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参考

发布时间: 浏览量:9

初中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时间段,语文同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语文中考必备知识点总结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参考 1

出师表

一、重点字词

崩殂(cú)恢弘(hóng)陟(zhì)罚臧否(pǐ)裨(bì)补阙(quē)驽(nú)钝猥(wěi)自枉屈以彰(zhāng)其咎(jiù)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引喻失义义:适宜,恰当。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给予。

(3)性行淑均淑:善。

(4)以彰其咎彰:表明、显扬。

(5)猥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6)咨诹善道诹:询问。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古义:开放、扩大;

今义: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和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3)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品质恶劣。

(4)由是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由衷感谢。

(5)先帝知臣谨慎古义: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

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作_犯科:指为非作歹,违犯法律。

计日而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作者开始分析形势,指出不利的客观条件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表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用原文四个短语来回答):北定中原、攘除_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

1、《出师表》的作者是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历有“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是指魏国、蜀国、吴国。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参考 2

一、《世说新语》二则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待君久/不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

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4)太丘舍去

舍:舍弃

(5)去后乃至

乃: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词对用时,表示否定)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

今义:儿子女儿

(2)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与“来”相对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委托

(5)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领

(6)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顾忌;理睬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参考 3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养。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同“耶”,吗。

5、板印书籍:“板”同“版”,雕版。

6、若止印三二本:“止”同“只”,只,仅。

6、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以后。

7、舟首尾约八分有奇:“有”同“又”,表示零数。

8、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9、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跟竖相对。

10、盖简桃核修长者为之:“简”同“拣”,挑选。

11、满坐寂然:“坐”同“座”,座位。

12、四支僵劲:“支”同“肢”,肢体。

1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

14、与之论辨:“辨”同“辩”,辩论。

15、裁如星点:“裁”同“才”,仅仅。

二、古今异义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古义为“有时”,;今义为“或者”

2、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古义为“管弦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3、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为“身体”;今义为“形状、样子”

4、孔子云云::古义为“说”;今义为“云彩”

5、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冒:古义为“蒙、盖”;今义为“冒出”

6、药稍熔药:文中指“松脂、蜡和纸灰”;今义为“治病的药品”

7、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为“平民”;今义为“衣服的.一种”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为“尚”;今义为“曾经”

9、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为“挨着”;今义为“比较”

10、高可二黍许许:古义为“左右、上下、光景”;今义为“答应或表猜测”

1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为“曾经”;今义为“尝试”

1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义为“只”;今义为“转折连词”

1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闻:古义为“听”;今义为“用鼻子嗅”

14、虽人有百手虽:古义为“即使”;今义为“虽然”

15、两股战战股:古义为“腿”;今义为“臀部”

16、几欲先走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假:古义为“借”;今义为“与真相对”

1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这”;今义为“判断动词”

1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趋:古义为“奔向”;今义为“趋向”

19、不敢出一言以复复:古义为“辩解”;今义为“又、重复”

20、主人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2、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3、会宾客大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

4、妇抚儿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5、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到,蔓上)

6、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

7、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8、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緼袍敝衣)

9、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10、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11、妇手拍儿声(名词作状语,用手)

12、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动手、用笔)

1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14、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15、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作动词,使……乱)

16、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17、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验的水)

18、京中有善口 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19、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动用法,使……尽)

20、是可谓善学者矣(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21、遥闻深巷中犬吠(形容词作状语,远远地)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参考 4

知识盘点: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积累卡片:

信 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 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 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 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 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 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 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ng。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 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 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 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 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 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 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ng。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ng。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参考 5

课标要求生具有相应的交际表达:“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交际表达,重在对四大能力(听说读写)中&ldquo 初中生物;听”与“说”两项能力进行考查。交际,注重口语色彩,强调互动,根据不同场合和对象进行交流;表达,指组织语言来表述、传递你的思想或情感。交际表达题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根据不同情境进行得体的语言表达。听力题要能听出听读材料的重点,听出问题的关键,并予以准确提取、概括。情境表达,要视不同对象和场合组织语言,要与情境相符,与角色相合。主题辩论与演讲,则要围绕一个中心,有鲜明的观点,并运用恰当的事例、名言等予以支撑观点。

基本要求:“简明、连贯、得体”。

①言之有“礼”,即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言之有“物”,即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简洁;

③言之有“序”,即表达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言之有“节”,即简明。要满足的要求,简明有序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常见考法

题型分析:听力测试、口语交际、信息提取与情境表述。

这部分命题形式多种多样:或单独命题,或融入综合性学习当中,或在阅读题中设置。在试题命制上,口语交际和情境表达的考查尤其活跃:提问,提建议,采访名人,对某人说,参与辩论,等等,口语交际进行得有声有色;讲故事,作评价,拟标语,写开场白,发表演讲,等等,情境表达也是热火朝天,丰富多元,不一而足。

解题思路点示:口语交际有很强的情境性,答题时应根据要求,进入情境中的相应角色,审慎而灵活地予以应对。

实际解题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分析具体情境,弄明白要求,得体地进行交际表达;

(2)读懂材料及要求,准确提取信息;

(3)学会聆听,抓住重点,分析话里话外音;

(4)区分不同对话主体,注意角色与身份;

(5)表述准确得体,字数符合要求。

误区提醒

例 在下文的语境中,假如你是那个小男孩,该如何礼貌机智地对老妇人说?(2分)

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5岁的小男孩去租房,他们对房子很满意。房东是一位老妇人,她淡淡地说:“我从不把房子租给带小孩子的家庭。”夫妇俩大失所望。可是小男孩又敲开了房门,满面春风地说:“ 。”老妇人听了哈哈大笑,愉快地把房子租给了他们。

答案示例:老奶奶,您好!房子我租下了。我今年5岁,没有小孩,只带了两个大人。(2分)

分析:此题的情境设置很生活化,趣味盎然。题干中已对考生的角色体验作出限定:“假如你是那个小男孩”;答题时,考生不妨让自己“蹲”下来,站在5岁小男孩的认知高度,以童稚天真的来考虑答话。此题的易误之处在于:其一,没有注意到老妇人抛出的“难题”——“从不把房子租给带小孩子的家庭”,而错答成诸如“如果是上帝派我来的呢”等。其二,不能置身小男孩的视角,所答理性色彩过重,没有童趣,不合语境要求。“礼貌机智”既是此题的交际要求,同时也是答题提示——要有称呼,要使用礼貌用语,要转换,不失幽默。如果所答生硬,没有注意到这一要求,自然也不是理想的对答。

【典型例题透视】

例 口语交际(听说)(10分)

1.听写。(请注意听录音,用楷体字或行楷字在田字格里规范、工整地书写。)(2分)

2.听一则简介,然后按要求答题。(3分)

(1)莆田市自古以来就是闽中、 、文化的中心。(1分)

(2)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3年正式建立地级市以来,莆田市获得哪些荣誉称号?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

3.听一场对话,回答问题。(5分)

(1)们谈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

(2)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3分)

答案:

1.(2分)微笑面对生活(书写正确1分,规范、工整1分)

2.(3分)(1)经济(1分)(2)田径之乡、戏曲之乡、绘画之乡、武术之乡(2分,写对一个得1分)

3.(5分)(1)(孩子)该不该带手机进校园。(或:学校该不该禁止带手机进校园。意思对即可,2分)(2)示例:我觉得作为,首要的任务是学习,手机功能多,会分散注意力的,况且在学校里也没有什么事需要天天和家里联系。所以,我赞成学校的做法,学生最好不要带手机进校园。(3分,言之有理即可。持反对意见,只要理由充分,表达通顺亦可)

附:听说材料(录音稿)

同学们,语文现在开始了。

请同学们放松自己,相信自己,沉着、认真地做好每一道题。

现在,我们来完成第一大题——“听说”题。注意:第1题、第2题读两遍,第3题只读一遍。

第1题是“听写”题。请大家注意听,然后按要求把它们书写在田字格里。

(稍停,慢)微笑面对生活

(稍停,慢速读第二遍)

第2题,请听一则简介,然后按要求答题。

莆田市上叫做“兴化”,已有20_多年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是闽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莆田市历来重视,上人才辈出,向来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3年正式建立地级市以来,莆田市多次获得“田径之乡”“戏曲之乡”“绘画之乡”“武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稍停)现在请同学们再听一遍。

第3题,请听一场对话,然后按要求答题。(注意:本题只读一遍)

家长一:听说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真是太好了。当初给孩子买手机是为了让孩子和家人联系方便,可是孩子大都是用来跟同学打电话聊天、发短信,还没完没了地玩游戏,甚至在上也这样,让我头疼极了。

家长二:我的孩子整天缠着我换手机,说是他们班的同学手机都比他高档,他在班上很没面子。这还不算,每个月话费都要上百元,我都快吃不消了。

家长三:可是我认为孩子有手机有很多好处啊。我们随时能找到孩子,免得由于联系不上而担心。孩子在上下学的路上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也能及时用手机求助。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带手机。学校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不应该一刀切,全部禁止啊。

(本次听说题到此结束,请同学们继续认真答题)

透视: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听说题,设题由易到难,具有梯度。

1题考查听写能力。录音材料是一句温馨的鼓励语,很常见,只要认真听,应该可以很快答写。书写时要注意字体要求,若随意书写以致字体不符,将会被扣分。

2题为信息提取题。在听的过程中,考生可把重点信息如时间、名称等先简单地列一下,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对号入座。其中,莆田历史上的称谓及其美称,容易与后面的荣誉称号混淆,听录音时一定要分辨清楚,抓住核心内容(题目或材料中“特别”强调的,往往也是考查的重点)。

3题涉及分析概括与发表看法两项能力。解答第(1)小题,首先,应当在听录音的过程中,默默地记下信息要点,尤其是要听出前两位家长观点的共性,这个有共性的观点与第三位家长的截然不同;其次,根据题目要求,比较材料异同点,组织语言予以概括提炼。第(2)小题的解答建立在第(1)小题准确作答的基础上,两题紧密相关。唯有准确提炼出争论的焦点,才能找准方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此类谈看法题,答题语言的组成一般有两部分:观点+理由。观点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理由阐述要充分,可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来谈,使之更有说服力。这实际是一个小小的论证过程,因此要有理有据。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参考_精选范文网

初中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时间段,语文同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语文中考必备知识点总结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