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高二历史必修四必考知识点解析大全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历史必修四必考知识点解析大全合集 1

【1】

古代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出嫁女子称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40岁称不惑;50岁称知天命;60岁称耳顺;70岁称古稀,80岁称杖朝;90岁称合耄耋;100岁称乐期颐。

【2】

【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3】

【宋代公务员薪水:1个宰相1天1万RMB】宋代公务员的薪水估计是5000多年来公务员待遇最好的了。1个宰相的月薪是50万文,在当时可以买12万斤上等的好米,现在好米算2.5元一斤,12万斤是30万RMB,年薪360万。当时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也赶不上东京一位守城门的士兵,因为士兵尚且穿得起丝绸制的鞋。

高二历史必修四必考知识点解析大全合集 2

1、20C70N 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1993年 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晚熟西红柿在美国投放市场

1990年 “登月计划”的国际扔了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我国1999年加入这项计划)

1997年 克隆实验成功

高二历史必修四必考知识点解析大全合集 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

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束缚.

男装的变化:?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表现在: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着装人数增加.?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讲,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服装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因为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

女装的变化:?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样在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

(2)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婚俗的变化: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丧礼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 民间多为旧式. 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其他风俗的改变: 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呈现出什么特征: 中国近现代 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壁、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

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的出现给城市居民增添了方便快捷的新式代步工具,也使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出现,人力车夫辛劳困苦而所得有限,收入难以维持温饱.

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出现于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出现于1924年的上海,解放前车少人多;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先进的交通工具 火车、轮船与中国利权的关系:它们在中国出现之时,是列强掠夺中国利权的工具,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建设进入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工具发展特点: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高二历史必修四必考知识点解析大全合集 4

(1)重大历史概念。一般指教材章(或节)的标题,它是教材知识线索的骨干支架。重大历史概念有一章(节)一个中心内容的,如“西汉的盛衰”、“太平天国运动”;也有几章合成一个中心内容的,如唐朝的历史由五章(第14~18章)叙述完成;还有一章(节)包含几个重大事件的,这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中最为明显。

(2)重点历史概念。指组成或与重大历史概念相联系的概念,一般指教材的子目录,还包括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西汉的盛衰”概念之下有“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一系列重点历史概念。重大历史概念和重点历史概念结合,建构起历史知识的基本线索,都是备考复习的重要内容,应当按照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求完整掌握。

(3)一般历史概念。它是重点历史概念之下,支撑教材重点知识的辅助历史概念。如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永安建制”、“北伐”等。这类历史概念可按教材叙述的详略掌握,但应在概念的外延方面多加一些思考。

(4)次要历史概念。指散见在教材各处,包括引文和注释中的众多细小概念。次要历史概念在教材中往往是一个历史专有名词、人名或一句话。如“耦犁”、“吴王刘濞”等。这类概念一般要求记准史实,能作一句话评价,不需要完整分析。

理论性概念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包含的一些概念、历史学科所特有的一些概念等。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国家、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等。很多概念要借助政治学科所学内容。如内因和外因原理,可指导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发生原因)和结果(成败原因)分析;矛盾特殊性原理,可指导依据历史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事件,不说空话。但是,历史学科理论概念在理解和使用上与政治学科相比,还有它特殊的要求。

第一,历史学科的理论概念的作用在于“指导”,而不是实际“运用”,即理解要深要全,答题时不要求解答概念原理,只要求以概念原理为指导组织史实材料。

第二,历史理论概念要注意它的“历史性”。例如“民族关系”概念,政治学科讲的是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这对于理解和掌握新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很有帮助。但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关系,主要指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逐渐融合、发展和形成的历史,其中各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到明清时期新加进西方殖民侵略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近代民族关系首先是帝国主义外来侵略和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其次才是中华民族内部的关系。近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围绕救亡图存和实现近代化两大主题展开,其中心内容是爱国主义。世界史中的民族关系首先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逐步把亚、非、拉美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其次还有大国对弱小国家、民族权利的践踏,如维也纳体系对欧洲版图的任意划分,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族运动。

对理论性概念的掌握,要求一是弄清原理,二是会依据和运用掌握的原理分析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三是能根据原理得出一些历史性的认识。如1993年高考第52题,要求考生根据对帝国主义破坏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史实的分析,得出要取得近代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不但要推翻本国反动统治阶级,而且必须同时打倒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这一理性认识。

高二历史必修四必考知识点解析大全合集 5

目录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1

诗歌、小说和戏剧

(一)(18世纪)浪漫主义

1、特点:

①富有幻想和激情,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

②崇尚民主自由

2、背景:

①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中叶,是欧洲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年代

②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欧洲并没有出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

③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3、代表作:

①英国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被喻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特色: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

创作特点: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塑造一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的人物,人称“拜伦式英雄”。

②英国雪莱:《西风颂》,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③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④法国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4、影响:

①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作品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②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③尽管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改变世界的愿望落空,但仍给人鼓舞;

④为欧洲文坛树立一面光辉旗帜。

(二)(18世纪)批判现实主义

1、特点:

①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

②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

③追求人道主义理想

④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

⑤热衷于塑造与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

2、背景:

①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②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赤贫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罪恶现象惊人增加

③文学上人们不满足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要求描写现实生活

3、代表作:

①法国巴尔扎克(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③法国司汤达:《红与黑》

④英国狄更斯:《双城记》

4、影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他们的作品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19世纪中叶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建立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美好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直接行动。

2、俄罗斯高尔基:《母亲》(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荒诞派戏剧

1、内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2、形式: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一个明显的理由,故事的背景不明确,很难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3、背景:

①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②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纪大战和席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③面对世界大站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人们从理想主义的梦幻中惊醒,深深陷入怀疑迷茫和苦闷之中。文学艺术领域在深刻批判现实的同时,兴起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潮流。

4、代表作:

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

2

音乐与美术

19世纪以来的音乐流派:

(一)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

德国贝多芬:

①代表作品:九部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等)

②创作背景:启蒙与革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追求进步、自由和民主

③作品特点:构思广阔,形式宏大,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气息

④主要贡献:将声乐与器乐结合,开创了交响乐的新形式 ;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

⑤乐坛影响:把古典音乐发展到登峰造极 ;开创了浪漫音乐的先河

(二)印象派绘画与音乐(19C)

1、产生背景:

①客观:对欧洲原有艺术清规戒律不满;19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和色彩学理论的启发;工业革命拉近城乡距离,郊外写生方便。

②主观:画家的观察和实践,他们主张户外写生。

2、最具代表性的画家:莫奈;其代表作:《 日出·印象 》 《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3、印象派音乐:法国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

影响: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孕育了20世纪初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

(三)现代艺术兴起

1、美术:

后印象派:法国塞尚“ 现代绘画之父 ”;法国高更

现代派:荷兰凡高 “ 扑向太阳的画家 ”; 西班牙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

2、音乐:现代音乐(20C):派别众多,各式各样,风格独特

3

电视和电影

(一)电影19C末

1、背景:(物质、技术基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技与生产力发展

2、重要人物: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 (1895.12.28 世界电影发明日)

美国格里菲斯(导演) “现代电影之父” “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美国卓别林(演员) “喜剧大师”

(二)电视 20C

1、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

2、重要人物:英国贝尔德1926年发明电视

3、特点: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

4、功能:

①传播资讯

②开展远程将于的重要手段

③娱乐

④展示世界各点的优秀艺术作品

5、影响:

①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素养

②使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悄然改变

③成为经济支柱之一,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推动社会进步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四必考知识点解析大全合集_精选范文网

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知识点,希望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