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七年级生物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大全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3

初一的生物知识点其实不难,只要在考前整理好所学的知识点,考个好的生物成绩没有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大全推荐 1

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4、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成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5、生物圈包括大气圈 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6、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7、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8、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9、显微镜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10、目镜看到的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10X30=300

11、在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到中央;标本朝右上方移动,在视野看到的物像朝左下方移动。

12、载玻片上写着‘上下’,视野里看到的是‘ ’。方法:把写着‘上下’的纸片左旋(或右旋)1800。

1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清水);制作(撕下内表皮、展平;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14、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楚,但影响活细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活细胞死亡;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不应染色。

15、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生理盐水);制作(刮几下、涂抹;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16、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17、细胞由无机物(如水、无机盐、氧等)和有机物(如糖类、核酸、蛋白质)组成。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大全推荐 2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类群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其中前三种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期会产生一种叫做孢子的生殖细胞。因为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所以又称为孢子植物(没有种子植物)。

2、藻类植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如淡水:水绵,衣藻海水:紫菜、海带):

(1)形态结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

(3)繁殖方式:用孢子进行繁殖。

3、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

(1)生物圈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2)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如鱼类饵料)。

(3)供食用(如海带紫菜。

(4)药用。

4、苔藓植物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葫芦藓、地钱、树干苔藓)。

(1)形态结构: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作用)。

(2)营养方式:苔藓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蕨类植物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如里白、贯众、满江红)。

(1)形态结构: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2)营养方式:蕨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

(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

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可供食用,如蕨菜。

(2)可供药用,如卷柏、贯众等。

(3)作为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

(4)煤的来源。

6、种子植物的分类:根据子叶数目分为:

(1)双子叶植物:胚里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叶脉网状),营养都储存在子叶中。如蚕豆、大豆、花生。

(2)单子叶植物:胚里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叶脉弧形),营养大部分储存在胚乳中。如水稻、小麦、高粱。

7、种子的结构:

(1)种皮:保护作用。

(2)胚(包含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是新植物的幼体,将来能发育成一个植物体。

(3)只有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子叶、胚乳中储藏的营养物质是胚发育成幼苗时养料的来源。

8、种子和孢子的比较:种子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适应环境的结构特点,如果环境过于干燥或寒冷,它可以处于休眠状态。孢子只是一个细胞,只有散落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才能萌发。

9、种子植物的分类: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分为:

①裸子植物(如:松、银杏、苏铁、红豆杉、水杉、圆柏、侧柏)。

②被子植物。

10、被子植物成为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植物原因:被子植物一般都具有非常发达的输导组织,从而保证了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高效率地运输;它们一般都能开花和结果,所结的果实能够保护里面的种子,不少果实还能帮助种子传播。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大全推荐 3

  1.排泄

  (1)概念:人体将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2)途径:

  ①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等。

  ②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等。

  ③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等。

  (3)区别于:

  排遗: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2.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形成尿的场所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肾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层紧贴肾小球,外层与肾小管相连。

  肾小管:肾小囊内外两层之间的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3.尿的形成

  (1)肾小球、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过滤血液,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过滤,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进入血液循环),剩下的形成尿液。

  (3)尿路和血路:

  血路:肾动脉→入球小动脉(动脉血)→肾小球毛细血管(动脉血)→出球小动脉(动脉血)→肾小管外毛细血管(动脉血 静脉血)→肾静脉(静脉血)

  尿路:肾小囊(原尿)→肾小管(重吸收)→收集管→输尿管→膀胱→尿道

  4.尿的排出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5.排尿的意义:

  (1)排出代谢废物。

  (2)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3)调节体温。

  6.经皮肤排泄:汗腺(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汗液,主要成分水,还有少量尿素和无机盐等,汗液蒸发能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汗腺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区别: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血浆(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和代谢废物)。

  原尿(没有血细胞,不含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尿液(没有血细胞,不含蛋白质、葡萄糖,主要是水、无机盐、尿素等)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大全推荐 4

(1)血管

1、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3、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去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慢。

4、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少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

(2)耳和听觉

1、耳是人的听觉器官。

2、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

3、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敏感细胞,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就形成了听觉。

(3)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1)乱砍滥伐,开垦草原,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还会引起沙尘暴。(2)空气污染会形成酸雨。(3)水污染会破坏水域生态系统。(4)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危害本地生物。

2、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到大气中,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导致全球的温度的提升,形成“温室效应”。含有贡、银、镉的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会引发各种疾病:水俣病、痛痛病等。

3、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采取以下措施:植树造林、保护鸟类、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计划生育、退耕还林还草。

4、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叫做生物入侵。

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点

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2)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大全推荐 5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减缓对生物圈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

  大肆砍伐森林,破坏植被

  草原过度放牧,沙尘暴危害严重

  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污染环境等

  3.生物入侵:科学家把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并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叫做生物入侵。如:侵入我国的薇甘菊、大米草、凤眼莲(水葫芦)、紫茎泽兰、福寿螺等。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又被称为“空中死神”,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

  酸雨的危害:

  使土壤酸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使水质酸化,从而使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酸化的水源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饮用;

  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 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使用,开发新型能源。

  2.排入水中的有毒物质接触人体,可能会增加基因突变概率,诱发癌症。水中、土壤中很多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砷,会通过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3.温室效应形成: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形成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台风更加频繁,土地更加干旱,造成世界各 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1.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好以下工作:

  保护森林和植被

  控制酸雨,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为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尘暴等,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

TAG标签: 生物 学习方法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大全推荐_精选范文网

初一的生物知识点其实不难,只要在考前整理好所学的知识点,考个好的生物成绩没有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普利斯特利实验得出的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