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学必修二的相关知识点范文总结
相关文章
认真完成历史作业,这也是非常基本的。一旦有错题,要及时订正,不懂要问,在书上把相关内容勾画出来考前复习。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本的相关知识点,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二历史学必修二的相关知识点范文总结 1
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二、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高二历史学必修二的相关知识点范文总结 2
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
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
高二历史学必修二的相关知识点范文总结 3
1.英法关系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2.英德关系
(1)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打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上,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30年代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对德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开进莱茵不设防区不予反击;对德入侵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却坐视波兰灭亡而按兵不动。
(8)二战爆发后,英国逐渐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决心:不列颠之战使德国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参与发表华盛顿26国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战胜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北非登陆迫使德意军队投降;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相继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9)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在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
3.法德关系
(1)法国大革命期间,普奥首先组成联军干涉法国革命,后又积极参加反法同盟,多次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2)1814~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普奥等国操纵会议,通过对法不利的决议。
(3)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国战败,对德割地赔款。
(4)一战前,法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三大矛盾之一,法、德分别加入互相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一战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终打败德国。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凡尔赛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开采德国萨尔煤矿,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巴黎和会后,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1923年法、比联合出兵鲁尔,造成鲁尔危机;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先后同比、波、捷、罗、南等国结盟;30年代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法国灭亡,贝当在维希建立傀儡政权,戴高乐领导法国人民英勇抗德。
(8)二战后期,与美英分区占领德国,参加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
4.英美关系
(1)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4)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5)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6)一战后许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如武装干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8)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民主义旗号,排斥英法势力。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
5.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不满,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中国的争夺。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败日取胜。
(4)日本投降后,美为扩大在东亚的势力,派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
高二历史学必修二的相关知识点范文总结 4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1、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
(1)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科学研究。
16世纪末17世纪初,伽利略将科学实验与数学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并强调追究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
(2)物理学成就和意义
成就: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
意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天文学成就和意义
成就:利用自制望远镜发现许多星体,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意义:伽利略的这些发现和观点,摧毁了教会的信条而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
2、牛顿创立经典力学
(1)标志: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2)意义
①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②促进了天文学发展:根据牛顿力学体系,人们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
二、相对论的创立
1、历史背景
到了19世纪,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相对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1)提出: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
(2)内容:相对论包含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3、意义
(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诞生的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2)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量子论在这种背景下诞生。
2、量子论的诞生、发展和量子力学
(1)诞生: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发展
①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②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③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最终建立。
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影响
(1)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2)量子论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并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3)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高二历史学必修二的相关知识点范文总结 5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②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
⑤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实业救国的热潮
②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
二、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民国初年)
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_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高二历史学必修二的相关知识点范文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