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数学

苏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新学期集锦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积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学习也是一样的,需要积累,从少变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三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新学期集锦推荐 1

合并同类项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

把多项式中同类项合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combiningliketerms)。

如果两个单项式,它们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各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就称这两个单项式为同类项。如2ab与-3ab,m2n与m2n都是同类项。特别地,所有的常数项也都是同类项。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同类项的合并(或合并同类项)。同类项的合并应遵照法则进行: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为什么合并同类项时,要把各项的系数相加而字母和字母的指数都不改变,这有什么理论依据吗?

其实,合并同类项法则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它所依据的就是大家早已熟知了的乘法分配律,a(b+c)=ab+ac。合并同类项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即将同类项中的每一项都看成两个因数的积,由于各项中都含有相同的字母并且它们的指数也分别相同,故同类项中的每项都含有相同的因数。合并时将分配律逆向运用,用相同的那个因数去乘以各项中另一个因数的代数和。

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苏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新学期集锦推荐 2

  一、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边)

  (2)平行四边形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对角)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角线)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常用点:(1)若一直线过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的中点是对角线的交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分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边)

  (2)定理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边)

  (3)定理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边)

  (4)定理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

  (5)定理4: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

  4、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注意: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平行四边形=底边长×高=ah

  111

  二、菱形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边平行。 (边)

  (2)菱形的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对角)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对角线)

  (4)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菱形四条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3、菱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边)

  (3)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

  (4)定理3:对角线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

  4、菱形的面积: S菱形=底边长×高=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三、矩形

  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边)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内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对角线)

  (4)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矩形四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角)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

  四、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边)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角)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对角线)

  (4)正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轴有四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和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正方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定理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3)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4)定理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5)定理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6)定理5: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1)先证它是矩形,再证它是菱形。

  (2)先证它是菱形,再证它是矩形。

苏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新学期集锦推荐 3

【旋转变换】

1.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说明:(1)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所决定的;(2)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始终保持不动.(3)旋转过程中旋转的方向是相同的.(4)旋转过程静止时,图形上一个点的旋转角度是一样的.⑤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2.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3.旋转作图的步骤和方法:(1)确定旋转中心及旋转方向、旋转角;(2)找出图形的关键点;(3)将图形的关键点和旋转中心连接起来,然后按旋转方向分别将它们旋转一个旋转角度数,得到这些关键点的对应点;(4)按原图形顺次连接这些对应点,所得到的图形就是旋转后的图形.

说明:在旋转作图时,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夹角即为旋转角.

【圆周角】

1、定义:顶点在圆上,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两条件缺一不可)

2、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推论:1)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2)直径(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为直径。(①常见辅助线:有直径可构成直角,有900圆周角可构成直径;②找圆心的方法:作两个900圆周角所对两弦交点)

4、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任意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补充:1、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2、圆的两条弦1)在圆外相交时,所夹角等于它所对的两条弧度数差的一半。2)在圆内相交时,所夹的角等于它所夹两条弧度数和的一半。

3、同弧所对的(在弧的同侧)圆内部角其次是圆周角,最小的是圆外角。

苏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新学期集锦推荐 4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学习方法,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标准差与方差

极差是什么: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极差,即极差=值-最小值。

计算器——求标准差与方差的一般步骤:

1.打开计算器,按“ON”键,按“MODE”“2”进入统计(SD)状态。

2.在开始数据输入之前,请务必按“SHIFT”“CLR”“1”“=”键清除统计存储器。

3.输入数据:按数字键输入数值,然后按“M+”键,就能完成一个数据的输入。如果想对此输入同样的数据时,还可在步骤3后按“SHIET”“;”,后输入该数据出现的频数,再按“M+”键。

4.当所有的数据全部输入结束后,按“SHIFT”“2”,选择的是“标准差”,就可以得到所求数据的标准差;

5.标准差的平方就是方差。

苏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新学期集锦推荐 5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我去佛山一中开家长会时,一中校长的一番话使我感触良多。他说:我是教物理的,学生物理学得好,不是我教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当然,校长是谦虚的,但他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同一个老师教,差异那么大,这就是学习主动性问题了。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在老师讲新课前,能不能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已掌握的旧知识去预习新课,结合新课中的新规定去分析、理解新的学习内容。由于数学知识的无矛盾性,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永远都是有用的,都是正确的,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只是加深拓广而已。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同学为什么听老师讲新课时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或者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就是因为没有预习,没有带着问题学,没有将“要我学”真正变为“我要学”,力求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TAG标签: 数学 解题技巧

苏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新学期集锦推荐_精选范文网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积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学习也是一样的,需要积累,从少变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三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