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合集
相关文章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合集 1
一、青藏地区
1.自然特征:
(1)世界屋脊
①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
②地形地势:地势高耸,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显著特征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③气候特征: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④河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2)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①高寒牧业。
牧场类型
特殊高原环境
优良畜种
高寒牧场
高寒、缺氧、低气压等
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②河谷农业。
a.主要农业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b.优越条件:地势较低,气温较高;土质肥沃。c.主要农作物:青稞和小麦。
③生活习惯。
a.饮食:糌粑、牛羊肉、青稞酒。 b.服饰:藏袍。
c.民居:牧民居住帐篷,农区和城镇多见平顶碉房
【名师点睛】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因此很多藏族朋友脸上都有可爱的“高原红”。青藏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因此制约其种植业发展的因素是热量。
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位置范围: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被誉为“中华水塔”。
(2)补给水源: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3)环境问题与保护。
①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补给水源减少,湖泊、湿地面积缩小。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放牧、乱采滥挖,导致水土流失、草地沙化、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生态问题突出。
②措施: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合集 2
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合集 3
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合集 4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
(6)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合集 5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
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