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地理

高二地理知识点最新参考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让我们能够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读书学习真的很重要,它是影响你的人生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重要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地理知识点最新参考集锦 1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

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

②城市化水平低,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

②交通堵塞,

③住房紧张,

④就业困难,

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知识点最新参考集锦 2

【一】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总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纬度高、跨度大。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CAI出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地图)。

结论: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无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1.讨论东北大米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提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2.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举例,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优势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讨论不局限于以上几点。

由以上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

由学生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老师讲解并出示“黑土地图片”: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初垦时,黑土层厚度60~80厘米,最深处可达1米。有人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来。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起黑龙江右岸南至辽宁的昌图,西界直接与松辽平原的草原和盐渍化草甸草原接壤,东界延伸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区的部分山间谷地及三江平原的边缘。黑土总面积734.8公顷,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黑土约占黑土总面积的80%。

总结:这里有中国的平原、的天然林区和的草原。

【二】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是我国21世纪三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工程实施的原因是一致的,即自然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各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比如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因为我国南方和北方水资源配合欠佳,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广大,水资源短缺;南方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水资源却非常丰富。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都是因为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欠发达,能源需求量少,供过于求;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供不应求。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区域的影响

(一)西气东输

1.路线

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管道——上海

2.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实施西气东输,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西电东送

1.线路

北线:山西、内蒙古、黄河上游——火电、水电——华北(京津唐)

中线:三峡、长江上游——水电——华东(沪宁杭)

南线:珠江上中游、贵族、云南——水电、火电——华南(珠三角)

2.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的影响

将西部的能源资源转化成电能,推动西部电力工业的发展;能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高二地理知识点最新参考集锦 3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三:大气的热力状况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四: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季风环流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_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高二地理知识点最新参考集锦 4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

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5、GPS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高二地理知识点最新参考集锦 5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三个突破口

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TAG标签: 地理 知识点

高二地理知识点最新参考集锦_精选范文网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让我们能够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读书学习真的很重要,它是影响你的人生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重要知识点,希望大家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