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盘点大全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2020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盘点大全总结 1

19世纪以来的音乐流派

(一)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

德国贝多芬:

①代表作品:九部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等)

②创作背景:启蒙与革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追求进步、自由和民主

③作品特点:构思广阔,形式宏大,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气息

④主要贡献:将声乐与器乐结合,开创了交响乐的新形式 ;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

⑤乐坛影响:把古典音乐发展到登峰造极 ;开创了浪漫音乐的先河

(二)印象派绘画与音乐(19C)

1、产生背景: ①客观:对欧洲原有艺术清规戒律不满;19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和色彩学理论的启发;工业革命拉近城乡距离,郊外写生方便。

②主观:画家的观察和实践,他们主张户外写生。

2、最具代表性的画家:莫奈;其代表作:《 日出·印象 》 《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3、印象派音乐:法国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盘点大全总结 2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2、过程: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3)《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盘点大全总结 3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表现:

①手工工场建立并得到发展;

②农村中出现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

(2)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的中心;

②圈地运动的推行;

③海外贸易和海外掠夺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和成长(有共同利益)

①资产阶级构成:银行家、大商人、手工工场主

②新贵族构成:牧场主和农场主、兼营工业和商业

3.斯图亚特王朝(1603年—)的专制统治

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相信“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触犯资产阶级利益;

4.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有通过征税法案的权力,同国王展开斗争

5.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二)过程

1.革命爆发:1640年11月新议会的召开

①目的:筹措军费讨伐苏格兰人;

②斗争:国王企图由议会通过法案,征收新税;议会:拒绝通过征税法案,并要求限制王权,得到群众支持。

③意义:揭开革命的序幕。

2.内战爆发;

议会军和王军

著名人物:克伦威尔;

战役;纳西比战役、马斯顿荒原战役。

3.处死国王:1649年1月

4.革命高潮:成立共和国(1649—1653年)

①克伦威尔掌握大权,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

②建立护国主政治:1653年底,克伦威尔被宣布为护国主,多次解散议会,成为军事独裁者。

5.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①背景:克伦威尔死后,政局动乱。

②目的:保护革命成果。

③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④政策:实行反攻倒算,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

6.革命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1689年初,威廉和玛丽共同登上英国王位。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三)结果: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目的:限制王权;

2.过程: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

3.影响: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四)意义

1.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一)海上霸权的建立

1.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96页的图片)

(二)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

1.17世纪以后走上殖民争夺的道路,相继打败荷兰、法国。

2.从事罪恶的三角贸易,并成为主要经营者。

3.在亚洲,东印度公司进行海外殖民和掠夺,印度成为英国最大的殖民地。

4.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镇压北美人民的反抗导致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

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形成—英国的工业革命

(一)背景: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资本:资产阶级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拓展了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3.劳动力: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5.市场:(直接原因):市场需求的扩大。(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手工工场的生产供不应求。

(二)进程

1.时间:

①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今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

②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③18世纪末,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

2.生产手段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①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

②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三)重大发明

1.纺织:珍妮纺纱机;

2.动力: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

3.交通运输:1825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美国人富尔顿)

(四)影响:(对英国)

1.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号称“世界工厂”,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2.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1836 -- 1848年,英国发生宪章运动,工人为争取普选权而展开大规模的斗争。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19世纪末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产量被美、德相继赶上和超过,退居第三位。丧失了19 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最大的殖民帝国地位引起了新兴的德国的强烈不满。

一战到二战期间的英国

(一)一战前

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组成英、法、俄协约国集团。

(二)一战后

1.成为战胜国,是巴黎和会的主宰国之一,虽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世界第一位,希望继续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美国一战后代替欧洲,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围绕争夺世界霸权,英美之间的矛盾成为,一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结果,国联由英法控制,说明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掌握世界霸权。

2.对外政策:大陆均衡

(三)二战前:30年代执行绥靖政策

①目的:保住既得利益,祸水东引。

②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

③表现:慕尼黑阴谋;奇怪战争;

④影响: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使30年代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失败。

⑤放弃:1940年5月,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对德采取强硬政策。

(四)二战中: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

①英法敦克尔刻大撤退,不列颠之战,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② 1942年初,与美国,苏联等国家联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③1944年6 月,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④1945年初,美、英、法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境内。

⑤参与二战中的四次国际会议。

(五)二战后

1.衰落,初期唯美国马首是瞻;接受美国经济援助。加入北约组织。

2.随着经济恢复和发展及欧洲共同体的成立,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

其他

1.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人物及其成就

①戏剧家莎士比亚;

②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

2.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1)概念:指英国为维护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的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

(2)实施:

①联合抗法:组织反法联盟,打败拿破仑帝国,重新确立英国的霸主地位。

②联法抗德:20世纪初与法、俄结盟,对付德国;

③扶德抑法: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巴黎和会后,不与法国结盟,用德国牵制法国。

④纵德反苏:二战前,英国联合法国共同纵容德国侵略,企图将矛头引向苏联。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盘点大全总结 4

1

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

A. 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 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 被视作儒家异端;B. 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春秋无义战;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顺应自然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注】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吸取秦亡的教训。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背景:(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思想)黄老之学不适应。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基础);君权神授;大一统;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人伦道德标准,”王道之纲”。

【注】天人感应思想:一方面是将君主作为最高象征;一方面制约君主.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新儒学的特点: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即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披上神学外衣。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所以成为正统思想。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从此儒学在政治上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这是汉武帝采纳的根本原因)。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推动重视教育的文化风尚。

④利用王权对思想进行干预,禁锢了文化思想发展,限制了民主思想自由发展。

4

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 “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

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

内心的自省达到良知。

5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

①(政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②(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文化)纲常礼教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焚书》《藏书》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总结: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是批判地继承了儒学。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王夫之《船山遗书》: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教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黄宗羲《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学务实。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①(思想):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②(经济)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

③(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关注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6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思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社会)对外交往与民族融合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二)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三)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四)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农业,畜牧业;因地制宜。最能反映时代特点:民族交融)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开始汲取西方科技思想)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总结农业和手工业;反映工业因素萌动时期

(五)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六)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第三, 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七)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要本保障。

. 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C.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充实和发展自身,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D. 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

E. 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F.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

(八)中国古代有着如此辉煌的科技成果,而自明清以来,多出现一些总结性的著作,如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想一想为什么明清时期在科技发展方面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1. 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科技一旦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失去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2. 为巩固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古代统治者重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教化,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学教育的成分。

(九)明清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启示

启示:先进文化要不断地创新才有新的生机,更要学会如何在日常学习中扬长避短,避免故步自封。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现在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教兴国,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职能等。

◆◆ ◆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盘点大全总结 5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1、概况: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盘点大全总结_精选范文网

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2020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20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一、时间:17、18世纪二、背景:①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西欧国家资产阶级力量发展的严重障碍。②自然科学的发展。三、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四、内容:一用、二批、三消灭、三追求。五、主要人物:(一)英国(发源地、早期代表)霍布斯(代表资产阶级上层利益)观点:(1)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