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地理学习方法

实用的地理学习方法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11

同“地理学”定义: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实用的地理学习方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实用的地理学习方法1

学习高中地理,如果你对地图不熟悉,甚至不会看地图,那就有点难办了。因此,高中学习地理一定要会用地图、用好地图。

1、学会分类地图

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

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

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

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

②用图记忆学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实用的地理学习方法2

我们知道,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地理事物也不例外。这些地理事物的变化,由于其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过于枯燥,所以学生不易理解。但是如果能够找到一两个突破点的话,也许情势大为好转,问题就此明朗。那么什么才算是突破点呢?我们试着去寻找。综观地理事物的变化,大多数有规律可循。如果将这种变化的过程分成无数个片断,总有一两个片断是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的,抓住这一两个片断作为突破点,由此入手去剖析出整个变化的脉络体系,有助于学生的整体理解。而当事物处在极值(即最大值或最小值)的位置时,比较特殊,可以考虑作为突破点。试举几个例子。

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变化

例:说出太阳直射点从6月1日到次年1月1日的移动情况。

分析: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南移到最南位置时(12月22日)才会回归,转而北移。当北移到最北位置时(6月22日)才会回归,转而南移。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往南移;从12月22日到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往北移。所以从6月1日到次年1月1日的移动情况应当是从6月1日到6月22日往北移;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往南移;从12月22日到1月1日往北移。

参考极值: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移到最南位置,开始北移;6月22日太阳直射点移到最北位置,开始南移。

二、昼夜长短差异的变化

①若从时间上考虑:

例:说出元旦、劳动节、儿童节、建军节、国庆节、教师节等节日中昼夜长短差异最小的是哪个,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的是哪个。

分析:春分、秋分日昼长、夜长均为12小时,昼夜长短差异为0,所以越接近3月21日或9月23日的日期,昼夜长短差异越小,而冬至、夏至日分别为昼最短、夜最长和昼最长、夜最短的两天,昼夜长短差异为所有日期中的最大,所以越接近6月22日或12月22日的日期,昼夜长短差异也越大,以上六个节日对应的日期分别是1月1日、5月1日、6月1日、8月1日、10月1日、9月10日,其中10月1日最接近3月21日或9月23日,昼夜长短差异也就最小,而1月1日最接近6月22日或12月22日,昼夜长短差异也就最大。

参考极值:3月21日或9月23日,昼夜长短差异最小;6月22日或12月22日,昼夜长短差异最大。

②若从地点上考虑:

例:说出夏至日哈尔滨、北京、上海、海口四城市中昼夜长短差异最小的是哪个,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的是哪个。

分析:赤道上全年始终昼夜均为12小时,昼夜长短差异为0,夏至日,除了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昼夜长短差异均为24小时外,其余地区越接近赤道,该地区的昼夜长短差异也越小。从纬度位置考虑,哈尔滨离赤道最远,昼夜长短差异最大;而海口离赤道最近,昼夜长短差异最小。

参考极值:赤道上昼夜长短差异最小。

实用的地理学习方法3

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

名称

分布

冷热干湿性质

移动规律

极地高气压带

冷、干。

出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之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相反。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暖、湿。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热、干。

东北信风

凉、干。

赤道低气压带

热、湿。

东南信风

2.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成因

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

所处纬度最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中西部地区。

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常年炎热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暖湿润

温带季风气候

实用的地理学习方法4

鉴于地理学科的特性,地图作为其知识的载体所在,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地图的学习,将其作为地理学习难点的突破口。乍一看地理知识纷繁复杂,但是只要抓住了地图这一关键要点,那么地理知识便找到了依据,因为地图中的每一个地区都将对应着相应的地理知识,将地图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开展学习,那么很多地理的学习难题便将迎刃而解。

就笔者亲身的实践来说,我在地理学习时往往是“图不离手”,通过对教材与教师讲课内容的梳理,我在图上不断总结不同地区的地理特性,地理常识。平时做题前也先看五分钟的地图,对总结的知识框架进行回忆。久而久之,地图就好像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不管问到什么地理问题,我都能很快的寻找到对应的地理区域,并迅速联想出这一区域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而高效且准确的作答。

很多同学在地理学习时都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做题前看几分钟地图太浪费时间,但是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仅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展开学习,那么地理的学习负担就会大大加重,同时因为大量的记忆很容易记错、记混淆,在做题时实效性并不强,反而容易加重同学们对地理学习的厌倦心理。

实用的地理学习方法5

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结合生活常识学习地理

多看国家地理杂志和有关地理的节目,多去旅游。热爱生活,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地理知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回过头看看你的地理课本,SOEASY。这样学习地理你会理解深刻,不用死记硬背!

做好地理知识结构,做好每一个知识点的思维导图

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课后笔记,特别是必修1得花点苦功夫,其实大部分都是有规律的,把重点知识掌握,多理解下。最后把老师讲的和自己学习的知识做好思维导图,包括地图、表格等。

根据地理知识结构和思维导图做好每一章每一节的练习

要适当地做一些练习,但不能多做练习。觉得哪个知识点难还不理解,找出10套题只做该知识点的题目,做这些试题的时候要认真,保证做一题对一题,全部吃透,这个知识点你就算过关了。另外你要把以前考过的试卷拿出来再做做错题,这样比做陌生题要好得多。错误的地方再温习一下,看看失误的地方是否已经解决了。

根据知识结构整理地图

结合时下的热点多读地图,特别是看看老师强调的一些图。如美国、日本、德国、印度、中东等这些重要的区域性图;如环渤海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等这些沿海的区域性图。

要培养自己解题细心的习惯

有些童鞋答题会丢三落四,注意解题之前要整理些关键性、条理性和综合性的思路,思路整理好了,才不容易丢分。如城市、工业的布局区位因数是哪些,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是哪些,经过整理后你思路就明晰多了。

实用的地理学习方法5篇_精选范文网

同“地理学”定义: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实用的地理学习方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