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参考经典
相关文章
地理知识趣味性强,涉及的范围也广,记忆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做个有心人,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就一定能归纳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小编整理了地理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掌握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参考经典 1
区时计算的基本方法
一、直线法
所谓直线法,也可叫数数法,就是先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划分出24等份,标注出24个时区。在图中标注出已知地点所在的时区和未知地点所在的时区。根据每向东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每向西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一个一个地往前数。如已知北京(东八区)为上午10时,求东二区的区时。就可以从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开始向西数时间10、9、8、7、6、5、4,一直数到东二区,正好是4时,那么东二区的区时就是上午4时。
这种通过数数的方法最好避开日界线。即将中时区放在中间,而把东西十二区分开。如果计算中确实要经过日界线,在直线上可以把东西十二区直接标成十二区,以免把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数成两个时区而出现错误。
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但结果非常可靠。所以这种笨方法可以为学生挣得3~4分,甚至更多。但是这种方法有时也许会很烦而且不管用,特别是涉及到地方时计算时。
二、公式法
公式法是区时计算的“万能钥匙”,时时管用。利用公式法进行区时计算的步骤大致是:
第一步是求时区: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的时区。其换算公式是:(某地经度+7.5°)÷15=该地所在的时区(结果取整数,舍去余数)。所求地为东经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所求地为西经度则求出的为西时区。如求130°E所在的时区,用公式法求解如下:(130°+7.5°)÷15=9.2,取整数9,舍去余数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东九区。
第二步是求区时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1小时;
.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
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1小时(不过日界线)
或区时差=[(12-东时区数)+(12-西时区数)]×1小时(过日界线);
第三步是求区时: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
不过日界线:A.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过日界线:A.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第四步是如果有飞行时间(即路程时间),则要加上路程时间。
由此可见,利用公式计算,不必绘制时区图,但学生要理解并掌握公式的使用情况。即根据题干的信息,确定应该用哪一个公式。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为简便的公式。这个公式不用管两地在哪一个时区。只需要先假设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中时区用“0”表示。
就可以根据题意求区时,其公式是: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未知时区代号-已知时区代号)×1小时+路程时间;利用此公式计算时,需要对所求结果进行判断,因为结果可能出现负数。如果出现负数,就要再用24小时换算。
三、应用训练
区时的计算属于知识运用性难点,对这类知识难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针对性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有一定问题层次、问题坡度又较缓的练习题进行练习,层层深入,步步为营,逐步消化难点。
例1.已知北京时间是6月5日上午10时,求:①东京(东九区)的区时;②莫斯科(东三区)的区时;③纽约(西五区)的区时。
分析:从问题的层次来看,这道试题在设计时是层层深入的。问题①中北京和东京分别在东八区和东九区,是两个相邻时区。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个小时,且东京在北京的东边。因此东京的区时是6月5日上午11时。
问题②中莫斯科在东三区,与北京相差五个时区,且位于北京的西边。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因此莫斯科的区时是6月5日上午5时。此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问题③中纽约位于西五区,一个在东时区。两地相差13个时区,且所求的纽约位于北京西边,因此纽约的区时为6月4日21时。
例2.有一架飞机6月5日上午10时从上海(东八区)起飞,向东越过太平洋到华盛顿(西五区),途中共飞行了19小时20分钟。问:①飞机穿过了多少个时区?②飞机起飞时华盛顿的区时是何时?③飞机到达华盛顿时,当地时间是什么时间?
分析:例2在例1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且这是一道递进题,每一题环环紧扣,前面的试题答案对后面试题的解答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解答必须一步一步地进行。问题①在求解前要先进行仔细的分析,题目说飞机是向东飞行,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先由东时区的小时区到大时区,中间经过东西十二区,然后再由西时区的大时区到小时区,则飞机穿过的时区数为:(12-8)+(12-5)=11(个)。
前一问解决后,问题②就比较好解决了,此题计算时,华盛顿位于北京的东面,钟点要早,因此要用已知时间加上区时差:10+11=21,又由于飞行过程中经过日界线,日期要后退一天,因此华盛顿的区时为6月4日21时。飞机在上海起飞时,华盛顿的区时已经求出,要求飞机到达时华盛顿的区时,只需要加上飞行时间就可以了。因此飞机到达时华盛顿的区时为:6月4日21时+19时20分=6月5日16时20分。
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假设A地经度为A°,地方时为a时,B地经度B°,地方时为x。首先这四个量写成下面类似矩阵的格式:
计算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一、找隐含条件
上述四个量知道了任意三个,都能求出第四个。但是这三个量一般不会直接给出,往往在隐含条件当中。
1、隐含条件是特殊区时: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世界标准时间——0°经线的地方时。例如2003高考题第1题:P地(75°W)日落时,北京时间9点,求P地日落时间。隐含条件就是120°E的地方时为9点。
2、隐含条件是特殊时刻。正午──地方时12点;太阳直射赤道时,任何地方日出时都是地方时6点,日落时地方时18点。
二、算经度差,排列“矩阵”
1、两地都在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经度差等于两个度数直接相减。
但是注意东经是往东度数增加,西经是往西度数增加。所以应该把“矩阵”写成以下格式,以保证西边的地点在左边,东边的地点在右边,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假设E°和W°分别表示东经度和西经度)
2、两个地方一个在东经度,另一个在西经度,两地经度差等于两个度数直接相加。“矩阵”应该排列成以下格式,保证西经度在左边,东经度在右边。
三、算出时差,得出结果
由第二步求出经度差后,除以15°,得出的结果就是时差ΔX。若x在a左边(即西边),x=a—ΔX,若不够减,则加上24,同时日期减去一天。若x在a右边(即东边),x=a+ΔX,若结果大于24,则减去24,同时日期加一天。
例、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75°W图略)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问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A.22时
.14时
C.20时
D.16时
第一步找隐含条件,照片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也就告诉了120°E的地方时是9时0分0秒,这样就知道了3个量。第二步,由于两地为120°E和75°W,所以经度差等于两个数值相加,即195°。然后排列“矩阵”:
第三步,两地经度差195°除以15°,结果为13,即为两地的时差。所以X=9-13=(9-13)+24=20。所以答案选C。
掌握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参考经典 2
1、重视复习观念的更新,不走过去“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效率低”的老路。
(1)高考命题已经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复习内容就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加方法等于能力”,复习方法也必须从“复习课”转向“复习活动”。
(2)复习活动包括:
教师讲解(讲中有启发,听中有思考),学生动脑(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演绎、总结概括),学生动手(绘图、列表、列关系式、结构式),学生动口(提问、答问、讨论、交流)以及阅读查询资料等。复习活动不能等同于讲新课。
2、要重视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加工,不要像学习新课那样搞机械重复。
(1)整理知识系统:对知识的层次、脉络、体系要整理清楚,列出知识系统表。
(2)总结知识规律:对地理知识的运动规律、分布规律、变化规律等应进行总结。
(3)分析知识联系:地理知识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多向联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等。
(4)概括知识结构:概括各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分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出结构式或关系式。
(5)比较知识异同:知识间的相同、相异、相反、相似,要设计比较项目,列出比较表,如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中心内容比较、综合比较等。
(6)归纳知识特征: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归纳,便于掌握地理事物的特性或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查漏补缺,在加工知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重组知识过程中明确系统结构,在应用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
(1)要学会总结复习方法,对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规律总结,图像判断要领等要能够自己表述,把记忆过程变成思维过程。
(2)要动态的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对其形成条件、组成要素、构成原理、发展过程、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基本内容。
掌握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参考经典 3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4.分析数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5.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
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掌握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参考经典 4
以图为纲法:巧用地图记牢地理知识
文科的同学们,学习地理时,老师都会让大家准备地图、地球仪,当讲解到相关地理知识的时候,会带领大家看地图、地球仪,用其来辅助学习地理知识,形象深刻,同学们学习起来也高效便捷,帮助大家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张贴地图,有空就看
地理考试中,地图知识占据很大的比例。同学们可在家中和学校各备一份,张贴在墙上和书桌上,闲暇时间浏览观看,图文结合,以图为纲,定位经纬。
填充地图,强化记忆
通过上一步的熟悉记忆,这一步算是强化巩固。记忆了地图之后,拿出一张白纸,自己填充,省市、山川、河流、经纬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在填充过程中,同时思考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地域特点等相关联的知识点,这样就真正做到了地理科目知识网络的建立。
联想记忆法:用联想法巧记杂乱知识
美国著名的记忆术专家哈利·洛雷因曾经说过:“记忆的基本法则是把新的信息联想于已知事物。”把相似的、相反的、相近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记忆,更能增强记忆效果。
关系联想记忆法
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因果、从属、衍生关系等进行联想。这样层层布局,会让大家感到地理知识多而不杂,杂而不乱,有规律可循。
形象联想记忆法
此方法与“以图为纲法”较为相似,均是图文结合,加深记忆印象,将要记忆的材料与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联系在一起,既利于激发记忆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由利于加深记忆。
如:的地形特征可与的“疆”的右半部分联系起来,“三横”表示三座大山,即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两田”代表两大盆地,即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情景联想记忆法
自己设定一个情景,将要记忆的知识点内容放到这个情境中,置身其中,这样可以记忆深刻。
如:为什么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为什么不是非洲和大洋洲?因为南美洲和南极洲都姓“南”,它们是一家人,有亲属关系,所以离得近。
谐音联想记忆法
这里主要是帮助大家记忆零散、毫无规律的知识点,非常有效。
如:世界上国家面积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联系起来就是“我家中没吧”。这五个国家对应五个字,相信大家,一定能对上号吧。
接近联想记忆法
有些地理事物在时间或是空间上比较接近,可放在一起方便记忆。
如:在复习亚马孙平原的相关知识时,可以从同一地理空间进行联想,想到亚马孙河的特点,该流域全年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小;想到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树种丰富,由于人类破坏环境,使“世界肺脏”的净化作用减弱。
类似联想记忆法
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性质、成因、规律等方面的类似之处,发现其地理事物的共性,可以联想记忆。
如: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气候区内的自然带相同,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对比联想记忆法
同学们可以利用两种明显有对立性的特点加以对比,你会发现地理事物的差异性,掌握不同地理事物的特性,增强记忆。
如: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两者的气压分布、气流状况、天气状况均是相反的。记忆时,记住一种情况即可。
活用原理法:抓原理、重理解、巧答题
高考地理主要是围绕各种地理原理和知识进行考核,在学习时,要抓住地图、地球运动、气候、区位等重要的自然、人文地理原理,在考试时,才能达到活学活用的程度。
抓原理,重理解
原理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知识,只有稳扎稳打,夯实基础,最好先回归课本,研读和深思,当你真正掌握和理解原理的含义,才能举一反三,在考试过程中,从容作答。
多训练,巧答题
这里就要发挥了辅导资料作用啦,课上老师强调的重点习题,考试中常见的典型题型,需要大家用心整理和收集,总结它们之间的规律,从中摸索出有用的答题技巧。
归纳记忆法:用归纳的方法统筹知识
地理学科的信息含量大,知识庞杂,若没有学会总结和归纳,将具有相似特点的知识归类,方便整理和记忆。
对重要的大块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大模块的知识点整理到一起记忆,如气候类的知识,分析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成因。这类知识多用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分析方法,就可以轻松掌握这类知识的本质和规律。
做题之后多归纳,总结出答题套路
这一方法最适用于同学们在做题之后,针对不同题型,总结归纳答题套路与模板,在不断地测试和训练答题中找到思路,总结经验。这能够帮助同学们在以后的考试中,答题更有层次、条理,更能找准采分点。
掌握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参考经典 5
即学习某一地理事物时,引用已经学过的同类地理知识进行比较。
类比法根据对比各点的异同,又可分为同类同型比较和同类异型比较两种:同类同型比较,就是同类地理事物各点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特征。
如北美洲地形与南美洲地形相比较;亚洲气候与北美洲气候相比较,都具有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共同特征。同类异型比较,即是同类地理事物的对比各点不同,具有相异的特征。
掌握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参考经典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