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高二历史复习方法策略参考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解题技巧及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复习方法策略参考集锦 1

1.先计划后学习

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浅入深、由少到多、逐步深入的过程。只有订好计划再学习,学习才是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才能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忙乱性。

2.先预习后听讲

预习是课前侦察,可打有准备之仗;其次,预习可使新旧知识联系,有利于掌握新知识;再次,预习可以克服听课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最后,预习可以使听课更专心,与老师配合更默契,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3.先复习后做作业

复习是巩固、消化和深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回家后应把当天学的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的记下来,该理解的理解透了,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第一不要看书,第二不要问别人,第三要有时间限制,只有这样,作业才有实际价值。

4.先调整心态后参加考试

考试的心态非常重要,同样水平的孩子,以不同的心态走入考场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心态良好、斗志昂扬就会促进思维,临场发挥就好;心态不好、紧张焦虑就会抑制思维,临场发挥就不佳,所以考前一定要调整好心态。

5.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所谓学问,就是要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中介,是深钻的体现。当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应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求得别人帮助,但最好不要只问答案,而要共同探讨,以求开拓思路。

6.先打好基础后灵活思维

学习必须先打好基础,就是把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牢牢掌握,尤其是基本概念。如果概念不清楚,即使死记硬背了一些知识,那怕是很用功也是不中用的。当然,光打好基础还不行,还要灵活思维。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理解变成有血有肉的知识,能发挥,能运用,能创造。

高二历史复习方法策略参考集锦 2

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唐疆域:东北至黑龙江库页岛地区,西到中亚咸海地区,东到大海,南到南海。

②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

⑴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唐中期后出现藩镇割据)

⑵三省六部制

演变:魏晋南北朝提出—隋发展—唐完善(太宗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设中书省和门下省

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⑶科举制:

演变:世袭制(战国以前)——按军工授爵(战国)——察举制(汉代自下而上推举,下级向上级推选,标准为才、孝、廉;东汉后以孝廉为主)——九品中正制(三国最初按才能,后按门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科举制(隋文帝建立科举制,隋炀帝创进士科;唐朝太宗设进士科和明经科,武则天创武举、殿试,玄宗用高官主考;宋朝发展,经意策论,糊名制,三级考试;明清衰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缺乏创新精神,人们成为皇帝的奴仆,阻碍社会进步;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产生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

士族地主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壮大

庶族地主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评价:明清之前(积极作用为主);

积极: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诗歌的繁荣

消极: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明清以后

八股取士,是维护____主义的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缺乏创新精神,

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衰落——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原因:A.安史之乱(直接原因)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755-763),

.节度使(唐在地方设的行政长官)权力膨胀,地方财政不再上缴中央,

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经常发动叛乱。

危害: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使唐日趋衰落。

农业:

均田制,租(庸)调制

内容:隋沿用孝文帝的均田制,变足调为租庸调。庸:纳绢代役;唐朝庸没有年龄限制。

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

纺织:缂丝

陶瓷:A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称“邢白越青”

邢窑(河北)白瓷,越窑(浙江绍兴):青瓷

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成产部门

C唐三彩:黄、红、绿;造型多为马、骆驼

手工业经营: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私营手工业发展,商品化程度加深。

商业:

发展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政治上的统一;

③唐时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官商分利,海外贸易;

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发展表现:①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

②外商多,阿拉伯、波斯商人到中国,往来频繁;

③对外贸易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

_海上陶瓷之路出现的原因:

a唐朝经济繁荣;b陶瓷业发展;c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e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海外贸易;f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g唐朝对外交往密切。

_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特点:广泛的对外交往,与各国交流;

同亚洲国家交往最密切,重点在朝鲜、日本、东南亚;

唐政府兼收并蓄,吸收外国先进事物,促进世界文明进步。

形势:人员往来:遣唐使、留学生、商人;

宗教往来:伊斯兰教在唐时传入中国(元更广泛),

拜火教(波斯)

佛教:玄奘取经

原因:唐朝政治强盛,经济文化先进,吸引各国学习、贸易;

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向西到西域,向东到日本;海上交通以广州(至东南亚)、扬州登州(至日本)为中心。

疆域辽阔,民族关系融洽

对外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政府政策。

影响:对亚洲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促使唐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

④货币上,废五铢钱,通行开元通宝

⑤城市的繁荣:城市

特点:城市中贸易场所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政府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县以下禁止设市;

坊市制;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长安城布局:①宫城在最北,体现皇权至上(坐北朝南)

②市坊分开,有专门的贸易场所,体现政府对贸易严格控制。

代表性城市:安史之乱前: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安史之乱后:扬州、益州、长安、洛阳(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丝绸之路:敦煌、龟兹、疏勒

交通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文化:世界、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影响深远

原因:

经济高度繁荣;

国家统一强盛,政治稳定;

统治者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

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

①思想:

三教合一: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②文学艺术:

书法: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张旭、怀素

唐代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最能体现盛唐特点的是楷书。

绘画:吴道子(唐)吴带当风

唐诗: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原因: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科举制;继承前人成果;开明的文化政策;

受各民族和外来文学艺术的影响。

代表:边塞诗:王昌龄

豪放派、浪漫主义:李白

山水田园派:孟浩然

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

③科技: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唐)《金刚经》

火药:孙思邈(唐初)《丹经》记载火药配方,唐末用于战争。

高二历史复习方法策略参考集锦 3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_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艺人。

高二历史复习方法策略参考集锦 4

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若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从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为17和18世纪,其中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四大商业强国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之一。

在这场斗争中,先是英国打败西班牙,17世纪下半期,英荷之间又发生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在北美,英国夺取了荷属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英国又同法国多次发生战争,夺取了法属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并夺取了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地盘。在长期殖民战争中,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抢占了广大殖民地,成为世界上的殖民帝国。这一时期,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与瑞典的北方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扩张,构成了国际关系的第二个内容。

俄国彼得一世、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扩张表现在领土的侵占,这与英、法等国殖民地扩张有所不同。同时,此种扩张更多地带有封建色彩,而英法的扩张,则是早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性质。在这一时期,强国之间的关系随着各自利益的需要而变化,如普奥,既有战,又有结伙瓜分波兰的举动。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开始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止。18世纪以前,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对国际事务拥有重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欧洲各国封建势力内外勾结,组成反资产阶级革命同盟。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首先表现为法国与欧洲列强的关系。在法国大革命中,先是普奥组成干涉军,失败后,英国为同法国争夺中东的利益和进行海上争霸,组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法国与第二次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与传统的封建势力之间关系的继续,并使新生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法国与后来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争霸特点;而对西班牙和俄国的进攻,则是侵略行径。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战胜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具有一定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

当时的欧洲列强俄、英、普、奥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欧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这个体系的特点是: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组成了多极均势结构,以恢复、巩固欧洲封建秩序,消灭各国革命为目的。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为争夺土耳其,英、法、俄之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在德意统一过程中,也渗透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德意志统一进程包含有普奥与丹麦的关系、普奥之间的关系和普法之间的关系。意大利统一主要体现了奥意的关系、意法的关系、法奥的关系等。

高二历史复习方法策略参考集锦 5

显著特点:

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除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有些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则尚未完成或刚刚起步,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这些国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发展速度比较迅速。

影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迅速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全球的侵略和扩张。

TAG标签: 历史 复习

高二历史复习方法策略参考集锦_精选范文网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解题技巧及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无论答历史题=有许多技巧下面这些是我的总结可能帮高中代科生提高历史成绩!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