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复习的重要点及知识点大全总结
相关文章
在高二阶段,你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因为觉得高二离高考还有一段时间,到了高三再努力也不晚的错误认识导致学习时间抓得不紧、双基知识学习不扎实,造成进入高三之后学习十分吃力。小编带来了高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复习资料,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数学复习的重要点及知识点大全总结 1
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一般式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过点(x1,y1)和(x2,y2)的直线方程是( )
A. =
.(y2-y1)(x-x1)-(x2-x1)(y-y1)=0
C. =
D.(x2-x1)(x-x1)-(y2-y1)(y-y1)=0
【解析】选B.选项A是直线的两点式,但是该方程不能表示与坐标轴垂直的直线,所以不能选A.而B选项的式子是两点式的变形,它可以表示所有情况下的直线,C,D显然不合题意,所以选B.
2.(2015?佛山高一检测)直线 + =1过一、二、三象限,则( )
A.a>0,b>0 B.a>0,b<0
C.a<0,b>0 D.a<0,b<0
【解析】选C.直线交x轴负半轴,交y轴正半轴,所以a<0,b>0.
3.(2015?焦作高一检测)过P(4,-3)且在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有( )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解析】选B.设直线方程为y+3=k(x-4)(k≠0).
令y=0得x= ,令x=0得y=-4k-3.
由题意, =-4k-3,解得k=- 或k=-1.
因而所求直线有两条.
【一题多解】选B.当直线过原点时显然符合条件,当直线不过原点时,设直线在坐标轴上截距为(a,0),(0,a),a≠0,则直线方程为 + =1,把点P(4,-3)的坐标代入方程得a=1.所以所求直线有两条.
4.已知直线ax+by-1=0在y轴上的截距为-1,且它的倾斜角为45°,则a-b的值为( )
A.0 B.1 C.-2 D.2
【解析】选D.由题意直线过(0,-1),故b=-1,倾斜角为45°,斜率为1,得a=1,所以a-b=2.
5.(2015?驻马店高一检测)直线l1:(2m2-5m+2)x-(m2-4)y+5=0的斜率与直线l2:x-y+1=0的斜率相同,则m等于( )
A.2或3 B.2
C.3 D.-3
【解析】选C.直线l1的斜率为 ,直线l2的斜率为1,则 =1,即2m2-5m+2=m2-4,m2-5m+6=0,解得m=2或3,当m=2时,2m2-5m+2=0,-(m2-4)=0,则m=2不合题意,仅有m=3.
【误区警示】本题易忽视当m=2时,2m2-5m+2=0且-(m2-4)=0而错选A.
6.直线l:Ax+By+C=0过原点和第二、四象限,则( )
A.C=0,B>0 B.C=0,A>0,B>0
C.C=0,AB>0 D.C=0,AB<0
【解析】选C.由直线l过原点知C=0.又直线过第二、四象限,所以-<0,所以ab>0.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7.直线2x-4y-8=0的斜率k=________,在y轴上的截距b=________.
【解析】直线方程化为斜截式,得y= x-2,
所以k= ,b=-2.
答案: -2
8.直线l过点P(-2,3),且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若点P恰为AB的中点,则直线l的方程为________.
【解析】设A(x,0),B(0,y).
因为点P恰为AB的中点,所以x=-4,y=6,
即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4,0),(0,6).
由截距式得直线l的方程为 + =1.
即为3x-2y+12=0.
答案:3x-2y+12=0
9.(2015?南阳高一检测)直线l在x轴上的截距比在y轴上的截距大1,且过定点A(6,-2),则直线l方程为________.
【解析】设在y轴上的截距为a(a≠0),
所以方程为 + =1,
代入点A,得 - =1,
即a2-3a+2=0,
所以a=2或a=1,
所以方程为: +y=1或 + =1,
即x+2y-2=0或2x+3y-6=0.
答案:x+2y-2=0或2x+3y-6=0
【变式训练】过点(0,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之和等于5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
【解析】设直线方程为 + =1,则
解得a=2,b=3,
则直线方程为 + =1,即3x+2y-6=0.
答案:3x+2y-6=0
高二数学复习的重要点及知识点大全总结 2
一、随机事件
主要掌握好(三四五)
(1)事件的三种运算:并(和)、交(积)、差;注意差A-B可以表示成A与B的逆的积。
(2)四种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莫根律。
(3)事件的五种关系:包含、相等、互斥(互不相容)、对立、相互独立。
二、概率定义
(1)统计定义:频率稳定在一个数附近,这个数称为事件的概率;(2)古典定义:要求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事件A所含基本事件个数与样本空间所含基本事件个数的比称为事件的古典概率;
(3)几何概率:样本空间中的元素有无穷多个,每个元素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可以将样本空间看成一个几何图形,事件A看成这个图形的子集,它的概率通过子集图形的大小与样本空间图形的大小的比来计算;
(4)公理化定义:满足三条公理的任何从样本空间的子集集合到[0,1]的映射。
三、概率性质与公式
(1)加法公式:P(A+B)=p(A)+P(B)-P(AB),特别地,如果A与B互不相容,则P(A+B)=P(A)+P(B);
(2)差:P(A-B)=P(A)-P(AB),特别地,如果B包含于A,则P(A-B)=P(A)-P(B);
(3)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P(A|B)P(B),特别地,如果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4)全概率公式:P(B)=∑P(Ai)P(B|Ai).它是由因求果,
贝叶斯公式:P(Aj|B)=P(Aj)P(B|Aj)/∑P(Ai)P(B|Ai).它是由果索因;
如果一个事件B可以在多种情形(原因)A1,A2,....,An下发生,则用全概率公式求B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B已经发生,要求它是由Aj引起的概率,则用贝叶斯公式.
(5)二项概率公式:Pn(k)=C(n,k)p^k(1-p)^(n-k),k=0,1,2,....,n.当一个问题可以看成n重贝努力试验(三个条件:n次重复,每次只有A与A的逆可能发生,各次试验结果相互独立)时,要考虑二项概率公式.
高二数学复习的重要点及知识点大全总结 3
1.万能公式令tan(a/2)=tsina=2t/(1+t^2)cosa=(1-t^2)/(1+t^2)tana=2t/(1-t^2)
2.辅助角公式asint+bcost=(a^2+b^2)^(1/2)sin(t+r)cosr=a/[(a^2+b^2)^(1/2)]sinr=b/[(a^2+b^2)^(1/2)]tanr=b/a
3.三倍角公式sin(3a)=3sina-4(sina)^3cos(3a)=4(cosa)^3-3cosatan(3a)=[3tana-(tana)^3]/[1-3(tana^2)]sina_cosb=[sin(a+b)+sin(a-b)]/2cosa_sinb=[sin(a+b)-sin(a-b)]/2cosa_cosb=[cos(a+b)+cos(a-b)]/2sina_sinb=-[cos(a+b)-cos(a-b)]/2sina+sinb=2sin[(a+b)/2]cos[(a-b)/2]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cos[(a-b)/2]cosa-cosb=-2sin[(a+b)/2]sin[(a-b)/2]
向量公式:
1.单位向量:单位向量a0=向量a/|向量a|
2.P(x,y)那么向量OP=x向量i+y向量j|向量OP|=根号(x平方+y平方)
3.P1(x1,y1)P2(x2,y2)那么向量P1P2={x2-x1,y2-y1}|向量P1P2|=根号[(x2-x1)平方+(y2-y1)平方]
4.向量a={x1,x2}向量b={x2,y2}向量a_向量b=|向量a|_|向量b|_Cosα=x1x2+y1y2Cosα=向量a_向量b/|向量a|_|向量b|(x1x2+y1y2)根号(x1平方+y1平方)_根号(x2平方+y2平方)
5.空间向量:同上推论(提示:向量a={x,y,z})
6.充要条件:如果向量a向量b那么向量a_向量b=0如果向量a//向量b那么向量a_向量b=|向量a|_|向量b|或者x1/x2=y1/y2
7.|向量a向量b|平方=|向量a|平方+|向量b|平方2向量a_向量b=(向量a向量b)平方
高二数学复习的重要点及知识点大全总结 4
极值的定义:
(1)极大值:一般地,设函数f(x)在点x0附近有定义,如果对x0附近的所有的点,都有f(x)
(2)极小值:一般地,设函数f(x)在x0附近有定义,如果对x0附近的所有的点,都有f(x)>f(x0),就说f(x0)是函数f(x)的一个极小值,记作y极小值=f(x0),x0是极小值点。
极值的性质:
(1)极值是一个局部概念,由定义知道,极值只是某个点的函数值与它附近点的函数值比较是或最小,并不意味着它在函数的整个的定义域内或最小;
(2)函数的极值不是的,即一个函数在某区间上或定义域内极大值或极小值可以不止一个;
(3)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无确定的大小关系,即一个函数的极大值未必大于极小值;
(4)函数的极值点一定出现在区间的内部,区间的端点不能成为极值点,而使函数取得值、最小值的点可能在区间的内部,也可能在区间的端点。
求函数f(x)的极值的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区间,求导数f′(x);
(2)求方程f′(x)=0的根;
(3)用函数的导数为0的点,顺次将函数的定义区间分成若干小开区间,并列成表格,检查f′(x)在方程根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如果左右不改变符号即都为正或都为负,则f(x)在这个根处无极值。
高二数学复习的重要点及知识点大全总结 5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框和B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行B框所
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
算法结构。
条件P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A框或B框。无论P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框或B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
A框和B框,也不可能A框、B框都不执行。一个判断结构可以有多个判断框。
(3)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
①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成立时,执行A框,A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框,如此反复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②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右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P仍然不成立,则继续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给定的条件P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注意:1循环结构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环,这就需要条件结构来判断。因此,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但不允许“死循环”。2在循环结构中都有一个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计数变量用于记录循环次数,累加变量用于输出结果。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一般是同步执行的,累加一次,计数一次。
高二数学复习的重要点及知识点大全总结_精选范文网




