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七年级历史

初一历史常考知识点归纳参考整理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七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历史常考知识点归纳参考整理 1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_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_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春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同姓、姻亲、功臣、前代贵族依据分封人员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军队、刑法—暴力手段礼仪教化—怀柔政策军队刑法:对外征战,对内镇压反抗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1、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前476)由统一走向分裂

2、战国封建社会形成(前475--前221)由分裂走向统一孔子编写,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春秋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表现在诸侯不听天子命令,不尽义务,政令征伐自诸侯出。)目的: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一、齐桓公称霸

1、齐桓公首霸原因:

政治经济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根本原因)

策略手段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顺应民心。

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东方大国,鱼盐之利,经济富庶)

2、齐桓公完成霸业的标志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

二、问鼎中原(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前632年——以少胜多(退避三舍)

2、楚庄王称霸:邲之战前597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宋襄公称霸:彻底失败

4、秦穆公称霸西方;吴越争霸江南

三、合纵连横

1、战国七雄三家分晋:赵、魏、韩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续用齐国号)楚、秦、燕

2、七雄(名称,位置)

3、合纵连横

秦孝公即位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大的国家。

的合纵家:秦国的张仪

的连横家:魏国的公孙衍、苏秦

四、如何看待春秋战国的争霸斗争

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衰微。

②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

③诸侯国的实力增强。

目的:

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

性质:

“春秋无义战”,争霸战争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

五、春秋争霸战阵的影响

消极: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

1、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2、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从传统的铁器牛耕到制度变更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铁制工具和牛耕

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普及

意义: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千耦其耘——公作则迟

个体农耕——分地则速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秦国——商鞅

三、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公作则迟,分田则速”

(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引进人才、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5、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

政治上:废除了秦国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军事上: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经济上: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直接的具体原因:a.秦孝公的支持。b.变法内容的适宜。c.商鞅策略的正确。d.人民的支持。

(2)深层次的原因: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b.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变革者个人的悲剧与变革成败不能混于一谈。

7、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变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坚持不懈。

(2)变革需要勇气,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3)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初一历史常考知识点归纳参考整理 2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能够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群居;具有审美意识。

昌盛的秦汉文化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孝文帝改革措施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19年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不辱使命。

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初一历史常考知识点归纳参考整理 3

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

1)地球上出现人类大约在300万年以前。

2)科学家提出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来的。

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4)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5)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他们能直立行走,上肢和现代人基本相似,但头部保留了猿类的一些特征。为了生存和发展,北京人往往几十个人聚合在一起,用石器和木棒猎取动物,采集植物,作为食物共同分享。会制作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有简单的语言。

6)距今约18000年的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内,模样与现代人差不多,他们仍使用打制石器,会人工取火,但已开始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7)远古人类使用火有什么意义?

答:他们用火来抵御寒冷,吓跑野兽。吃上熟食,使人类扩大了食物种类,易于消化和吸收营养,有利于人类体质尤其是脑髓的发展。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居住着干栏式房屋,这种房屋具有通风防潮的性能,适应当地潮湿闷热的气候。

2、半坡人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适应了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3、半坡人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和狗,也有少量的牛、马、羊、鸡。他们能纺织麻布,缝制衣服。

4、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的不同。

5、半坡人的生活中,已经有了绘画、雕塑、刻画符号(文字萌芽)和装饰等内容。

6、什么是氏族?氏族有什么特点?

答:在原始社会,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氏族的特点有:土地、房屋等都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第三课神奇的远古传说

1、炎帝即神农氏,姓姜,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2、黄帝即轩辕氏,姓姬,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3、蚩尤是传说中东方九黎族的首领。

4、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九黎族的一部分也加入进来,他们成为中原地区的主体居民。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所以后人尊奉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

5、后人尊奉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称他是“人文初祖”。

6、涿鹿之战:交战双方为黄帝、炎帝部落同蚩尤部落。地点在涿鹿,争战的过程: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结果: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7、什么是禅让制?

答:传说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推荐继承人,大家推荐舜。舜年老时,以同样的方法把首领位置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称为“禅让”。

8、禅让首领的品质:品德高尚,才干出众,勤劳俭朴,爱护百姓

初一历史常考知识点归纳参考整理 4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_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_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春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同姓、姻亲、功臣、前代贵族依据分封人员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军队、刑法—暴力手段礼仪教化—怀柔政策军队刑法:对外征战,对内镇压反抗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1、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前476)由统一走向分裂

2、战国封建社会形成(前475--前221)由分裂走向统一孔子编写,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春秋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表现在诸侯不听天子命令,不尽义务,政令征伐自诸侯出。)目的: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一、齐桓公称霸

1、齐桓公首霸原因:

政治经济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根本原因)

策略手段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顺应民心。

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东方大国,鱼盐之利,经济富庶)

2、齐桓公完成霸业的标志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

二、问鼎中原(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前632年——以少胜多(退避三舍)

2、楚庄王称霸:邲之战前597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宋襄公称霸:彻底失败

4、秦穆公称霸西方;吴越争霸江南

三、合纵连横

1、战国七雄三家分晋:赵、魏、韩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续用齐国号)楚、秦、燕

2、七雄(名称,位置)

3、合纵连横

秦孝公即位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大的国家。

的合纵家:秦国的张仪

的连横家:魏国的公孙衍、苏秦

四、如何看待春秋战国的争霸斗争

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衰微。

②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

③诸侯国的实力增强。

目的:

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

性质:

“春秋无义战”,争霸战争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

五、春秋争霸战阵的影响

消极: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

1、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2、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从传统的铁器牛耕到制度变更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铁制工具和牛耕

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普及

意义: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千耦其耘——公作则迟

个体农耕——分地则速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秦国——商鞅

三、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公作则迟,分田则速”

(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引进人才、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5、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

政治上:废除了秦国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军事上: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经济上: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直接的具体原因:a.秦孝公的支持。b.变法内容的适宜。c.商鞅策略的正确。d.人民的支持。

(2)深层次的原因: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b.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变革者个人的悲剧与变革成败不能混于一谈。

7、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变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坚持不懈。

(2)变革需要勇气,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3)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初一历史常考知识点归纳参考整理 5

炎黄联盟

我国古代流传着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其中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是炎帝和黄帝。

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对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炎黄结盟。

炎黄部落在涿鹿与东方的蚩尤部落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最后打败蚩尤。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传说中炎帝的发明

炎帝部落主要活动与陕西渭河流域。

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

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传说中黄帝的发明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实以避寒暑。

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

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相传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尧舜禹的禅让

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

为了抵御黄河泛滥带来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舜禹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禹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禹总结父亲鲧治水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次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年努力,解除了水患。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

1、我国古代流传着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是炎帝和黄帝。。2、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3、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4、炎帝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5、黄帝已能建造宫实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6、相传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7、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

8、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9、禹总结父亲鲧治水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

TAG标签: 历史 复习

初一历史常考知识点归纳参考整理_精选范文网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七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七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