 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 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 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 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 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对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 意义:
⑴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对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 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关初三历史必修知识点精选合集 5
西方文明之源
1.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悉尼文明
2.古希腊繁荣的成邦:雅典、斯巴达
3.雅典城邦的自然条件: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气候湿润,适宜种经济作物。
4.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
原因:伯利克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内容:扩大公民权利,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5.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表现
政治上, 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经济上, 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上 文化昌盛。
6.斯巴达成邦:崇尚武力,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制度。
7.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历史发展线索
罗马城(公元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灭亡(476年,欧洲奴隶社会结束)
(2)主要战争及战役
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 坎尼战役以少胜多
(3)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建立罗马帝国。
8.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沿革:最初举行赛会祭神,前776年—394年共举办290多届。现代奥运会开始于1896年,每四年举行一届。2004年在希腊雅典举行,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行。
有关初三历史必修知识点精选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