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电子版5篇
相关文章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电子版,希望大家喜欢!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电子版1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识点归纳:
1、常用来表达怀念亲友,盼望有时在相聚的诗句;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全诗内容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夜雨寄北》从时间、空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3、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答: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答: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5、“问“、“话”二字好在何处?“问”写出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话”照应了“问”,写出了宦游人的乡愁和歉意。
6、赏析两处“巴山夜雨”妙在何处?
答:(1)次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现实中的,描绘了秋雨连绵,阻隔了回家的路,增添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作者借凄凉的秋景抒写了孤寂凄凉的心情。
(2)尾句中的“巴山夜雨”则是虚写未来欢聚时回忆的话题,衬托了眼下的孤寂和思乡之情。两处“巴山夜雨”相对照,更深刻的表达了现家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电子版2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知识点归纳:
1、假设东吴美女的命运表现东吴失败后的屈辱;写出了周瑜获胜纯属于偶然的机遇的句子;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诗中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赤壁之战)周郎指(周瑜),二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
3、本诗构思别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作具体分析。(最后后两句诗的妙处?)
答:A、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巧妙自然。B、3、4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
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
5、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电子版3
一.拼音
1、基础知识回顾: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声调:分为四声。标调歌:“有a不放过,无a找o、e,i、u并列标在后”
3、音节:音节是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
(1)当韵母“u”和声母“j、q、x、y”相拼时,去掉“u”头上的两点,如“ju”。
(2)人或事物等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大写,如“北京Beijing”
4、隔音符号:当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读音易发生混淆时,应在第一个音节后面加上隔音符号,用“’”表示,帮助分清两个音节。
如“ping’an(平安)”、“qi’e(企鹅)”。
二.汉字
1、笔画与笔顺规则
“先横后竖(十),先撇后捺(八),从上到下(景),从左到右(树),从外到内(同),从内到外(函),先里面后封口(国),先中间后两边(水)。”
2、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7种结构)
独体字(中)、左右结构(秋)、左中右结构(做)、上下结构(恩)、上中下结构(翼)、全包围和半包围结构(园、区)、品字形结构(晶)
3、无声的老师——字典(3种查字方法)
(1)“音序查字法”的步骤:认准字音;定字母、翻索引;查音节、找汉字。
(2)“部首查字法”的'步骤:定部首、翻索引;数余画;查汉字。
部首查字法的规则:上下都有,取上不去下;左右都有,取左不取右;内外都有,取外不取内。独体字一般将字的第一画作为其部首。
(3)“数笔画查字法”的步骤:数准笔画数;翻索引、查‘难检字索引’;找汉字。
4、形近字(8种表现形式)——理解记忆法、口诀记忆法
(1)笔画相同而位置不同“由”和“甲”
(2)字形相似但笔形不同“外”和“处”
(3)字形相似但偏旁不同“晴”和“睛”
(4)字形相似但笔画数量不同“今”和“令”
(5)结构单位相同但位置不同“陪”和“部”
(6)形近音相同“很”和“狠”
(7)形近音相近“清”和“情”
(8)形近音不同“贫”和“贪”
5、多音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如“塞”、“露”、“咽”。
同音字:音同形不同。如“燥”和“躁”。
6、多义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思的字。
如:“张”(1)展开(2)看、望(3)陈设(4)姓
三.词语
1、词性划分
实词:名词(木)、动词(跑)、形容词(美丽)、数词(一)、量词(位)、代词(你、我、他们)
虚词:副词(特别、不)、介词(在、关于)、连词(和)、助词(着、的、啊)、象声词(叮咚)
2、近义词和反义词
(1)意思相同的词:“爸爸——父亲”、“互相——相互”
(2)意思相近的词:
词义的轻重不同:“愉快”→“高兴”→“快活”词的意义上辨析
词义的范围不同:“战斗”和“战役”
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果断”和“武断”
词的搭配关系不同:“严厉”和“严格”
词的用法上辨析,适用对象不同:“希望”(自己)和“期望”(别人)
(3)反义词:
绝对反义词:“生”→“死”;“富”→“穷”辨析角度:意义和感情色彩
相对反义词:“前”→“后”;“高”→“低”
3、词语归类——分类记忆法例如:按照植物、动物、水果和蔬菜等等分类。
4、词语结构:
AA:“一群群”
AABB:“重重叠叠”、“干干净净”
ABAB:“研究研究”
5、成语和谚语。诀窍“三多”:多读、多想、多记。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电子版4
第一章走进温州
第一节东瓯名城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温州的历史、概况
2.初步感受作为温州人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1.设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问:“温州”这个名字的由来?
(学生自由猜测发言,教师引导学习本节内容)
2.了解温州历史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建制沿革”部分内容
问:阅读本段内容后,你有何感受?
(学生踊跃发言,只要合理,教师都予以肯定)
问:结合你对温州历史的了解,谈谈你心中的温州历史?
(学生回忆、交流、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时温州的版图(图1-1)
问:请在地图上找到我们梧田的大概位置?
(3)回忆生活中有哪些古建筑能说明温州的历史?
(学生广泛讨论后,师生交流)
3.了解现代温州
(1)比较两副地图(图1-1、1-4)
问:谈谈两副地图中,温州区域的变化怎样?
(学生仔细比较、讨论)
问:画出现代温州的界线,看看其呈什么形状?
问:在现代版温州地图上找出你的家乡在哪里,与哪些县(市、区)相邻?
(2)教师引导学生阅览“天下温州人”内容,探究温州人均耕地情况
(学生完成书上探究活动表格)
问:结合书上表格,请分析人均耕地面积对温州人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4.感受温州人的精神风貌
(1)学生阅读图1-5海外温州人分布图、图1-6温州商会全国分布图
问:为什么说“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
问:谈谈在你的身边,有温籍华人或华侨在海外创业对家乡贡献的事吗?
5.课后探究
了解现代温州主要建筑
第二节瓯越山川
教学目标
1.了解温州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
2.了解温州丰富的地方物产资源。
教学过程
1.由阅读温州地势图导入
问:请同学们结合温州地势图,找出温州主要的山脉、江河、海湾及海港?
(师生交流)
2.了解温州的主要地形
(1)学生阅读“多山地形”内容
问:温州的主要地势是怎样的?
(学生结合书本提供的资料回答)
问:你能说出你家乡的地形名称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了解温州的水域情况
(1)采用抢答方式
问:温州市三大河是什么?最大的河流是什么?温州的海域主要是什么?温州有哪四大渔场?
(学生结合书上内容和自身掌握的温州常识回答)
(2)东海油气、渔场对温州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到什么作用?
4.了解温州的气候和物产
(1)了解温州气候特点
(学生阅读了解)
(2)了解温州物产情况
问:温州的主要有哪些农作物?你最喜欢哪一种?
5.课后实践
制作山水温州美景作品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电子版5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知识点归纳:
1、首联划线部分的的作用?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及形势。(现在形容反动势力猖獗一时的情况,以及所造成的紧张局面的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
2、表明战斗的激烈惨状的诗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赞叹壮士报国的志向的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概括这首诗的主旨。答: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颔联写得“有声有色”,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答: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颈联中诗人为什么将地点设置在“易水”边?“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重”“寒”“不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易水”使人联想到战国内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渲染了一种悲壮色彩。“重”“寒”“不起”,突出天气的严寒和气氛的紧张凝重,反衬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7、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感激天子重用贤才的美德和以死报君的决心。
8、诗中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请举例阐述。答:如:“黑云”之“黑”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甲光向日”之光,写出了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气势;“燕脂”“紫”写出了边塞夕阳下的肃穆气氛,也突出了将士们血流成河、染紫泥土的悲壮。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电子版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